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錐智能 盧瀅西
?編輯|文斌
六個月學會人工智能,然后年薪百萬?
看了這則廣告,本以為能夠借此升職加薪的張揚,千里迢迢去外地上了六個月課,但臨近最后幾天,卻發現自己好像栽了。
“快畢業的時候,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接觸項目了,但最后畢業考核卻只是讓每個人提交了一個demo,而且既沒有優化也沒有指導?!睆垞P告訴光錐智能。
最初課程銷售天花亂墜宣傳的企業項目實訓沒有兌現,高薪就業也沒有保障,用張揚的話來說,就是六個月“學了個寂寞”。
近年來,隨著資本熱錢不斷涌入賽道,自動駕駛工程師的薪資也在一路高漲。
4月11日,“自動駕駛普通工程師年薪開價50萬”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普通工程師如此,更不用說目前國內極為稀缺的核心算法工程師了。
在某招聘軟件上,光錐智能發現,蔚來等頭部車企的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的月薪高達7萬元。而反觀銷售部門的薪資,雖然遠高于其他領域的銷售崗位,但仍然被算法工程師甩了不止一條街。
一個行業的火爆,會催生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鋪開,比如互聯網剛崛起時的北大青鳥IT培訓,以及最近有人因為“碳排放管理師”被騙6000元等等。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在各大高校和企業開始探索自動駕駛產學研模式的時候,不少培訓機構也將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的內容納入到課程當中。各種“5天搞定自動駕駛”、“學會Python月薪上萬”的話術層出不窮。
但想要入行人工智能算法層就真的有這么容易嗎?培訓機構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機構給學員“畫餅充饑”
“畢業推薦就業”“20w+合作企業”“0元試聽7天”
隨機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人工智能培訓,頁面上就會出現好幾家培訓機構的廣告。每一個培訓機構都在竭力宣傳自己的就業資源、高質量課程,以及幾乎不要錢的上車門檻。
但相反,在某社交軟件上,關于培訓機構的吐槽卻比比皆是。
“我之前報名了光環國際的人工智能課程,一年多了還沒有就業,現在咨詢的那個銷售老師基本上不怎么回復信息了?!薄罢n聽不懂,還有10%的課沒聽,我說要退費,硬是不退,說你盡管去告,去投訴,態度很囂張。”“報名之前跟報名之后完全是兩個模樣,現在還沒有拿到offer,問相關的老師幾天才回復信息。”
如此兩極分化的現象,那么到底誰在說謊?
為了解情況,光錐智能試著聯系了一家專門針對人工智能課程的培訓機構。
“基礎Python課程和進階人工智能課程29960元?!睓C構的課程銷售告訴我們,課程包括三個部分,基礎教學、進階提升以及高薪就業,所有的課程采用直播加上錄播的形式,會有班主任24小時答疑。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銷售對于高薪就業環節進行了著重的介紹。在學員就業之前,機構負責做推薦就業,指導面試技巧、簡歷包裝內推、模擬面試等一系列就業服務為學員保駕護航。
雖然沒有包就業的承諾,但是所給出的條件也很誘人?!皺C構的就業率達93.5%以上,畢業之后的學員的平均月薪都在2萬元呢。”除此之外,每周都有不少企業到機構進行上門招聘,跟國內的5000多家企業有合作,還有就業部的老師保障高薪就業。
在聯系了市面上多家人工智能培訓機構之后,我們發現,機構課程銷售的宣傳話術大致相同:高昂的學費,一對一的課程服務,最后還有保障就業的內推機會。乍一看,可能會覺得培訓機構的服務還挺到位,但用迷惑的假象把學員騙到機構里,課程銷售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揚就曾中了培訓機構的“圈套”。
2019年,人工智能正值風口。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就已超過510億元,彼時,人才的緊缺帶動了薪資的水漲船高,不少人為了高薪擠破頭,張揚也不例外。
而對于從來都沒有接觸過代碼的張揚,想要跨行學習人工智能,報名一個培訓班成為了不二選擇。然而,機構魚龍混雜,各種套路著實讓張揚這個沒有任何IT背景的小白“交了學費”。
“現場上課的老師跟試聽課里的老師不一樣。”與張揚所憧憬的不同,課程銷售的宣傳中的“大廠”老師,并沒有出現在現場授課中,這讓張揚只能硬著頭皮聽課,啃著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天書”。
在培訓的六個月里,沒有承諾的校企合作,沒有所謂的項目實操,有的只是機構不斷給學員畫的餅。
“前前后后折騰了一年多,權當花錢買教訓了?!睆垞P無奈道。
三個臭皮匠頂不了一個諸葛亮
拋開機構“割韭菜”的行為不談,他們課程內容的安排就十分令人費解。
在網絡上,光錐智能發現了造車俠自動駕駛控制算法線上訓練營貼出的“五天學完自動駕駛”的課表。在課程表上,我們能夠看到,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每一天都課程都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值得懷疑的是,在短短的五天時間里學完自動駕駛,合理嗎?
