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深度】豐元股份、天域生態陷跨界投資局:雙方對簿公堂,債權人金蟬脫殼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深度】豐元股份、天域生態陷跨界投資局:雙方對簿公堂,債權人金蟬脫殼

跨界投資變“燙手山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牛其昌

一樁主打六氟磷酸鋰項目的“跨界”投資,將兩家本不相干的上市公司——豐元股份(002805.SZ)和天域生態(603717.SH)聯系在一起。不過兩家先后“入局”的公司不僅沒能成為合作伙伴,從“跨界”投資中獲益,反而對簿公堂。

9月19日晚間,天域生態公告稱,8月9日公司向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法院遞交了《民事起訴狀》,就豐元股份因訂金退回事宜起訴公司參股公司青海聚之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青海聚之源”)、劉炳生及公司一案,另案起訴豐元股份,請求判令豐元股份15日內解除對其所持青海聚之源2827萬元/萬股股權質押。目前該案已被法院受理。

一個多月前,豐元股份在宣布終止投資青海聚之源后,由于前期支付的7000余萬元訂金未能討回,將青海聚之源及其法人劉炳生、天域生態告上法庭。除了請求判令青海聚之源返還訂金外,還請求公司對天域生態所持青海聚之源12.25%的股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股權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針對豐元股份的控訴,天域生態決定“反訴”。天域生態認為,根據雙方簽訂的《擔保合同》,由于豐元股份自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內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因此其擔保責任已經解除。鑒于此,豐元股份應配合其辦理股權質押登記注銷手續。

兩家上市公司“互訴”背后,是曾經一致看好的標的公司將近3億元“增資款”多數用來償還前期拖欠自然人的債務。如今,兩名自然人合計通過青海聚之源拿回2.05億元借款得以“金蟬脫殼”,兩家上市公司卻身陷泥潭。

先后“入局”青海聚之源

豐元股份“跨界”投資青海聚之源肇始于去年11月。

2022年11月28日晚間,豐元股份公告稱,公司與劉炳生、蔡顯威、天域生態、青海聚之源簽訂《股權投資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擬通過增資方式對青海聚之源進行投資。增資完成后,公司預計持有青海聚之源35%的股權,青海聚之源將成為公司的參股子公司。 

公告顯示,青海聚之源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冊資本2.31億元,實控人劉炳生、蔡顯威、天域生態分別持股58.50%、6.50%、35.00%。

界面新聞注意到,青海聚之源專業從事六氟磷酸鋰生產及銷售,已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批復的年產6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以及年產8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其中一期年產2000噸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已正式投產,其他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尚在建設過程中。

六氟磷酸鋰是目前商業化應用最廣泛的電解液溶質,成本占比超過電解液原材料成本的50%。豐元股份主要從事草酸業務及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此前并未涉足過電解液領域。

對于此次增資,豐元股份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彼時對界面新聞表示,“標的公司有一些我們公司本身沒有的優勢所在,目前只是簽訂了框架協議,尚未完成盡調,此次簽約主要是為了實現公司在新能源產業鏈的整體布局,后續可能再簽訂比較詳細的協議”。

天域生態比豐元股份更早“入局”青海聚之源。

2022年2月,天域生態宣布擬以不超過6.1億元現金增資青海聚之源,獲取后者51%的股權。同年3月29日,天域生態對上述交易方案進行變更,新方案為公司以2.1億元增資,獲得青海聚之源35%股權。

對于主營生豬養殖和園林業務的天域生態來說,此次增資入股同樣是一次“跨界”之旅。

增資完成后,天域生態稱已向青海聚之源派駐兩名執行董事,對其具有重大影響,青海聚之源作為公司聯營企業核算。

隨著豐元股份的加入,按照約定,《框架協議》簽訂后,豐元股份應當于5個工作日內向青海聚之源支付訂金1億元。該筆款項由豐元股份、青海聚之源設立專戶共同監管,專項用于青海聚之源的項目建設、生產經營所需,或用于償還雙方認可的公司債務,改變資金用途需經豐元股份同意。

