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12月3日,河北醫保局發布《關于發布血管介入類醫用耗材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文件的通知》,針對四類耗材進行帶量采購,分別為外周血管介入導引通路、血流導向密網支架、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
姍姍來遲。今年5月,國家醫保局規劃了7大類省際聯盟耗材集采,河北牽頭的血管介入類項目早在7月啟動,10月發布方案征求稿,終于趕在年底前落定,2025年1月10日開標,也算為今年的集采任務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集采范圍方面,雖然不是一個國家級集采項目,但是被重點指導關注,因此原則一定是“應納盡納”,全國除北京、山東、廣東、浙江、江蘇等5省市外,其余27個省/區均被納入其中。
申報材料及報名時間:2024年12月4日-10日;報價及開標時間:2025年1月10日。文件見閱讀原文
1、未設置“保底中標價”,無序殺價又回來了?
從2021年的骨科關節耗材國采開始,“保底中標模式”就延續至今,即以復活機制和保底中標規則為價格兜底,好處是多方面的:一是集采方能合理預判降幅;二是避免企業方價格廝殺過于激烈。
本次集采,四類耗材在競價規則方面都未延續“保底中標模式”,企業只能根據現場報價來決定是否中標。以外周血管介入導引通路耗材為例,中選規則一顯示:同產品分類同競價組內入圍企業最高擬中選價格不得超過最低擬中選價格的1.5倍,若高于最低擬中選價格1.5倍,則申報企業為非擬中選企業。
“最低擬中選價格”是一個盲盒,不到最后一刻誰都無法知曉,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企業“蒙著眼睛”給出報價,下限只能看誰更卷。看歷史經驗,今年2月開標的京津冀“3+N”聯盟28種醫用耗材集采,同樣沒有復活機制和保底條款,只有對最高擬中選價格的限制。
在止血夾競價單元中,某企業報出的中標價甚至比出廠價還低25%左右。誰能防止這樣的“孤勇者”再次出現?
本次集采,企業報價難度陡然提升,又是一個難過的大檻兒。
2、血管介入耗材集采之路:“少量多次,一個都不能少”
介入治療是指在醫學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等)引導下的經皮穿刺,將穿刺針、特制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體內血管,對疾病進行微創診斷和治療,在臨床之中十分常見。
其中,一類關鍵的耗材產品,就是血管介入類耗材,可以分為心血管介入、腦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與電生理介入四大類。本次集采,納入了外周血管介入、腦血管介入兩類產品。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高值醫用耗材細分市場中,2019年血管介入耗材規模為461億元,占比35.74%,是占比最高的細分市場。心臟支架作為血管介入領域的“第一大單品”,是最早納入耗材國采名單的,緊跟它的腳步,近年來血管介入耗材一個接著一個被納入集采范圍。
根據藥智醫械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共收集血管介入類耗材帶量采購數據101303條。其中2023年最為密集,共有58429條(國家集采1110條,省際聯盟13186條,省級采購44133條)。
可見,雖然目前為止,血管介入類耗材只進行過一次國采,但大大小小的地方、聯盟集采從未間斷過。比如去年4月, 河南省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采購聯盟,由全省81家三級公立醫院共同參與,神經介入和外周介入兩類醫用耗材共計2323個品規最終拿到53.6%的平均降幅,其中神經介入球囊擴張導管由原來的17000元降至5000元。更大層面的全國擴面箭在弦上。
11月29日,第五批耗材國采發布正式公告,除了人工耳蝸類,外周血管支架類又被納入其中,類別雖然不多,只有下肢動脈支架、非下肢動脈支架、靜脈支架三類產品,但需求量驚人,共超過25萬個(采購周期3年)。外資企業巴德、波科、戈爾位于需求量前列,本土企業居于下游,且數量不多。
將于本月19日開標。血管介入類耗材技術難度高,大多數產品仍是外資主導,只有部分臨床使用十分成熟產品如心臟支架被國產迎頭趕上。不過,集采也為一些壁壘相對不高的領域提供了“逆襲”機會。如藥智醫械數據呈現,截至2023年10月31日,血管介入類耗材帶量采購項目中:
- 湖南埃普特中標數量第一,中標數量位19867條,中標產品為PTCA球囊導管、導引導絲、親水涂層導引導管、冠脈導引導絲等多個產品;
- 其次為美敦力,中標數量為5026條,中標產品為藥物洗脫冠脈支架系統、快速交換球囊擴張導管、冠脈導引導管、指引導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