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胖部
編輯|樸芳
根據海外多家媒體爆料,小羅伯特·唐尼或在《復仇者聯盟6:秘密戰爭》中回歸出演鋼鐵俠。
信息源頭是自媒體@MCU Source透露迪士尼將在后續《復聯》請回唐尼,而這個消息得到了漫威爆料人@MyTimeToShineHello 的確認,后者曾是最早爆料《蜘蛛俠3:英雄無歸》“三蟲同框”的信息源。
而此前幾天在播客采訪中被問及是否回歸,唐尼本人曾含糊回應“不太可能很快發生”。而在消息持續發酵的過程中,迪士尼或漫威都未做出公開回應。
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這一消息會獲得目前的高速傳播。除了大眾對于鋼鐵俠這一“一代復聯”的核心成員確實“意難平”,近兩年漫威電影、劇集的連續口碑或票房失利,以及一系列翻炒冷飯、拿捏情懷上的操作,讓人覺得重新召喚鋼鐵俠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在這背后,迪士尼在商業運營無往不利的同時,已經在內容領域連續馬失前蹄。“迪士尼模式”在商業與內容上的平衡,正在難以避免地出現失控。
而這種失控,對于全球試圖復制“迪士尼模式”的公司,或許都是難以避免的魔咒。
召喚鋼鐵俠,漫威困在套路里
2019年鋼鐵俠留下一句“愛你3000次”作為告別,許多影迷至今無法接受。當年就有超過3萬多影迷在網上發起請愿,希望漫威復活鋼鐵俠;2021年DC粉許愿《正義聯盟》導剪版成功后,漫威粉甚至學DC粉的操作,在洛杉磯街頭購買戶外廣告牌喊話漫威。
需求是現成的。而在漫威和迪士尼的角度,他們也迫切需要一個重整系列口碑、拉回觀眾的契機。
犀牛君統計了《復仇者聯盟4:無限戰爭》之后,圍繞漫威電影宇宙產出的一系列電影和劇集。不難發現,除了《蜘蛛俠》系列在海外市場仍表現強勁,幾部電影的口碑和票房表現都不及以往;而劇集領域發力不到兩年,相關作品表現已經表現出極不穩定的態勢。
在許多漫威粉看來,從《復聯4》之后,整體的開發思路和制作水準,都在劃出一條下滑線。
《黑寡婦》講述了和此前故事幾乎毫無關聯的前史,也談不上滿足粉絲好好告別的需求;《永恒族》《奇異博士2》邏輯硬傷隨處可見;而曾經在漫威電影里起緩和氣氛作用的喜劇橋段,在《雷神4》里卻頻頻打破觀眾情緒,女雷神的痛苦也一筆帶過。
劇集方面,雖然前幾部的口碑表現不差,但居然無一例外發生了爛尾。旺達強行綁架了一個鎮子,結尾卻莫名被原諒的戲碼令觀眾困惑;《洛基》的后三集在情節推動上也突然放緩。
到了《驚奇少女》《女浩克》,更是連續口碑遇冷,前者開播數據甚至不及此前作品的一半。
從請回“鋼鐵俠”的計劃,或許可以看到目前漫威和迪士尼解決熱度問題的思路:挖情懷,找噱頭。
這是漫威在十年里提煉出來的某些開發套路,過往作品中不同英雄之間的聯動、彩蛋對后續作品的暗示,都會讓粉絲們樂此不疲,也成為MCU的標準打法之一。
但伴隨著后復聯時代的到來,一眾新角色也未能立起來,對老角色的依賴正在越來越明顯,這種“特色”正在變得越來越令人生厭。《鷹眼》里有暗示他與黑寡婦過去的細節,《女浩克》探討美隊并非處男的話題更是招致爭議。
帶回“鋼鐵俠”,無疑是再度帶來巨大熱度討論的殺招。至于怎么讓他“復活”,漫威也不缺“科技與狠活”。
此前《黑寡婦》《洛基》在正片告別后再做番外開發只是小試牛刀,《復聯4》帶回卡魔拉的時空之門也只是玩玩邏輯;如今,隨著《雷神4》開啟英靈殿,月光騎士更穿梭于陰陽兩界,崩壞的設定已經是一切皆有可能。
伴隨而來的,是漫威在敘事上越來越無法掩蓋的內容危機。
漫威作品不好看,怪誰?