為規避風險,《框架協議》約定,若因豐元股份內、外部審核/審批等客觀原因導致投資無法繼續實施,應當在豐元股份書面通知青海聚之源無法實施后10個工作日內由青海聚之源無息退回豐元股份已支付的訂金,劉炳生對青海聚之源退回訂金事宜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天域生態在這份協議中也扮演了“擔保人”的角色。

天域生態將持有的青海聚之源股權中的35%質押給豐元股份,用于擔保上述訂金還款(擔保協議另行簽訂,以天域生態審議以及信息披露為準)。正是這一約定,為日后兩家上市公司對簿公堂埋下了伏筆。

《框架協議》簽訂后,豐元股份陸續向青海聚之源支付訂金共計7160.22萬元。相應的,天域生態于今年1月17日辦理了協議約定的股權出質登記。

擔保責任已解除?

豐元股份去年11月官宣“入局”青海聚之源后,在長達半年多時間里一直沒有公布進展,直到突然宣布此次投資“夭折”。

今年6月30日,豐元股份發布終止對外投資青海聚之源的公告,稱“因公司目前正處于產業擴張期,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及戰略發展方向,經綜合考慮,青海聚之源投資項目不滿足公司對投資標的的內部要求,終止該投資項目”。

在豐元股份看來,未簽訂正式協議的情況下,此次終止頗有“及時止損”的意味。

豐元股份表示,終止本次對外投資相關事項,有利于優化公司對外投資布局,控制對外投資風險。根據對青海聚之源投資事項的盡職調查結果,在出資先決條件未滿足基礎上,公司尚未與相關方簽署正式投資協議。

擺在豐元股份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拿回前期支付給青海聚之源的7000余萬元訂金。

然而,當豐元股份向青海聚之源發出書面通知,告知本次投資無法繼續實施,要求退回訂金時,對方至今分毫未退。于是便有了豐元股份與天域生態對簿公堂的“戲碼”。

今年7月,豐元股份向法院提起訴訟,除了請求判令青海聚之源返還7160.22萬元訂金,劉炳生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外,還將天域生態一并告上法庭,請求公司對天域生態所持青海聚之源12.25%的股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股權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時隔一個多月后,天域生態“反訴”豐元股份,請求判令豐元股份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協助其辦理聚之源2827萬元/萬股股權質押登記注銷。兩起訴訟均已被法院受理。

天域生態“反訴”的理由是,公司于2022年11月29日與豐元股份簽訂《擔保合同》,以持有青海聚之源股權中的35%的股權(即 12.25%)質押給豐元股份,并特別約定“如果自《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投資,公司擔保責任自動解除”。

天域生態認為,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屆滿,即2023年1月27日,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直至今年6月30日,也就是《框架協議》簽訂后的7個月,公司才通過豐元股份發布的公告得知其決定終止投資青海聚之源。鑒于擔保早已失效,豐元股份拒不配合其辦理股權質押登記注銷的行為已嚴重損害公司利益。

本案的焦點在于,豐元股份與天域生態當初簽訂的《擔保合同》究竟如何對擔保義務進行約定,又是否存在自動解除的相關條款。

對于上述疑問,豐元股份證券事務部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相關事項內容可以詳見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

來源:天域生態關于參股公司簽署《股權投資框架協議》 及對外提供擔保的公告

界面新聞注意到,根據天域生態2022年11月28日披露的《關于參股公司簽署<股權投資框架協議>及對外提供擔保的公告》,確實存在“如果自主合同(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甲方(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的,乙方(天域生態)擔保責任自動解除”的條款。而在豐元股份披露的公告中,卻沒有對上述擔保合同內容具體披露。

如今回過頭來看,天域生態當初為何要為豐元股份“入局”青海聚之源提供擔保?

8月25日,上交所對天域生態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在公司對青海聚之源持股比例較低、聚之源持續虧損情況下,公司為其與第三方投資事項提供擔保的原因及合理性,并結合豐元股份盡調后對其終止投資的具體情況,再次評估相關擔保決策是否審慎。

9月2日,天域生態回復稱,豐元股份加入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因此為促成青海聚之源順利引進新投資者,滿足其日常經營和擴建生產線的資金需求,保證其業務順利開展和擴大規模,公司董事會經審慎考慮后決定為其與豐元股份投資事項提供擔保。

