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最話FunTalk 張行
編輯|王芳潔
痛苦,是雷軍對小米最近一年的定義。
2021年12月末的小米12發布會上,他說:“這一年里,進展不少,但波折更多。”
的確,在這一年里,小米發布了小米11 PRO、小米mix 4、小米12三款旗艦機型,更大的進展是,雷軍找到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小米要造車了。
但與此同時,從三季度開始,小米的業績增速開始下滑,在中國手機銷量被榮耀反超,當下的市值也較一年前跌去了4成。
與外部的連接方面,經銷商和品牌之間多有摩擦,與米粉之間的親密關系也開始展現出了它的雙面性。在與米粉的深度鏈接之上,小米就像是一個養成系的idol,靠粉絲支持,靠粉絲賺錢,但同樣也要接受粉絲“恨鐵不成鋼”式的規訓。
上述發布會上,雷軍把米粉分成了兩派,一派是非常關心小米的,給小米發來了大量的建議,但“也有一些不理解的米粉,對我們進行了鋪天蓋地的批評”。
看起來,雷軍并沒有接受這些批評,因為它們來自于誤解。
轉眼,雷軍創辦小米已過十一載。在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中,將他的那段時期比喻為豹變的過程,即一只幼豹退去胎毛后,神朗姿豐。如今,4000多個日夜過去,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大概已至熟齡。它經歷過一段充滿成功荷爾蒙的歲月,站上過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第二的位置,實現過千億美元市值,現在,它也要開始體驗中年的況味了。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感謝這些痛苦和磨難,我們還在頑強地成長。”雷軍這樣描述。目標當然是生生不息的,例如年中時許下的,“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又如年末時宣告的:“正式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
這句被放到極大,打在制作精良的PPT上的標語,讓我想起,上一個說過類似話的人是賈躍亭,他曾多年以蘋果為標靶,最后一次他說,未來最有可能超越蘋果的公司是樂視。
在那之前不久,樂視剛剛經過市值的最高峰,并且宣布要造新能源車。
01下降的增速與市值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小米會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嗎?
有一條回答是這樣的:上市公司要看業績的,米粉不給打榜怎么沖第一呀?
至少在2021年的二季度,小米看起來仍然是一家非常性感的公司,它吃到了華為手機業務收縮的紅利,出貨量一度達到全球第二。公司總收入達人民幣878億元,同比增長64.0%;經調整凈利潤達人民幣63億元,同比增長87.4%,均創單季歷史新高,何況它還有個事先張揚的big plan——造車。
但是,僅僅一個季度過去,轉折就發生了。在三季度,小米的總收入為781億元,經調整凈利潤是52億元,顯然,它的業績環比出現了下滑,同比增速也在下降。
趨勢是各家機構投資者最關心的指標。
在小米公布財報的第二天,股價就遭遇了6.96%的跌幅,是2020年四月份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而跌跌不休是小米2021年股價唯一的寫照。
當年1月份,當小米的股價沖上35.9港幣的高限時,有投資人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有可能成為年輕人的第1只股票;也有很多年輕人拿到年終獎之后就沖入了港股鎖定小米,希望能跟小米共同成長。
但春節剛過,小米的股票就迎來了五連跌,直接從31港元下降到25港元。隨后,小米的股價一路震蕩下行。
截至2022年1月3日收盤,小米的股價只有18.6港元,市值也只剩4648億港元,相較一年前的最高點,已折去超過4成市值。
近半個小米在這一年之內悄然消失。
你能看到小米的努力,在四季度,這家公司明顯施行了促銷策略,降價范圍甚至囊括了年內發布的前兩款高端旗艦手機。據媒體報道,10月份,小米電視大師至尊版售價從49999元降到了19999元;而兩個月前發布的小米MIX4則降價了1000元,小米MIXFOLD降價3100元。
需要注意的是,高端智能手機是小米公司的重要利潤倉,三季度出貨量接近1800萬臺,毛利率更遠高于智能手機業務的平均毛利率。
因此,在四季度的大促背景下,再加上堪稱慘淡的三季度業績,一些投行下調了小米的目標股價。
其中,麥格里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占率有所下滑,與此同時榮耀手機市場反彈,未來智能手機競爭加劇,導致小米前景不確定增加。再加上并不看好小米的高端化產品策略,因此,這家投行將小米股價目標由36.7港元下調至18.74港元,下調幅度高達48.9%。
