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詩涵
界面新聞編輯 | 陳小同
汽車專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知識產權,能夠保護品牌的技術優勢、提升制造商的競爭力與品牌形象,同時帶來經濟效益。
中汽信科近日發布的《2023年中國汽車專利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去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同比下降9.65%,但同期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14.02%,達到10.78萬件。后者的提升意味著企業在關鍵技術上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盡管豐田、本田、博世等企業仍位居中國汽車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列,但大部分外資公司呈現下降趨勢,寧德時代、嵐圖、小米汽車等中國企業表現出快速增長。
類似的趨勢還反映在發明專利公開量上,在2023年中國汽車發明專利公開量按創新主體統計中,前五名均為中國企業。豐田已經從2022年的排名第二跌至去年的第九名,本田則下降五個名次。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汽車公司的華為在該榜單上從2022年的第五名取代一汽躍升至榜首,發明專利公開量超4000件,增幅達到135.69%。華為主要以零部件、HI和智選車三種模式介入汽車行業,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等多個領域均有深厚技術積累。

發明專利的公開使技術信息對公眾可見,授權則是在技術通過審查并滿足相關法規條件后被正式授予專利,其持有人能夠行使權益。一位行業工程師告訴界面新聞,授權量相對側重彰顯技術創新能力,公開量則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應用程度。
他進一步指出,汽車核心專利技術是各個公司維護的重點,“通常在國內外一并申請與該技術相關的周邊專利,以保證自身的領先地位。”
去年半數公司專利授權量同比下降,但小米汽車、埃安、極氪、深藍等企業增幅明顯。此前,小米汽車在電驅領域的授權專利達到60項,今年初再度獲得隱藏式車門把手、車門及車輛等專利授權。
報告還顯示,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創新與專利布局集中在電池、電驅及充電系統領域,動力電池相關技術仍是企業創新的重點,占比接近半數。燃料電池的專利公開量相比此前微降,驅動電機系統的專利公開量占比上升接近2個百分點。
中國動力電池系統專利公開量前20名中,中國企業占據九成席位,寧德時代位居榜首。當前,動力電池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仍然以供應商為主,但整車制造商中比亞迪、埃安異軍突起入圍前十,理想汽車的運營主體車和家以及一汽等企業也在加快布局。
而在去年的智能網聯汽車專利技術構成中,一個鮮明的趨勢是網聯化技術的專利公開量首次超過智能化技術。
這兩個概念的耦合度較高,但智能化側重汽車自主信息獲取、決策、控制的能力。舉例而言,自動泊車、無人駕駛等屬于智能化的范疇,而在自動駕駛級別升級過程中需要解決網聯問題。企業的密集布局或許意味著網聯化有望更早得到大規模推廣。
由于在底層技術方面具備先天優勢,華為、騰訊、小米等通信和科技領域跨界而來的公司在去年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的智能網聯汽車專利公開量統計中排名居前。
整車企業中僅長安一家入圍前五,公司在智能座艙技術領域專利公開量位居第一。伴隨汽車向“第三生活空間”邁進,智能座艙作為核心載體成為用戶及汽車制造商關注的重點。該細分榜單前十名中,整車企業占據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