考慮到聚之源為公司參股公司,且持續虧損,因此公司前期在提供擔保中審慎設置了按持股比例提供擔保并要求青海聚之源實控人劉炳生亦提供連帶保證責任擔保、以及在《擔保合同》中作特別約定等措施。”天域生態表示。

簡而言之,天域生態一方面對豐元股份的“入局”持積極態度,并且愿意為其支付的訂金提供擔保。另一方面,天域生態為了規避風險,在擔保合同中設置了“特別”條款。

此次“互訴”的焦點“豐元股份60天內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天域生態擔保責任自動解除”,正是天域生態為了規避擔保風險設置的。

燙手山芋

盡管豐元股份和天域生態各執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六氟磷酸鋰價格“高臺跳水”,兩家公司一致看好的青海聚之源已淪為“燙手山芋”。

界面新聞注意到,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旺盛,六氟磷酸鋰價格近年來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開始,六氟磷酸鋰價格逐步上漲,到了2022年3月價格飆升至近60萬元/噸的歷史最高點。

然而隨著頭部廠商紛紛擴產,產能與供應增加,曾經一貨難求的六氟磷酸鋰價格大幅回落,2022年底價格已跌至23萬元/噸。

青海聚之源經審計的財務數據與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出入較大。來源:公告
未經審計數據。來源:公告

對比天域生態先后披露的青海聚之源2021年財務數據不難發現,經眾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的財務數據較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大幅改善。

其中,青海聚之源2021年實現營收7997.94萬元,而未經審計的數據為381.77萬元,二者相差超過20倍;2021年凈利潤虧損1030.75萬元,而未經審計的數據為虧損2804.51萬元,二者相差超過一倍。

2022年,也就是天域生態增資青海聚之源的第一年,青海聚之源業績并未達到預期承諾,扣非后虧損達1.24億元。進而導致天域生態報告期內權益法下確認青海聚之源的投資虧損2491.28萬元,并對其計提減值準備2524.22萬元。

在此背景下,青海聚之源拖欠天域生態的4329.53萬元業績補償款遲遲沒有到位,存在無法兌現的風險。

根據天域生態與青海聚之源及其實控人劉炳生簽訂的業績對賭協議,若青海聚之源2022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虧損,天域生態可選擇由劉炳生于審計報告出具后一個月內按照本次交易價格溢價20%回購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或對盈利不足部分進行一次性現金補償。

若青海聚之源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考核三年總數未達承諾(合計9億元),對盈利不足部分由劉炳生于審計報告出具后(同上市公司出具時間)一個月內一次性現金補償。應補償的現金補償額=(累積承諾凈利潤總額-累積實際凈利潤總額)*上市公司持股比例。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天域生態在青海聚之源去年虧損1.24億的情況下,并沒有選擇讓實控人劉炳生溢價回購,亦放棄了增資優先認購權,而是選擇現金補償。

由于業績補償款未能到位,天域生態多次與劉炳生進行溝通,督促其履行業績補償義務,并努力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在多次協商無果后,為切實保護公司以及投資者利益,公司于8月17日向上海仲裁委員會就劉炳生因未如期履行業績補償義務一案提起仲裁申請,目前已受理。屆時能否有足夠的現金或其他渠道獲得履行補償承諾所需現金具有不確定性。

現金補償無法兌現,又放棄了溢價退出的機會,天域生態下一步打算如何處理青海聚之源這塊“燙手山芋”?對此,天域生態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回應稱,青海聚之源作為公司的參股公司是獨立經營的,具備六氟磷酸鋰/六氟磷酸鈉共線生產能力,公司會根據已經簽署的協議執行。關于下一步如何處理青海聚之源股權,公司沒有可對外披露的計劃,以公司對外發布的公告為準。

天域生態“跨界”受挫也引起了上交所的關注。

今年6月,上交所對天域生態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對青海聚之源確認投資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的具體測算過程,并說明前期投資青海聚之源進行了哪些盡調程序,核實交易對方是否與公司或控股股東及其相關方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安排,以及相關投資資金最終流向。

天域生態回應稱,公司聘請資產評估公司對標的公司進行資產評估,但鑒于評估時點(2022年3月)標的公司一期年產2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剛正式投產且在手訂單較少,尚無法滿足2022年全部產能,資產評估機構認為估值依據尚不充分,無法出具評估報告。

