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這要從一個不起眼的IPO說起。
本周,彭博援引知情人士報道,自動駕駛前裝系統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iMotion)正考慮最早今年在香港IPO,可能籌集2億至3億美元。更多細節流出,知行科技正與建銀國際、花旗集團和華泰證券合作。
至此,自動駕駛迎來IPO大爆發。知行科技總部位于蘇州,背后掌舵者宋陽早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后任職于博世、KSS,在智能汽車領域干了十余年。2016年,宋陽預判到自動駕駛的巨大前景,便集結起一支資深團隊,成立了知行科技。
一路走來,知行科技獲得諸多VC/PE的青睞:理想汽車、明勢資本、訊飛創投、建銀國際、國中資本、元禾原點……其中李想執掌的理想汽車連投兩輪,知行科技承載著理想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探索,有望成為李想在汽車供應鏈上的又一個IPO。
中科大校友創業,李想投了兩輪,陪跑6年
和大多數自動駕駛創業者一樣,知行科技創始人宋陽也有著一份光鮮的履歷。
早年間,宋陽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隨后在博世經歷了10年多的職業生涯,他歷任初級硬件工程師、項目經理、部門經理及研發總監,曾是博世中國智能駕駛研發部開創人。2014年,宋陽加入KSS,創建自動平安事業部,擔任KSS自動平安中國區總經理。
2016年,國內掀起自動駕駛創業潮,自動駕駛企業注冊數量一路飆升,小馬智行、AUTOX、文遠知行等一批國內自動駕駛領軍企業,相繼成立。彼時,宋陽判斷,未來十年,自動駕駛時代基本到來。是時候做一些“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于是,宋陽集結起一支來自博世等供應商巨頭的團隊。2016年12月,知行科技正式成立。
長期在行業深耕的經驗,宋陽發現自主企業與國際供應商巨頭的核心差異在于對安全性的重視。大多數自主企業雖然能夠完成比較好的技術演示效果,可一旦涉及到產品化,就很難得到車廠的信賴,正是因此,國內初創企業市場表現整體遜色于跨國廠商。
于是,知行科技選擇從“自動駕駛中央控制器”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將把控產品安全性視作公司的技術核心,在做量產的同時,側重于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并進行快速積累。
另一邊,資本在自動駕駛賽道密集扎堆。從2016年進入爆發期,并在隨后兩年持續保持強勁的吸金勢頭。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2018年全年投融資事件均超過了70起,尤其是2018年,全年投融資事件達到78起,披露投融資總金額高達811.0億元。
知行科技同樣進入風投的視野。企查查顯示,成立以來,知行科技共完成了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理想汽車、明勢資本、訊飛創投、建銀國際、國中資本、元禾原點、招商啟航、HL Klemove、乾融控股、雅楓投資、德載厚資本、中國國有企業混改基金、華強創投、永鑫方舟、上海刻瑞斯、中銀粵財、粵財創投等。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理想汽車對知行科技的兩輪投資。
2017年12月,理想汽車參與知行科技Pre-A輪融資。彼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進入造車領域不久,開始積累自動駕駛方面的能力。于是,李想決定投資知行科技,對理想汽車汽車自動駕駛技術起到補強作用。2020年7月,理想汽車再次參與知行科技B輪融資。
經過李想六年陪跑,知行科技已實現了L2、L2++方案的規模化量產,推出了新一代的行泊一體智能駕駛方案,并落地了L4級園區物流方案,形成了高速L2、城市NOA、低速泊車、低速封閉區域無人L4、360環視全場景智能駕駛布局矩陣,并且積累了一個不小的“朋友圈”,比如長城、吉利、東風、奇瑞等頭部主機廠都已經成為知行科技的客戶。
對于李想來說,如果知行科技能順利IPO,無疑補上汽車版圖又一筆。
李想成長史:“最牛高中生”連續創業三次
連續創業者,這是李想身上最大的標簽。
1981年出生于河北石家莊,李想在初中時期就對電腦非常感興趣,上高中后自己花8000元組裝了一臺電腦,開始給各電子類雜志投稿拿稿費。他還做了一個個人網站,光廣告收入每月就有1萬多元。高中畢業后,李想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不參加高考,正式創業。
于是在2000年,李想將個人網站注冊為泡泡網,一天工作14小時,讓泡泡網得以迅速成為中文IT垂直網站領跑者之一,最終被盛拓傳媒收購。2004年年底,李想覺得應該在新領域做些事,他便又創辦了汽車之家,僅用不到一年時間,訪問量就進入汽車網站前五名。2013年12月,汽車之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李想成功收獲自己的第一個IPO。
對于這兩次創業,李想曾這樣評價:“那時候我做泡泡網,在PC互聯網時代做的三流生意,當時不甘心,做了第二次創業,做了汽車之家,汽車之家雖然是網站里收入和排名遙遙領先第一名,這是移動互聯網里做得比較好的二流生意,過去兩次創業經歷本質上都和一流的商業和生意沒有關聯。”
因此,李想人生中的第三次創業,選擇了創業中的“地獄模式”——造車。2015年,李想辭去在汽車之家的職務,創辦了車和家,后改為理想汽車,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千億美金以上的公司”。