在觀眾群體中,尤其是評價越來越兩極化的國內,對漫威作品的情緒正在進入冰點期。排除觀看介質問題, MCU其實表現出了一代復聯故事之后,后續故事的推進,在能力和野心上都出現了失控。
一是再未出現明顯的魅力人物,從數據能明顯看到,觀眾除了會為此前的英雄買單,新人物獲得的認同乏善可陳。
二是原本建構的世界體系,在目前的不斷擴充下開始失控,時間穿越、多元宇宙乃至永恒族、天神組等至高神一一登場,戰力崩壞和體現失衡的嚴重問題,正在毀壞整個MCU的敘事核心。
三是每部作品之間原本緊密的連接性,在MCU第四階段似乎完全消失了。《尚氣》《永恒族》《雷神4》等電影與MCU主線的劇情推動幾乎毫無關系,僅僅完成不算出色的人物介紹功能。
而這也進一步表現為核心團隊在敘事方向上的失準,甚至在多個項目同時推進時,《奇異博士2》導演山姆·雷米“沒完整地看過劇集《旺達幻視》”,以致兩部作品在旺達人設上無法連貫。這樣的問題在以前的MCU完全不可想象。
取而代之的是,漫威試圖用一種模式去無限復制以前的成功。這種情況下,邀請奧斯卡獎導演也并不能解決其內容蒼白的問題,巨大的創作限制反而讓有意《蟻人》的埃德加·賴特、《刀鋒戰士》的巴薩姆·塔里克等先后退出。
帶來的問題是多部漫威電影開始持續延宕,進一步造成每部作品之間的斷線。此前不久宣布推遲上映的電影除了《刀鋒戰士》,《神奇四俠》也因為喬·沃茲宣布友好退出而延期。
但也需要看到,目前漫威盲目擴大產能,以及一系列敘事上的問題,更大的責任在于母公司迪士尼。
內容危機,正在給烈火烹油的迪士尼澆上一盆冷水。
鋼鐵俠、天行者和胡迪,都給“游樂園”打工
劇集《鷹眼》的配樂曾表示,該劇最初的版本是更專注于鷹眼、更黑暗的基調,可能包含他曾經的經歷以及響指之后絕望的游蕩時代,但最終版本卻是一個歡樂的“傳幫帶”故事,甚至鷹眼都不是真正的主角,而是為二代鷹眼作伐。
迪士尼內容低幼化從來不是新鮮事,而在其成為好萊塢獨一檔的娛樂巨頭后,對于政治正確內容的偏好更是無限放大,《黑豹》的票房成功也成為一劑催化劑。
這種趨勢已經蔓延到了其旗下開發的所有內容,“黑美人魚”、“拉丁白雪公主”引發的大爭論正是一例;皮克斯的《光年正傳》,也帶有LGBTQ等多元文化內容,而最終的IMDb評分僅為5.2分。
而提升產能,更是迪士尼對漫威影業、盧卡斯影業、皮克斯動畫等旗下廠牌的共同要求。
這些極具品牌效應的內容IP,最初確實帶動了極高的受眾熱情,《星球大戰7》甚至創下北美票房紀錄;但隨著更多良莠不齊的內容出現,口碑滑坡甚至崩盤也在情理之中。
《星戰》系列兩部外傳電影失利,《星戰8、9》連續陷入巨大爭議,劇集系列已經開始遇冷,萊恩·約翰遜的新三部曲計劃不得不暫時擱置。
皮克斯更是打破了以往一年一部的生產節奏,還輸出了《超人總動員2》《玩具總動員4》等續作以及外傳電影,連續多部作品直接繞過影院上線Disney+,成為“網大工廠”。
但迪士尼的需求也很明確,尤其是疫情以來在流媒體領域持續發力之后,公司業績的確定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來保證。即使這些IP作品口碑不佳,但每次都能帶來巨大的衍生品售賣收益,榨取內容的剩余價值,成為迪士尼財報業績最好的催化劑。
根據迪士尼第三財季報告,主題公園及消費品的營收則占比34.4%,主題樂園板塊的營收總額高達73.94億美元,同比增長70%;主題公園本身營收就達到了62億美元,同比增速95%。
這不僅讓人想起馬丁·斯科塞斯認為漫威電影“與主題樂園更為接近”,相較于視聽語言上的突破、敘事格局的野心,MCU電影更類似于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有強烈的趣味性和玩具性,并通過IP聯動等元素刺激觀眾的情懷等興奮點。
微博@守望好萊塢 譯馬丁·斯科塞斯文章
迪士尼打造的綜合性傳媒娛樂體系,對于內容價值的變現效率是前所未有的,但這種業績上的高速增長也很容易讓人忽略此前數十年的內容積累,而將功勞完全歸因于這種模式;又或者,當公司被綁架在名為業績的戰車上,要保持速度就只好持續地跑下去。
漫威以及迪士尼可以靠請回小羅伯特·唐尼,再現那十年的輝煌,但這樣的冷飯還能炒多久?畢竟對于MCU,鋼鐵俠已經是他們手里最大的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