來源:監管回復函

“增資款”第一時間用于償還自然人債務

實際上,在天域生態增資前,青海聚之源合計對自然人李某、阮某背負了2億元債務,對銀行背負1億元債務。其中向自然人借款的用途為償還公司債務、項目建設投資及支付員工工資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天域生態2.1億元增資款中,其中1.3億元在到賬的同月“火速”用來歸還李某、阮某借款,只有約三分之一被投入到生產經營。

除了明面上的增資外,截至2023年6月30日,天域生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羅衛國、史東偉還存在向青海聚之源出借款項的情況,累計6323.3萬元,其中合計2000萬元用來歸還李某、阮某借款。

天域生態解釋稱,出借款項的資金來源為實控人自有資金,出借原因系公司未按《股權戰略投資協議》的約定將剩余1.5億元增資款于董事會審議通過后15個工作日內及時支付,相當于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青海聚之源提供資金用于紓困。

豐元股份逾7000萬訂金僅有少部分資金被投入生產經營。來源:監管工作函回復

此外,豐元股份逾7000萬元訂金也大部分第一時間被用來償還自然人債務。

根據9月2日天域生態對上交所的監管回復函,天域生態列示了豐元股份7160.22萬元訂金的具體流向:5500萬元當月用于歸還自然人李某、阮某借款,1000萬元當月用于歸還天域生態實控人之一史東偉借款,僅余下少部分資金投入生產經營。

也就是說,豐元股份的“入局”,除了幫助青海聚之源償還拖欠自然人欠款外,還替青海聚之源償還了部分天域生態實控人之一史東偉前期對該公司的借款。

兩家上市公司合計約2.82億元的“增資”,實際大部分被標的公司“第一時間”拿來償還前期拖欠自然人的債務。據界面新聞計算,加上天域生態實控人的借款,李某、阮某兩名自然人已合計通過青海聚之源拿回2.05億元借款,可以說是“金蟬脫殼”。而寄希望于“跨界”增厚業績的兩家上市公司卻身陷泥潭,還不得不對簿公堂。

回到案件本身,豐元股份追回訂金的可能性有多大?

天眼查APP顯示,青海聚之源今年1月曾被潭市岳塘區人民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該公司今年以來被法院執行的總金額超過2600萬元。

一項終本執行220萬元的案件顯示,青海聚之源未履行總金額215萬元,未履行比例高達97.7%,說明該公司明面上可執行的財產已非常有限。即使豐元股份最終勝訴,也很可能面臨執行難的問題。

從市場來看,今年以來六氟磷酸鋰跌勢不止。截至目前,國內均價已跌至約10萬元/噸,相比去年60萬元/噸的高點,價格跌超80%,已跌穿二、三線廠家的成本線。

在天域生態半年報中,青海聚之源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錄得165.34萬元,凈利潤虧損4866.46萬元。

對于案件進展,上述豐元股份證券事務部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法院已受理公司相關訴訟案件,目前尚未開庭審理,公司將持續關注該事項的后續進展情況,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或許對于豐元股份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得以“及時止損”。而對于天域生態來說,手中這塊“燙手山芋”還要留多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天域生態

  • 天域生物:1月生豬銷售收入同比下降6.9%
  • 天域生物午后再度漲停,上演“天地天”行情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深度】豐元股份、天域生態陷跨界投資局:雙方對簿公堂,債權人金蟬脫殼

跨界投資變“燙手山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牛其昌

一樁主打六氟磷酸鋰項目的“跨界”投資,將兩家本不相干的上市公司——豐元股份(002805.SZ)和天域生態(603717.SH)聯系在一起。不過兩家先后“入局”的公司不僅沒能成為合作伙伴,從“跨界”投資中獲益,反而對簿公堂。

9月19日晚間,天域生態公告稱,8月9日公司向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法院遞交了《民事起訴狀》,就豐元股份因訂金退回事宜起訴公司參股公司青海聚之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青海聚之源”)、劉炳生及公司一案,另案起訴豐元股份,請求判令豐元股份15日內解除對其所持青海聚之源2827萬元/萬股股權質押。目前該案已被法院受理。

