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linone 沐風
編輯|時楠
吉利二代站上臺前,要操盤一場上市了。
6月26日,豐沃股份遞交IPO,準備沖擊A股主板。這家公司背后,由李書福的80后兒女聯手控股,如果成功上市,這將是李書福家族的第12個IPO。
如今外界關注的,不只是這家年營收超30億、打破外資壟斷的渦輪增壓器公司,而是這倆“企二代”能不能在沒有老爹的光環下,把資本游戲玩明白。
有人看好,說他們終于自己搞項目了;也有人質疑“富二代”玩制造,還是來資本市場鍍金?
所以說,這場IPO也是一次考試,考的不是吉利的過去,而是下一代的成色。真正的問題是:李書福的兒女,能不能撐起他的商業王國?
01、李書福兒女的資本“野心”
你以為李書福就只有吉利汽車?
其實,算上吉利汽車、洪橋集團、曹操出行、沃爾沃、極星、路特斯、億咖通、極氪、漢馬科技、千里科技、錢江摩托等,李書福家族旗下上市公司已經多達11家。
如今,豐沃股份這次上市,看上去只是吉利帝國的又一次擴張,但站在臺前的,不再是李書福本人,而是他的兒女。這是吉利家族第12個沖擊資本市場的項目,也是“企二代”第一次親自下場,正式打響接班戰的前哨戰。
根據招股書,豐沃股份75%的表決權掌握在李妮(1983年生)和李星星(1985年生)手里。兩人不是掛名董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控人。
名義上是姐弟聯手,實際上李妮才是最終的“拍板者”。兩人雖共管朗馬投資,但簽過表決協議:關鍵時刻,李星星得聽姐姐的。
姐弟倆背后控制兩大股東:朗馬投資和凱心投資,合計持有豐沃股份75%表決權。這意味著,這家公司無論上市前后,都牢牢捏在李家“二代班子”的手中。

那么,李書福這對兒女,現在是什么水平呢?
兒子李星星,是李書福一手培養的“接班人”。他是牛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從小就在吉利集團摸爬滾打。從4S店干起,一路做到吉利集團監事、領克汽車銷售公司執行總經理。
2021年,領克登陸科威特的新聞發布會上,李星星作為代表站臺,那次被外界認為是他的“首秀”,正式向公眾宣告了“少東家”的身份。
但他不止懂車,更懂資本。他曾通過司法拍賣拿下*ST澄星的控制權,曲線染指上市公司;2023年,又通過耀寧科技持有晶科電子超11%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還和父親一起入局VC,成立武漢眾擎基金,在半導體、新能源上多點開花。
女兒李妮則是另一套打法。她是金融出身,履歷寫滿了投行、私募和基金管理:NM Rothschild&Son上海任職數年后創業,主導碧禧投資、碧鴻私募,控制凱心投資,還從2015年就掛上了豐沃股份董事的身份。
從紙面實力看,姐弟二人早已在各自軌道中獨立運作多年,背后資源也各有側重,一個做產業延伸,一個搞資本布局。但這次IPO是他們第一次真正合體出擊,資本市場考驗的不只是項目,還有配合。
而這家公司也不是普通制造廠。豐沃股份主攻渦輪增壓器、電動增壓器和空氣懸掛核心零部件,是妥妥的“汽車心臟”。
2024年賣出221萬臺渦輪,占了全國乘用車渦輪增壓器市場的15.3%,不僅打進了比亞迪、廣汽、長安、奇瑞、吉利等主機廠供應鏈,還做到了內資企業市場份額第一。
在渦輪增壓器被國際巨頭壟斷多年后,豐沃能把這塊骨頭啃下來,確實不簡單。但真正的難題,不在業務,而在資本市場的答卷怎么交。
吉利家族的招牌值錢沒錯,但投資人更關心的是:企二代能不能把穩方向盤,別讓這個IPO開成溜車現場。
02、漂亮數字背后的“依賴癥”
豐沃股份的底子,說白了,就是一門“汽車心臟”生意。
豐沃成立于2016年,主打產品是渦輪增壓器,還在向電動增壓器和空氣懸架零部件擴張,說白了,就是給汽油車和混動總成“增壓+提速”的一整套硬核件。
主戰場是汽車前裝市場,客戶一水兒的大廠,既有吉利、比亞迪,也有廣汽、長安、奇瑞。
從收入看,豐沃這幾年跑得不慢。
2022到2024年,營收分別是13.99億、15.98億、20.67億,三年增長近五成;凈利潤也從1.19億漲到2.04億,利潤不算炸裂,但勝在穩定;扣非利潤也基本同步增長。