然而,造車是一條比他以往創業更加艱難的征程,“燒錢”更是繞不過去的坎。理想汽車僅2018年、2019年就累計虧損近40億元。為此,李想在理想汽車內部推行了嚴苛的成本控制方式。
“公司行政要求理想汽車員工出差,經濟艙都必須買折扣最低的,經濟酒店都要兩個同性在一起住。”李想在評論拜騰汽車失敗原因時曾說道。
2020年7月,理想汽車終于敲響了大洋彼岸的IPO鐘聲。但登陸美股,對于理想汽車而言只是一個新的起點。2021年2月,李想發布內部信,宣告“理想汽車2025戰略”:拿下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緊接著,理想汽車又在同年8月以雙重上市方式登陸港交所,李想迎來了第三次IPO敲鐘。
理想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詬病車型太過單一,自2018年發布理想ONE后,三年都只賣這一款車。直到2022年,理想汽車一口氣發布了三款新車型——L9、L8、L7。李想曾在微博上闡述自己對L系列產品的設想:L9、L8、L7和尚未面世的L6,分別對標蘋果的iPhone 15 Ultra、iPhone 15 Pro、iPhone 15 Plus和iPhone 15,也如同是180平方米大三居、120平方米三居、120平方米大兩居和90平方米兩居。

憑借著新的產品矩陣,理想汽車2022年全年總計交付133246輛,同比增長47.2%。其中在最高光的12 月,理想汽車月交付量達到 21233 輛,創下單月最高交付紀錄。坐擁這樣的成績,即便理想汽車產品爭議聲音不斷,但李想似乎離自己的千億美元公司目標越來越近。
李想的另一面:做投資
外界鮮少知道的是,李想曾經也是一名天使投資人。
2014年的一天,李斌找到了剛從汽車之家辭職的李想探討造車,這對昔日的汽車網站競爭對手,也在此時化干戈為玉帛。一番交流過后,李想肯定了李斌的思路,盡管他拒絕了出任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但還是果斷的掏出了1500萬美元,成為了蔚來的天使投資人和創始股東之一。
如今看來,蔚來汽車恐怕是李想投資生涯中最得意的案例之一。幾年前,李想在一篇個人博客中,坦言自己的投資成績可以用極差來形容。“為數不多的兩三個成功案例,說白了都是走狗屎運,和自己的判斷以及團隊的幫助沒有任何關系。成功的案例也不需要我操心和幫忙。”
對此,李想也反思過,他認為自己創業之所以還不錯,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然而當角色變為投資人時,李想發現自己還是以創業的心態來做投資,覺得60-80分的人也就夠用了,可以把他們變成90分以上的優秀創業者,結果往往非常糟糕。
正因如此,李想后來干脆停掉了個人所有的投資,轉投自己。用他的話來說,“直接All in創業,每天累得要死,快樂的一塌糊涂。”雖然李想不擅長做天使投資,但他做起LP來卻是得心應手。
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與李想交集頗深,早在他創立明勢資本之前,就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汽車之家。后來李想拿出一部分錢交給黃明明,成了明勢資本的LP。明勢資本則是理想汽車的天使輪機構投資人,此后更是連續7輪追加投資理想汽車。
李想與源碼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毅也是老相識。兩人早在2009年就已認識,曹毅曾評價李想是一個理想的創業者。2014年,曹毅離開紅杉中國創立源碼資本,李想則出資成為了源碼資本首期基金的個人LP。而源碼資本亦是理想汽車A輪主要投資方,并在后續持續多輪加碼投資。
如今,李想的投資意志更多體現在理想的出手中。
在2022年的媒體溝通會上,李想曾表示,“要把供應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避免出現產能受限。”與之對應的,企查查APP顯示,作為理想汽車的公司主體,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公司共有12筆對外投資,均圍繞智能汽車展開,涵蓋了自動駕駛、光電傳感、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等細分行業。此外,重慶車之轅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也于去年3月成立,注冊資本6億元,由理想汽車CFO李鐵擔任執行董事一職。
早在2016年8月,理想汽車參與了易航智能的天使輪投資。后者是一家專注于自動駕駛系統自主研發的創業公司,發展至今已有10萬輛整車量產經驗,積累了超10億公里駕駛數據。
隨后在2018年4月,新石器無人車獲得由車和家及元禾原點投資的天使輪融資。時隔兩年后,理想汽車又領投了新石器的近2億元A+輪融資,并成為新石器繼CEO余恩源之后第二大股東。
伴隨著去年2月的一紙公告,一只超級電池獨角獸宣告誕生。上市公司欣旺達發布公告稱,旗下欣旺達汽車電池獲得新一輪投資,共計19家投資方參與,這其中就出現了理想汽車的身影——江蘇車和家汽車有限公司出資4億元,成為欣旺達汽車電池的第五大股東。
回想2019年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李想曾在微博發文,總結了自己創業20年來所經歷的五個樓層,“人因為痛苦而改變,人因為受益而堅持。”造車是一條九死一生的路,如今李想漸漸殺了出來。但從更長的時間軸來看,這一切也許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