一個多月前,豐元股份在宣布終止投資青海聚之源后,由于前期支付的7000余萬元訂金未能討回,將青海聚之源及其法人劉炳生、天域生態告上法庭。除了請求判令青海聚之源返還訂金外,還請求公司對天域生態所持青海聚之源12.25%的股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股權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針對豐元股份的控訴,天域生態決定“反訴”。天域生態認為,根據雙方簽訂的《擔保合同》,由于豐元股份自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內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因此其擔保責任已經解除。鑒于此,豐元股份應配合其辦理股權質押登記注銷手續。

兩家上市公司“互訴”背后,是曾經一致看好的標的公司將近3億元“增資款”多數用來償還前期拖欠自然人的債務。如今,兩名自然人合計通過青海聚之源拿回2.05億元借款得以“金蟬脫殼”,兩家上市公司卻身陷泥潭。

先后“入局”青海聚之源

豐元股份“跨界”投資青海聚之源肇始于去年11月。

2022年11月28日晚間,豐元股份公告稱,公司與劉炳生、蔡顯威、天域生態、青海聚之源簽訂《股權投資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擬通過增資方式對青海聚之源進行投資。增資完成后,公司預計持有青海聚之源35%的股權,青海聚之源將成為公司的參股子公司。 

公告顯示,青海聚之源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冊資本2.31億元,實控人劉炳生、蔡顯威、天域生態分別持股58.50%、6.50%、35.00%。

界面新聞注意到,青海聚之源專業從事六氟磷酸鋰生產及銷售,已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批復的年產6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以及年產8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其中一期年產2000噸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已正式投產,其他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尚在建設過程中。

六氟磷酸鋰是目前商業化應用最廣泛的電解液溶質,成本占比超過電解液原材料成本的50%。豐元股份主要從事草酸業務及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此前并未涉足過電解液領域。

對于此次增資,豐元股份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彼時對界面新聞表示,“標的公司有一些我們公司本身沒有的優勢所在,目前只是簽訂了框架協議,尚未完成盡調,此次簽約主要是為了實現公司在新能源產業鏈的整體布局,后續可能再簽訂比較詳細的協議”。

天域生態比豐元股份更早“入局”青海聚之源。

2022年2月,天域生態宣布擬以不超過6.1億元現金增資青海聚之源,獲取后者51%的股權。同年3月29日,天域生態對上述交易方案進行變更,新方案為公司以2.1億元增資,獲得青海聚之源35%股權。

對于主營生豬養殖和園林業務的天域生態來說,此次增資入股同樣是一次“跨界”之旅。

增資完成后,天域生態稱已向青海聚之源派駐兩名執行董事,對其具有重大影響,青海聚之源作為公司聯營企業核算。

隨著豐元股份的加入,按照約定,《框架協議》簽訂后,豐元股份應當于5個工作日內向青海聚之源支付訂金1億元。該筆款項由豐元股份、青海聚之源設立專戶共同監管,專項用于青海聚之源的項目建設、生產經營所需,或用于償還雙方認可的公司債務,改變資金用途需經豐元股份同意。

為規避風險,《框架協議》約定,若因豐元股份內、外部審核/審批等客觀原因導致投資無法繼續實施,應當在豐元股份書面通知青海聚之源無法實施后10個工作日內由青海聚之源無息退回豐元股份已支付的訂金,劉炳生對青海聚之源退回訂金事宜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天域生態在這份協議中也扮演了“擔保人”的角色。

天域生態將持有的青海聚之源股權中的35%質押給豐元股份,用于擔保上述訂金還款(擔保協議另行簽訂,以天域生態審議以及信息披露為準)。正是這一約定,為日后兩家上市公司對簿公堂埋下了伏筆。

《框架協議》簽訂后,豐元股份陸續向青海聚之源支付訂金共計7160.22萬元。相應的,天域生態于今年1月17日辦理了協議約定的股權出質登記。

擔保責任已解除?

