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 陳鄧新
編輯|文 婕
昔日“明星”迅雷,動作不斷。
近期,在桌面端推出迅雷12正式版,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版本更新;發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連續兩個季度增收不增利;原創始人鄒勝龍,宣布自2023年8月31日起不再擔任公司董事一職……
雖然動作頻出,迅雷卻未掀起任何波瀾。
主流視野之外的迅雷,現如今到底活得咋樣?元宇宙涼了,為何“禍及”迅雷?迅雷的“新大陸”,到底在哪兒?
業績變差,會員增多
2023年,恰逢迅雷成立二十周年,外界對其褒貶不一。
一種聲音認為,網上沒贏過,現實沒輸過。
在互聯網邊緣徘徊的迅雷,依然堅持不懈地更新,最新的迅雷12進行了視覺風格升級、改善了交互體驗,將低頻功能歸納至“更多”模塊中,可以一鍵隱藏下載任務等。
不難看出,迅雷還在努力活著。
事實上,迅雷的基本盤還在擴大:截至2023年6月30日,最新會員數為472萬人,而去年同期為446萬人,同比增長5.83%;平均每位會員的貢獻為42.9元,去年同期為37.8 元37.8元,同比增長13.49%。
迅雷會員的詳情
貢獻增速遠高于會員增速,說明超級會員的比例在放大。
關于此,從迅雷的財報也可見一斑: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 3.426億美元,同比增長43.0%,凈利潤為2130萬美元,同比增長1825.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營業增速分別為25.58%、33.3%,已連續兩個季度實現了正增長。
對此,一名網友揶揄道:“網上迅雷年年要死,月月要跑路,結果依舊滋潤。”
另外一種聲音認為,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想當年,迅雷不但是裝機必備軟件,也成為騰訊需要認真對待的對手,當可引以為傲,可惜物是人非,如今風光早已不再。
反映到資本市場,則是市值不斷縮水。
2014年6月25日,迅雷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為12美元,收盤價為14.90美元,市值為10.3億美元;到了2023年9月6日,迅雷的市值僅剩下1.13億美元,較首日收盤的市值縮水89.03%。
此外,迅雷之前的業績雖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隱憂也不容忽視。
2023第一季度,迅雷的凈利潤為112.6萬美元,同比下降79.4%;到了第二季度,凈利潤為499.9萬美元,同比下降了16.92%。
這意味著,凈利潤已連續二個季度下滑。
更為麻煩的是,營收也要支撐不住了:迅雷預計2023年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為7900萬美元至84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8807萬美元,這意味著將同比下降4.6%至10%。
元宇宙變涼,直播難做
迅雷的前景尚有爭議,但當下的困境卻毋庸置疑。
一方面,元宇宙沒有帶來“第二春”。
元宇宙曾紅透海內外,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被扎克伯格視為互聯網的未來,預期將擁有10億用戶。
恰好,元宇宙的底座為云計算,迅雷精于此道。
2023第二季度,迅雷的云計算營業收入為3070萬美元,高于會員的營業收入2970萬美元,成為迅雷的臺柱之一。
萬萬沒想到,還不到三年,元宇宙就成為明日黃花。
據外媒報道,Faceboo更名為Meta一周年,元宇宙業務令其了虧損127.42億美元,Horizon Worlds的活躍用戶不到20萬人,大部分用戶在首月登錄后便失去興趣,距離扎克伯格的預期甚遠。
Meta之外,微軟也打了退堂鼓。
為了抗衡Meta,微軟早早收購了VR社交平臺AltSpaceVR,切入了元宇宙賽道,但到了2023年3月將其關閉,AltSpaceVR背后的團隊也被裁掉。
之所以如此,與AI崛起有莫大的關系。
比爾·蓋茨表示:“我不認為Web3有那么重要,也不認為元宇宙本身是革命性的,但是人工智能是頗具顛覆性的。”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資本對元宇宙寄予厚望,但經過時間的驗證,發現并非互聯網的剛需,頂多滿足嘗鮮的需求,證偽之后市場對迅雷的‘第二春’就不抱希望了。”
換而言之,迅雷與元宇宙沒有擦出火花。
圖源:迅雷財報
另外一方面,直播進入下半場。
直播賽道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對玩家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電商報》報道:“萬變不離其宗,現在的直播電商還是回到了‘人貨場’的邏輯鏈條,無論是直播機構如此,還是平臺,都在加強供應鏈側建設。”
此背景下,迅雷也受到了沖擊。
2022年,迅雷直播和其他互聯網服務業務的營業收入為1.224億美元,同比增長128.2%,成為業績的一抹亮色,但邁入2023年之后有所乏力:第二季度收縮了國內語音直播業務,且下半年還會繼續調整其他國內直播業務,預計這樣的調整會對公司未來幾個季度的增長產生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語音直播遭遇寒潮,據不完全統計,近兩三個月已有20多家語音直播平臺相繼停止服務。
據“光生傳媒”表示:“一方面,監管部門對于語聊行業的合規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平臺和用戶將會嚴厲打擊;另一方面,用戶對于語聊行業的信任度也大幅下降,對于平臺的質量、安全、內容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一言以蔽之,迅雷亟需新的業績增長點。
拿著舊地圖,難尋“新大陸”
問題在于,尋找“新大陸”并非易事。
迅雷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其起勢的背后是網民對提速的渴望,這個前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逐漸瓦解了,特別是APP成為新的流量入口,紛紛扮演了下載的角色,筑起流量藩籬,等迅雷APP化時才發現已無用武之地。
于是乎,迅雷踏上了多元化的新征程,涉足直播、電商、金融、頁游、端游、云計算、區塊鏈等多個領域,渴望拉出第二曲線。
盡管多元化帶來或多或少的好處,但并沒有改變迅雷的頹勢。
一名互聯網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你看互聯網巨頭的生態體系,哪個不是以流量為干,流量變現業務為枝,枝干飽滿才能花繁葉茂。再看看迅雷,跨界多為了追求流量變現,而不是攫取流量,枝干枯萎自然花殘葉落。”
換而言之,迅雷的底層邏輯是下載,當下載不再是剛需,則沒有了流量入口,重新尋找流量入口比變現更重要。
看好迅雷的機構寥寥無幾
為此,迅雷將目光瞄向了網盤,這是一個延伸下載的應用場景,從而增加用戶的黏性,擴大基本盤。
據公開資料顯示,百度網盤擁有超8億用戶,僅次于百度APP的10億用戶,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可觀的流量池。
然而,押注網盤三四年,迅雷網盤的聲量并不高。
究其原因,網盤賽道一家獨大,先發優勢肉眼可見,后入者想分一杯羹難上加難,再疊加缺乏顛覆性打法,尋求差異化競爭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言以蔽之,迅雷網盤雖然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務,但沒有本質上改變迅雷的軌跡,這考驗著迅雷的業績質量。
那么,迅雷還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