不過幾天后,麥格里又說雖然小米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下降,但第三季的月活躍用戶有所增加。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按年增長110%,所以將小米的目標股價上調了4%。
“據我所知,在港股投行中,對小米的看法還是比較分裂的。”香港投行分析師林曦對《最話》表示。
02 3.84%的研發投入與產品力
2020年,小米提出了“高端化”品牌戰略,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哪怕一年推出了三款旗艦機型,該戰略還不能算成功。
因為數據不會說謊。
根據三季報的數據示,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由二季度的5,290萬減少到三季度的4,390萬,平均手機的售價即ASP由二季度的1116.7元下降到1090.5元。
在高端化的同時,小米手機的產品力卻被米粉吐槽。
主要問題是在堆料過程中各個配件協同的問題。之前被寄以厚望、卷土重來的MIX 4,連同小米 11 Ultra一起被爆出燒WiFi、攝像模組巨大導致手機頭重腳輕、拍照參數好但優化和算法一言難盡等問題。某些米粉甚至喊出了:“把小米 11 Ultra和MIX 4給到華為,應該會賣爆吧”。
曾經令米粉引以為傲的操作系統MIUI,2021年也出現了槽點。也許是MIUI12功能太多,體量太大,導致實際使用中的bug并不少,甚至有用戶頻繁出現直接死機無法開機的情況。
當時,大量小米用戶跑到雷軍和MIUI系統負責人金凡微博底下留言,要求“雷總出來走兩步”。
雖然MIUI12針對安卓手機隱私保護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一些關乎實用性的核心問題卻沒有得到用戶肯定,例如流暢穩定不卡頓。MIUI12.5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MIUI12的不足,但是還遠遠不夠。
一些米粉成立了維權群,據《國際金融報》報道,該群人數最多的時候一度逼近2000人。
摩擦發生之后,小米官方最終承諾,遇到WIFI故障等質量問題的11系列用戶,在售后檢測后支持更換新機處理,如果更換后的新機還出故障,支持7天退貨、15天換貨和一年保修,并贈送半年延保,至此“質量門”風波才得以平息。
對產品力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一家公司的研發投入。
小米3季報數據顯示,2021年前九個月研發投入為93.14億,占總收入的3.84%。
這個占比其實和聯想差不多,聯想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比例差不多在3.5%左右,但卻被網友們瘋狂吐槽。就這一點來說,小米還是幸運的。
或許也意識到了在研發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雷軍近期表示,未來5年,小米會投入1000個億做研發。
03線下渠道的艱難探索
作為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在創立之后的很多年里小米一直以線上渠道為主。但它需要面對的現實是,中國手機市場近7成的銷量來自于線下。
最近幾年,小米一直在努力發展小米之家,并將其滲透到縣域鄉村,以突破線上渠道的天花板。
2017年8月,小米創始人雷軍離開北京,花了4天時間去河南縣鄉考察,并宣布要以“小米小店”打下縣鄉市場。但是當年小米主推的小米小店以失敗告終。
三年后,小米總裁盧偉冰替雷軍重走了一次縣城路,盧帶隊下鄉做了多次調研。2020年11月,他在紅米Note9系列發布會上宣布,要讓每一個縣城都有小米之家,該政策被解讀為小米的“千縣計劃”。
2020年12月6日,第1000家小米之家在成都開業,勉強實現了雷軍三年前的開店計劃。但到了2021年1月9日,一天之內就有1000家小米之家同時開業;4月3日,第5000家小米之家門店在沈陽落地。4個月的時間里,小米開店的數量遠超過去5年。
截至2021年11月初,小米之家已經突破了10000家。小米計劃在未來的3年里開出30000家店。
然而,并不是開店數量多了,渠道就能順暢的運轉了。
對小米來說,手機下沉渠道的難度非常大,原因就在于,小米手機的毛利率比較低,三季度其手機毛利率只有12.79%,而這也是他們拼命想走高端化的重要因素。畢竟高端手機銷量上去了,毛利率也會提升。
但小米要想下沉渠道,就必須向渠道支付更多的提成,這顯然與低毛利相悖。
事實也正如此。相關報道顯示,唐山某小米之家負責人透露,之前小米給渠道的提成是在5-7%,現在都漲到了10%。
