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寒假和春節旅游旺季即將到來,隨著哈爾濱以冰雪旅游陡然迎來了“潑天的富貴”,國內多地在艷羨的同時也紛紛“抄起作業”。一時間,在網友的集體圍觀和鼓噪下,各地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外界關注,文旅部門賬號花式“出圈”成為近一周來網絡熱門話題。
先是河南文旅官方抖音賬號四天共發布112條視頻,狂推省內文旅資源,而后同樣位列“山河四省”的山東、山西、河北文旅賬號也加入,單日更新視頻次數連創紀錄,并且公開喊話互相競爭。“戰火”也蔓延至其他省份,陜西文旅1月13日一天更新了20多條視頻,四川文旅被網友發現凌晨4點還在加班更新,安徽文旅賬號則因為持續沉默還被網友推上熱搜。
網絡時代講究的是“眼球經濟”,展現的是新穎創意,地方文旅賬號此番爭奪“潑天流量”成了網紅,其實是2023年各地文旅局長們變裝斗秀故事的繼續。當時,在輿論熱炒下,多個文旅局長們放下身段,敢于跨界代言,這一方面體現了公職人員的親民形象,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界對當地文旅資源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顯然,利用網絡和社交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借以發展旅游經濟,政府部門正越來越用心,越來越“上道”,應值得肯定。
只是,文旅局長們的“cosplay風潮”在一陣風刮過后,就陷入了重復、萌丑,甚至有些低俗的怪圈,引發網友審美疲勞。為何有此結果?這正是地方文旅部門需要深度反思的地方。然而,可以發現,目前在網絡上瘋狂拉流量過程中,各地不免又出現了跟風、攀比等現象。比如,此次哈爾濱旅游熱潮中,隨著廣西“小沙糖桔”團隊的爆紅,各地也紛紛強行推出了自己的“小XX”團隊,雖然是結合地方特色,但也難免給人以生拉硬拽、牽強附會的印象,新鮮感過后,反感恐怕也會在很多人心中油然而生。
當前,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旅游業的運行模式,一切焦點和話題的出現都離不開網絡的助推,離不開網友的“圍觀”。旅游社交化使得以往更突出個人感受的“走馬觀花”,變成了網友集體“評頭論足”。與此同時,網絡圍觀必然是喧囂的,也注定是一時的,不會長久。針對這些特點,地方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謀劃宣傳推廣中,如何找準著力點,突出新鮮感,考驗的不僅僅是在平臺賬號發布視頻宣傳片的能力。
文旅部門花樣競爭,以“卷”為榮,表面看似熱鬧,背后其實可能只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激情決策,并未帶動整個系統的正向回應。小編們如果只是爭強好勝式連續推送視頻條目,在視頻內容和宣發規劃上反而可能無暇顧及,由此,粗制濫造、生拼硬湊等問題恐將不可避免。單是浪費行政經費和人力資源不說,混亂的宣發也容易反噬自身品牌。而且,從效果上分析,一天連篇累牘重復推送數十條視頻,究竟有幾個網友會認真看完呢?看似小編超額完成了工作量,實際對品牌推廣卻沒多大作用。
地方文旅賬號可以爭奪流量,爭當網紅,但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得魚忘筌。一個地方的旅游業競爭力,來自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旅游文化和整個支持系統的良好運轉,更來自游客享受到良好服務和接待體驗后的“口口相傳”。沒有黑心商家宰客、沒有司機故意繞路,大家開心出行,滿意而歸就是最好的旅游。地方良好服務體現在哪里?可以看看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區遭遇暴雪后的情況,眾多滯留游客被免費供應食宿,景區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提供免費游玩,所以游客即使時被困在冰天雪地里也照樣開心。
地方政府發展旅游業,應該用心、用服務、用制度和規則取勝,在資源先天稟賦各有特色的情況下,發揮后天優勢“逆天改命”同樣是取勝之道。建議各地文旅部門應思考的是,如何讓各個平臺賬號下面評論的網友“邁開腿”有興趣去實地探訪,如何將網絡上的“潑天流量”變現成現實中真正的“游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