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科文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5月20日,國家藥監局官網顯示,倍而達藥業自研的第三代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TKI)抑制劑甲磺酸瑞齊替尼膠囊(商品名:瑞必達)獲批上市。這也是國內第5款獲批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
瑞齊替尼是一款倍而達藥業自主研發的不可逆、高選擇性第三代小分子EGFR-TKI,對EGFR敏感單突變及EGFR T790M陽性耐藥突變具有顯著的抑制活性,用于治療既往經EGFR-TKI抑制治療時或治療后出現疾病進展,并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實際上,以這款創新藥為核心,倍而達藥業曾和國內老牌創新藥企貝達藥業陷入糾紛,而EGFR-TKI抑制劑正是貝達藥業多年的核心業務。
瑞齊替尼的發明者,倍而達藥業的創始人張曉東此前也是貝達藥業的創始人之一。從2013年開始,張曉東逐漸抽離了貝達藥業選擇自立門戶。當時,張曉東還通過達向貝達藥業就避免同業競爭等內容出具了《承諾函》。
不過,到了2016年4月,倍而達獲得了第三代EGFR-TKI藥物BPI-7711的臨床批件。貝達藥業認為張曉東和倍而達藥業違反了當年的不競爭承諾。而張曉東和倍而達藥業則認為貝達藥業通過益方生物抄襲自己。雙方自此互訴公堂。
最終,雙方在2023年4月達成一致,糾紛就此和解。貝達藥業有權享有瑞齊替尼在中國境內首次實現商業銷售之日起至瑞齊替尼在中國境內首次獲批上市之日起滿10年期限內約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因此,瑞齊替尼的上市對于貝達藥業來說,雖然加劇了競爭,但并非完全是一件壞事,更像是一種不得已的妥協。本就在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競爭中落后的貝達藥業,因此間接擁有兩款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的銷售分成。
截至目前,在國內,獲批的EGFR-TKI抑制劑已涵蓋三代。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抑制劑,包括阿法替尼、達可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
此前,貝達藥業在第一代EGFR-TKI抑制劑占盡先機。2011年6月,由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獲批上市,用于具有EGFR基因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截至目前,埃克替尼累計銷售超百億。
但隨著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上市,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占到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目前已經是患者的主要用藥。而貝達藥業遲遲卻未有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產品,并在原本的領先的領域被逐步超越。
實際上,由于競爭不斷加劇,曾經在國內一馬當先的貝達藥業如今很是尷尬,最近還陷入了裁員危機。2023年年報顯示,貝達藥業研發人員從2022年的647人下降到2023年的562人,下降比例為13.14%。對此,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日前回應,當以研發的產出質量為主而不是數量,貝達藥業要有更精干的隊伍。
2015年,我國EGFR市場規模中,第一代EGFR抑制劑占據了93.2%的市場份額,到了2019年,EGFR抑制劑份額滑落已至47.8%,第三代EGFR抑制劑的市場份額躍升至47.3%,預計第三代市場份額仍將繼續蠶食。
據國信證劵數據,在國內,截至2022年,EGFR-TKI抑制劑銷售額超100億元。其中,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占比接近70%,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抑制劑分割剩余的30%。
為此,貝達藥業不得不從益方生物引進的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貝福替尼。
根據益方生物與貝達藥業于2018年12月簽訂的有關貝福替尼的合作協議,貝達藥業具有獨家在約定區域內進行產品開發及商業化的權利,貝達藥業將在合作協議生效后向公司支付技術入門費,并根據項目研發的進展情況,在重大節點安排研發里程碑付款,上述款項合計2.3億元。當貝福替尼產品上市后,該產品年凈銷售額首次超過協議約定的特定金額標準時,貝達藥業分別向益方生物支付一定數額的銷售里程碑款項。
雖然各家并未具體透露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的銷量,但貝達藥業的貝福替尼于2023年才上市,早已被前面幾位玩家遠遠甩去。
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瀚森制藥的阿美替尼和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均已獲得一二線治療的適應癥并已進入醫保,而貝達藥業的貝福替尼目前只有二線療法進了醫保。其一線治療適應癥于2023年末才獲批。
距第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在中國上市已經有8年時間,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療的患者耐藥時間通常在1年左右,因此,患者對能夠治療第三代EGFR-TKI耐藥的第四代EGFR-TKI需求日益擴大。第四代EGFR-TK抑制劑也已在研發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