豐元股份去年11月官宣“入局”青海聚之源后,在長達半年多時間里一直沒有公布進展,直到突然宣布此次投資“夭折”。

今年6月30日,豐元股份發布終止對外投資青海聚之源的公告,稱“因公司目前正處于產業擴張期,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及戰略發展方向,經綜合考慮,青海聚之源投資項目不滿足公司對投資標的的內部要求,終止該投資項目”。

在豐元股份看來,未簽訂正式協議的情況下,此次終止頗有“及時止損”的意味。

豐元股份表示,終止本次對外投資相關事項,有利于優化公司對外投資布局,控制對外投資風險。根據對青海聚之源投資事項的盡職調查結果,在出資先決條件未滿足基礎上,公司尚未與相關方簽署正式投資協議。

擺在豐元股份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拿回前期支付給青海聚之源的7000余萬元訂金。

然而,當豐元股份向青海聚之源發出書面通知,告知本次投資無法繼續實施,要求退回訂金時,對方至今分毫未退。于是便有了豐元股份與天域生態對簿公堂的“戲碼”。

今年7月,豐元股份向法院提起訴訟,除了請求判令青海聚之源返還7160.22萬元訂金,劉炳生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外,還將天域生態一并告上法庭,請求公司對天域生態所持青海聚之源12.25%的股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股權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時隔一個多月后,天域生態“反訴”豐元股份,請求判令豐元股份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協助其辦理聚之源2827萬元/萬股股權質押登記注銷。兩起訴訟均已被法院受理。

天域生態“反訴”的理由是,公司于2022年11月29日與豐元股份簽訂《擔保合同》,以持有青海聚之源股權中的35%的股權(即 12.25%)質押給豐元股份,并特別約定“如果自《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投資,公司擔保責任自動解除”。

天域生態認為,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屆滿,即2023年1月27日,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直至今年6月30日,也就是《框架協議》簽訂后的7個月,公司才通過豐元股份發布的公告得知其決定終止投資青海聚之源。鑒于擔保早已失效,豐元股份拒不配合其辦理股權質押登記注銷的行為已嚴重損害公司利益。

本案的焦點在于,豐元股份與天域生態當初簽訂的《擔保合同》究竟如何對擔保義務進行約定,又是否存在自動解除的相關條款。

對于上述疑問,豐元股份證券事務部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相關事項內容可以詳見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

來源:天域生態關于參股公司簽署《股權投資框架協議》 及對外提供擔保的公告

界面新聞注意到,根據天域生態2022年11月28日披露的《關于參股公司簽署<股權投資框架協議>及對外提供擔保的公告》,確實存在“如果自主合同(框架協議)生效后60日,甲方(豐元股份)仍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的,乙方(天域生態)擔保責任自動解除”的條款。而在豐元股份披露的公告中,卻沒有對上述擔保合同內容具體披露。

如今回過頭來看,天域生態當初為何要為豐元股份“入局”青海聚之源提供擔保?

8月25日,上交所對天域生態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在公司對青海聚之源持股比例較低、聚之源持續虧損情況下,公司為其與第三方投資事項提供擔保的原因及合理性,并結合豐元股份盡調后對其終止投資的具體情況,再次評估相關擔保決策是否審慎。

9月2日,天域生態回復稱,豐元股份加入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因此為促成青海聚之源順利引進新投資者,滿足其日常經營和擴建生產線的資金需求,保證其業務順利開展和擴大規模,公司董事會經審慎考慮后決定為其與豐元股份投資事項提供擔保。

考慮到聚之源為公司參股公司,且持續虧損,因此公司前期在提供擔保中審慎設置了按持股比例提供擔保并要求青海聚之源實控人劉炳生亦提供連帶保證責任擔保、以及在《擔保合同》中作特別約定等措施。”天域生態表示。

簡而言之,天域生態一方面對豐元股份的“入局”持積極態度,并且愿意為其支付的訂金提供擔保。另一方面,天域生態為了規避風險,在擔保合同中設置了“特別”條款。

此次“互訴”的焦點“豐元股份60天內未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投資,天域生態擔保責任自動解除”,正是天域生態為了規避擔保風險設置的。

燙手山芋

盡管豐元股份和天域生態各執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六氟磷酸鋰價格“高臺跳水”,兩家公司一致看好的青海聚之源已淪為“燙手山芋”。

界面新聞注意到,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旺盛,六氟磷酸鋰價格近年來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開始,六氟磷酸鋰價格逐步上漲,到了2022年3月價格飆升至近60萬元/噸的歷史最高點。