對標 OPPO和vivo給經銷商開出15~18%的提點水平,這樣的情況對經銷商的吸引力就沒有那么大。
與此同時,一些經銷商在參與小米之家,甚至小米小店的建設后,還有提點之外的不滿。
2020年,小米渠道管理部門曾向經銷商發布通知,要求有條件的經銷商都要按高標準裝修成小米小店的“堡壘店”,結果到了2020年底,小米又發通知要求他們繼續投入資金裝修,升級成更高一檔的授權體驗店。
很多開店的老板沒有理會這個通知,這就導致了貨源以及庫存押金、結算資金等方面的問題。2021年夏天,部分小米渠道經銷商來到小米總部“上訪”。
同樣是2021年,渠道管理政策也暴露出問題。小米之家數量的大爆發,很多都是對此前專營店的裝修升級,而非新開門店。
小米此前曾披露,正在逐步裁撤此前管理最松散的“專營店”系統,原有的授權店、專賣店和升級后的專營店如今都統一命名為“小米之家”。
但很多經營專營店的經銷商并沒有收到善后方案,相應的貨款結算也有問題,且感到投訴無門。
“在這種狀態下,經銷商誰還敢接小米的店?”一位接近小米經銷商人士對《最話》表示,他曾和經銷商聊天,很多說著說著就哭了出來,認為2020年到現在已經很苦了,小米這種不斷變化的渠道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傷害非常大。
即便已經在線下渠道上發力數年,如今小米的開店規模和其他頭部品牌依然不在一個量級上,相關數據顯示, vivo在2017年線下零售店數量已經達到25萬家。
04老業務雷聲漸遠,新賽道躬逢其會
2021年3月30日,雷軍提出了造車的計劃,并自言“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
這是一個新故事。過去一兩年里,雖然移動互聯網規模逐漸觸頂,但新能源車賽道才剛剛爆發,特斯拉股價飆升,蔚小理出海上市,小米躬逢其會。
2021年,小米先是成立小米汽車公司,后大力招兵買馬,工廠也落戶北京亦莊。同時,雷軍以及小米汽車團隊還進行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和產業鏈考察。
僅從公開信息來看,雷軍已經參訪過長安、上汽、五菱、長城、一汽等車企,并拜訪過博世、寧德時代等重要供應商企業。
11月初,盧偉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米之家已經在為賣車做準備,未來小米會開更多大店,目前已經在考慮汽車品類進店之后,如何進行展示,如何更好的場景聯動等。
綜上,工廠、研發團隊、供應鏈伙伴、銷售渠道,小米都已經有了。雷軍給小米定了兩個三年計劃:除了小米手機要實現全球第一之外,小米汽車也要在2024年量產。
相關報道指出,在智能座艙,電機、電池等領域,雷軍在前幾年就已經布局,并投資了相關獨角獸企業。
當然,小米自身也已積累了一定的造車技術。
根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020年底,小米共申請汽車相關專利841件,主要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方面。
當然,對小米來說,造車是有一定危險系數的旅程。
首先,在技術領域,小米和雷軍所投資的相關企業,真正涉及到汽車核心零部件的幾乎沒有。汽車三電系統中電池,雷軍投資的企業有所涉及,但目前相關產品在汽車廠商中的應用還比較少。
這也就讓小米汽車的核心零配件,對供應鏈的依賴比較強。而這樣的汽車產品最終跟造車新勢力三強有何差別,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
其次,行業發展越來越快,各家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汽車這個行業跟手機截然不同,由于各地有限行措施和電力容量的限制,使得哪怕新能源汽車也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張和發展。
而汽車的更新換代動輒以10年計算。可以預見,2024年,幾家頭部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已經逐步穩固自己的市場份額。在這種背景下,小米汽車如何開疆拓土,拿到它期待的市場份額,還需要時間證明。
為了讓雷軍更聚焦于造車,過去一年里,小米進行了35次組織架構調整,雷軍給了高層更多的授權,同時也卸任了很多旗下公司的高管,同期他還履新了小米汽車的法定代表人和經理。
在那篇名為《雷軍豹變》的特稿中,形容雷軍從金山離職,創業小米,是想要用一次大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如今,雷軍又將大半個身子探到了新賽道當中,將其視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他心意已決。
當然,對于小米的傳統業務來說,“雷聲”是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