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陽子
7月2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 “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簡稱“消博會”)在海口市隆重開幕。同時,在海南省商務廳的指導下,由世界貿易中心協會、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海南省貿促會、浙江省中小企業協會共同發起的“第二屆新消費企業家領袖峰會” 同期同地在海口市順利舉辦。
據悉,本屆峰會主題聚焦“新消費、新商業、新增長”,并圍繞新消費及商業領域的各企業領袖、國家級商協會領導、宏觀政策及品牌營銷專家、產業投資人等重點嘉賓,旨在探索新消費創新,探討海南自貿港發展機遇,并與世界貿易中心、全國各省級商協會、海南全球免稅精品供應鏈聯盟等進行聯動,促進商貿、品牌、供應鏈、資本之間的共贏合作,通過數智化賦能轉型升級,打造全球鏈接網絡,促進海南自貿港的快速發展和全國經濟的復蘇與增長。
從土地邁向大海,由保守走向開放,海南自貿港強勢崛起,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臺,這讓“新消費”“新國貨”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底氣十足。海南自貿港,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背靠中國龐大的市場,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大市場,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未來潛力無限。“2021年,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突破600億元,滲透空間依然廣闊。未來,海南將在有管制的條件下逐步放開市場,市場經營主體多了,競爭多了,服務體系建設好了,免稅品的價格逐步下降,將吸引更多人前來旅游購物,我估計快5-8年,慢5-10年,海南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免稅消費平臺。”此外,海南自然環境優越,當旅游免稅購物與醫療消費、健康消費、養老消費相結合,將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邁向大海,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是新國貨新的使命與征程,遲福林認為,海南自貿港將成為新國貨品牌出海的橋頭堡,“我們提出海南要打造兩個‘總部基地’,一個是以東盟國家企業為主的面向中國大市場的‘總部基地’,一個是以國內企業為主的進入東盟投資合作的‘總部基地’,根據規定,海南自貿港符合要求的企業和個人可以享受‘雙15%’的所得稅優惠,以及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這些優惠政策都極大減輕了中國企業出海的負擔。”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對于新消費領域而言,流量紅利消退,資本理性回歸,部分賽道遇冷……種種跡象都表明,曾經一度狂飆突進的新消費趨勢不再高歌猛進,“理性”“審慎”成為新的市場情緒,但前阿里巴巴研究院副院長及新零售中心負責人希疆認為,這依舊是屬于新消費的好時代。“新消費是一個真命題,是一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的、必然的趨勢,每一種消費變革的背后,都必然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在推動,包括新的消費人群的崛起,包括技術的更新換代,包括流量陣地和消費平臺的轉移……每一種變化都能催生出令人矚目的消費市場,每一種變化都意味著有無數細分賽道等待發掘。今年新消費融資事件變少,可以視作是資本的理性回歸,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之后新消費會往更加理性,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但同時,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以及瞬息萬變、殺成紅海的市場環境,未來,每一個新消費品牌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品牌付出更大的努力,“過去幾年,新消費蓬勃發展,野蠻生長,踏入市場的品牌都掘到了金,但很多品牌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野蠻生長、無序生長的弊病,比如管理層太過浮躁,營銷過度,產品核心競爭力不足,創新能力不足,供應鏈體系缺失等問題。可以預見,未來的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誰能解決以上問題,誰將能突出重圍。”
“很多人,乃至一些品牌對新消費的理解非常膚淺,認為新消費就是高消費,就是賺消費者更多的錢,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新消費,指的不是高消費,恰恰相反,指的是高品質基礎上的高性價比,這應是新消費的主流。當前,很多新消費品牌都將目光瞄準了一二線城市的年輕高消費群體,但我認為,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流通更加迅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抹平了信息差,下沉市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未來,誰能更尊重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產品,誰就能贏。”希疆表示。
伴隨著新消費的蓬勃興起,諸多國貨品牌也在這場激揚變革中熠熠生輝,或是老國貨品牌煥發新生,或是新國貨品牌春筍冒出,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發出中國之聲。中國著名品牌教育家、國際品牌聯盟(IBF)中國區主席、奧組委品牌規劃與設計師梁中國認為,近些年蓬勃發展的新消費趨勢,讓國貨從產品邁向了品牌,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但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新國貨若想從“有品牌”邁向“好品牌”,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展過程中,很多國貨品牌被貼上了“營銷過度”“價格高”“性價比低”等標簽,這是新國貨必須解決的問題。“無論什么品牌,都在搞網紅直播,都在網紅化,這必然會產生激情消費、復購率低的局面。國貨品牌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內涵,講好中國故事,才能長久發展。”
都說“鄉土中國”,土地承載了國人最深沉、最厚重的情感,這是“中國故事”最深厚的根基,國貨品牌應該深入挖掘“中國故事”的文化內涵,因此,梁中國尤其關心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化”。他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新消費、新國貨崛起的磅礴浪潮,不應局限于城市,也不應局限于工業產品,或是時尚領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由此構成了色彩紛呈的地理標志產品圖鑒,地方特色產品和農產品的品牌化同樣重要。“新消費、新國貨浪潮的成果也應惠及鄉村,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化對鄉村振興意義重大,五常大米、菏澤牡丹籽油、陳集山藥、安化黑茶、蘇繡、湘繡……每一種地理標志產品,背后都承載著諸多優秀的中國故事,等待國貨品牌去挖掘。”梁中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