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券商資管也開啟自購了,且出手就是千萬級別!
7月13日,“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中信證券將于近日運用自有資金合計3000萬元投資旗下偏股混合類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Wind顯示,截至2023年7月12日收盤,中信證券存續的大集合參公改造產品共計19只(剔除B、C、E類份額,下同),基金規模合計303.75億元。

其中,偏股混合型產品共計8只,基金規模合計225.16億元。“中信證券紅利價值一年持有A”、“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年持有A”和“中信證券臻選回報兩年持有A”三只參公產品規模均在50億元以上,在管基金經理分別為劉琦、魏來和張燕珍。
不過,就今年以來回報看,中信證券8只大集合參公改造產品年內收益悉數告負,僅張燕珍在管的兩只產品跌幅在5%以內,而由蔡青、劉峣共管的兩只產品跌幅則均超過10%。
滬上某券商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自購一般意味著當前市場行情較差,機構通過自購旗下產品,既可以穩定投資者心態,同時也表明機構對現在市場的底部區域有信心。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今年以來的券商資管自購公告發現,實際上,中信證券還是今年以來首家官宣自購權益類產品的券商機構。
在此之前,天風資管雖曾于6月16號公告稱,將于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內,以不超過800萬自有資金申購天風金管家貨幣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970179.OF)份額。
但上述分析人士看來,由于天風資管此次自購的產品為貨幣類產品,因此對權益市場而言并沒有太多信號意義。
Wind顯示,今年以來,我國A股市場行情起起伏伏,僅滬深300指數便出現兩次較大回撤,區間最大回撤幅度高達11.49%。而二季度以來,截至7月13日收盤,上證指數、深證成指以及創業板指也紛紛告負,區間跌幅分別達到1.11%、5.38%和6.75%。

面對撥云詭譎的市場變動,近期,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總監魏來公開表示,雖然今年的市場行情起起伏伏,但對今年后續的行情表現相對樂觀。
魏來認為,樂觀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寬基指數估值已處于低位,比如滬深300的市盈率在均值以下一倍標準差,有時候甚至是接近負兩倍標準差的狀態,這一水平對經濟弱復蘇已經有了充分的反應。
不過,魏來也提到,今年的風險因素可能來自海外會多一些,包括出口回落的節奏,國際關系的時好時壞,以及美聯儲加息的頻率力度等等,相對來說國內的這些產業確定性會高一些。
而展望后市,行業板塊方面投資者又該如何布局?
魏來分析,在目前的宏觀背景之下,內需成長仍然是配置首選。內需成長中,場景型消費產業鏈是確定性最高,彈性最大的板塊,尤其是像醫院場景、餐飲場景和一些其他的服務業等等;其次是估值比較低的板塊,比如金融地產,資源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