“如果不是相關專業的想要入行難度很大,專業不相關又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找到這類的工作。”在2019年碩士畢業后,小何就成為了一名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在他看來,自動駕駛是一個交叉學科,很多相關專業都可以做,但最核心的要有數學基礎和編程的能力,但這種能力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學明白的。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對于許多人想要通過培訓機構轉行自動駕駛的事情,小何給出了很中肯的建議:“如果想要轉行自動駕駛,可以考慮做測試,因為門檻相對而言要低很多,可以在B站上自學,但最好還是考一個研究生,因為現在應屆生都招研究生?!?/p>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個時代,三個臭皮匠已經頂不了一個諸葛亮了。
一位資深獵頭告訴光錐智能:“自動駕駛的人才,尤其是感知融合算法的相關人才在市場上非常搶手。但和前幾年NLP剛流行的時候不一樣,企業的面試題越來越難,能用的上的套路越來越少”。這說明企業更看重能夠把智能駕駛項目落地的人,而非做一個demo出來。
正如獵頭所言,自動駕駛技術比拼的不止是人才的數量,更是人才的質量。
自動駕駛領域的招聘門檻越來越高,人才的流動也大都在行業內部進行。
根據脈脈《乘勢而上·人才流動與遷徙2022》報告,新能源汽車的人才,一部分在車企內相互流動,另一部分則流向互聯網公司。同時,不少傳統車企的人才,也會以新勢力作為跳板,在開放平臺試煉先進的思路和經驗,跳回傳統車企升職加薪,或者跳到BATZ。
如果說學歷專業是敲門磚,那么項目經驗則是決定能否拿到offer的關鍵,而這是大部分培訓機構都沒有辦法做到的。
硬科技的繁華下,有人趁機割韭菜
那么培訓機構是如何經營下去的呢?最直接的方法其實就是利用“信息差”。
由于缺乏深入的交流,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到底是怎么樣的,學員們并不清楚。
實際上,像張揚這樣的學員還有很多,他們迷失在培訓機會“包就業”的承諾和畢業即高薪的美夢里,從進入培訓機構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而這批“產品”最終的流向,培訓機構并不關心。
然而,培訓機構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在前文中,六個月沒能實現入行人工智能的張揚,還遇上了套路貸。張揚告訴光錐智能,當初在進入培訓機構之前,面對高昂的培訓價格,他曾因為自己經濟情況猶豫過,但課程銷售接下來的話讓他打消了疑慮。
“學費貴,但是跟你以后的薪資成正比的呀,而且公司會幫你支付部分利息?!边@種猶如天上掉餡餅的事,讓張揚來不及思考,就痛快地跟機構簽下了合同。
簽完合同以后,張揚在屏幕的這頭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而另一頭,則是課程銷售用謊言編織的巨網。
畢業之后沒學到實質性的東西,張揚還能找借口或許是自己的水平問題,但當看到還款清單上近3萬元的學費時,張揚一下子意識到,自己被下套了。
“最初的學費只有2萬出頭,銷售還跟我說機構會幫我支付一部分利息,但是現在算下來,我要還的利息就有7千多塊錢。”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自己被騙的心情,張揚用的是“慘”。
除了培訓貸款以外,保障就業也是培訓機構的一個“天坑”。保障就業與包就業有本質上的不同,課程銷售不會給出100%就業的承諾,但是會告訴學員有更好的舉措促進就業,利用偷換概念的文字游戲已經是培訓機構的慣用伎倆。
“可以這么說,只要咱們想找就能找得到?!痹谡n程銷售口中,只要學了他們的課,高薪就業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張揚表示,大部分的保障就業只是一個形式。
“這種情況見多了,他們可能只是隨便拉了一個excel表格,大廠怎么會跟那么多沒有名氣的培訓機構有合作。”張揚告訴我們,很多培訓機構都會用校企合作來包裝自己,以此來顯示機構的權威性。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合作企業只是渲染,并沒有實質的就業合作。
在人口遷移紅利的吸引下,每一個風口的背后都少不了培訓機構的身影。新媒體火起來的時候,Pr教學讓培訓機構賺的盆滿缽滿;互聯網的興起,也讓Java、Python等課程熱度難減。而這一次,培訓機構將觸手伸到了自動駕駛的領域。
在硬科技的繁華下,自動駕駛的熱度依然不減,作為行業小白,不僅要警惕泡沫,更要小心培訓機構的鐮刀。
*文中涉及對象均屬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