這次上市,豐沃準備發4000萬股,募資超6.5億元,錢不多,但用得明白:
一是擴產100萬套渦輪增壓器,二是加碼60萬套空氣懸架零部件,剩下補流。看得出,主業不飄、產能優先。

不過,問題也不少。
最受關注的,是關聯交易占比高得有點嚇人。
2022年,豐沃53%的營收來自“自家人”——吉利系;到2024年占比雖然降到34.9%,但仍然不低。也就是說,一旦吉利這棵大樹出問題,豐沃可能就得抖三抖。
雖然招股書一再強調合作穩定、價格公允,但說到底,這種高比例對外部投資人就是個“看不清風險”的盲區。如果哪天定價沒那么公允了,賬面利潤能不能站得住腳,還真不好說。
另一個風險,是客戶集中度高。
2024年,前五大客戶貢獻了公司91%的收入。意思是,一家客戶一旦砍單,可能直接讓全年利潤打水漂。雖然“客戶集中”是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通病,但這依賴度還是高得離譜。
而且這些客戶,比如奇瑞、廣汽、長安,也都在加速新能源化轉型。如果終端市場變化、訂單縮水,豐沃的主打業務也將面臨不小壓力。
再說財務層面,豐沃的問題也值得注意:
應收賬款高:2024年已經逼近7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持續走高,回款周期一旦拉長,公司現金流可能就繃不住;
存貨高:三年賬面價值從1.49億漲到1.81億,資金壓倉現象不容忽視。
毛利率方面,這幾年小幅提升,從14.13%漲到16.6%。雖然漲幅不大,但背后靠的是優化產品結構、壓成本提效,尤其在海外高價訂單比例上升后,毛利才終于有些起色。
總的來看,豐沃股份賬面挺漂亮,增速也穩,但也存在幾個明顯短板:
靠“大客戶”續命、關聯交易背書、資產負擔不輕……這幾道坎沒跨過去,IPO上市后,資本市場的眼睛可不含糊。
03、IPO路上專利纏斗上演
就在遞交IPO的關鍵檔口,豐沃股份卷進了兩起專利侵權訴訟,且都是一家名叫“蓋瑞特動力科技”的公司提起。
蓋瑞特是干嘛的?簡單說,它是全球渦輪增壓器領域的百年外資巨頭,前身是霍尼韋爾交通系統業務部,在全球渦輪增壓器市場里長期霸榜,是豐沃沖擊國產替代的主要對手之一。
第一起是“43號案件”。2025年3月起,蓋瑞特把豐沃和其子公司嘉興豐沃一起告上了法庭,指控其侵犯了一項中國專利,索賠金額高達2500萬元,還要求法院判定其停止所有相關產品的制造與銷售。
第二起是“45號案件”,內容類似,只不過是指控侵權另一項老專利,索賠金額更狠,達到了3100萬元。
豐沃方面并未坐等結果,而是同時開啟了兩條反擊路徑:
一是提管轄權異議,把案件從上海法院一路上訴到最高法;
二是直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專利無效申請,試圖從源頭上“拆彈”。
按照官方表述:只要專利無效成功,這兩起官司基本就沒了后續。聽起來有理,但問題是:
一方面,官司還沒出結果,這兩個案子如果敗訴,豐沃不僅要掏出5600萬元的賠償,還可能面臨供應中斷;
另一方面,就算官司贏了,這場硬碰硬的纏斗也說明一個事實:豐沃想繼續擴張,就不可避免要進入歐美巨頭的“知識產權雷區”。
對于一家擬IPO公司來說,招股書里出現這種級別的專利糾紛,本身就是對其技術護城河的拷問。如果不能擺脫技術路徑重合的質疑,那之后無論是海外擴張、融資定價,還是客戶招投標,都會留下一道難抹去的不確定標簽。
這不僅是豐沃個人的挑戰,也是一場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向產業高端進擊時,常見的成長之痛。
04、結語:
豐沃股份能沖到IPO這一步,李書福家族的背書是硬通貨。李書福這幾十年搭起來的汽車帝國,早就把路鋪平了,該給的資源、人脈、市場,全都給到了。
但資本市場可不是講傳承的地方,金湯匙敲不開二級市場的門。投資人不看出身,只看財報;牌面再大,也得跑得動、賺得到。
豐沃股份眼下的光鮮背后,是客戶高度集中、關聯交易比例不低、專利糾紛懸而未決,這些都是問題。未來,二代們能不能從父輩的影子里走出來,把豐沃做成實力選手,才是他們真正要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