然而隨著頭部廠商紛紛擴產,產能與供應增加,曾經一貨難求的六氟磷酸鋰價格大幅回落,2022年底價格已跌至23萬元/噸。

青海聚之源經審計的財務數據與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出入較大。來源:公告
未經審計數據。來源:公告

對比天域生態先后披露的青海聚之源2021年財務數據不難發現,經眾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的財務數據較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大幅改善。

其中,青海聚之源2021年實現營收7997.94萬元,而未經審計的數據為381.77萬元,二者相差超過20倍;2021年凈利潤虧損1030.75萬元,而未經審計的數據為虧損2804.51萬元,二者相差超過一倍。

2022年,也就是天域生態增資青海聚之源的第一年,青海聚之源業績并未達到預期承諾,扣非后虧損達1.24億元。進而導致天域生態報告期內權益法下確認青海聚之源的投資虧損2491.28萬元,并對其計提減值準備2524.22萬元。

在此背景下,青海聚之源拖欠天域生態的4329.53萬元業績補償款遲遲沒有到位,存在無法兌現的風險。

根據天域生態與青海聚之源及其實控人劉炳生簽訂的業績對賭協議,若青海聚之源2022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虧損,天域生態可選擇由劉炳生于審計報告出具后一個月內按照本次交易價格溢價20%回購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或對盈利不足部分進行一次性現金補償。

若青海聚之源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考核三年總數未達承諾(合計9億元),對盈利不足部分由劉炳生于審計報告出具后(同上市公司出具時間)一個月內一次性現金補償。應補償的現金補償額=(累積承諾凈利潤總額-累積實際凈利潤總額)*上市公司持股比例。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天域生態在青海聚之源去年虧損1.24億的情況下,并沒有選擇讓實控人劉炳生溢價回購,亦放棄了增資優先認購權,而是選擇現金補償。

由于業績補償款未能到位,天域生態多次與劉炳生進行溝通,督促其履行業績補償義務,并努力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在多次協商無果后,為切實保護公司以及投資者利益,公司于8月17日向上海仲裁委員會就劉炳生因未如期履行業績補償義務一案提起仲裁申請,目前已受理。屆時能否有足夠的現金或其他渠道獲得履行補償承諾所需現金具有不確定性。

現金補償無法兌現,又放棄了溢價退出的機會,天域生態下一步打算如何處理青海聚之源這塊“燙手山芋”?對此,天域生態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回應稱,青海聚之源作為公司的參股公司是獨立經營的,具備六氟磷酸鋰/六氟磷酸鈉共線生產能力,公司會根據已經簽署的協議執行。關于下一步如何處理青海聚之源股權,公司沒有可對外披露的計劃,以公司對外發布的公告為準。

天域生態“跨界”受挫也引起了上交所的關注。

今年6月,上交所對天域生態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對青海聚之源確認投資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的具體測算過程,并說明前期投資青海聚之源進行了哪些盡調程序,核實交易對方是否與公司或控股股東及其相關方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安排,以及相關投資資金最終流向。

天域生態回應稱,公司聘請資產評估公司對標的公司進行資產評估,但鑒于評估時點(2022年3月)標的公司一期年產2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項目剛正式投產且在手訂單較少,尚無法滿足2022年全部產能,資產評估機構認為估值依據尚不充分,無法出具評估報告。

來源:監管回復函

“增資款”第一時間用于償還自然人債務

實際上,在天域生態增資前,青海聚之源合計對自然人李某、阮某背負了2億元債務,對銀行背負1億元債務。其中向自然人借款的用途為償還公司債務、項目建設投資及支付員工工資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天域生態2.1億元增資款中,其中1.3億元在到賬的同月“火速”用來歸還李某、阮某借款,只有約三分之一被投入到生產經營。

除了明面上的增資外,截至2023年6月30日,天域生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羅衛國、史東偉還存在向青海聚之源出借款項的情況,累計6323.3萬元,其中合計2000萬元用來歸還李某、阮某借款。

天域生態解釋稱,出借款項的資金來源為實控人自有資金,出借原因系公司未按《股權戰略投資協議》的約定將剩余1.5億元增資款于董事會審議通過后15個工作日內及時支付,相當于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青海聚之源提供資金用于紓困。

豐元股份逾7000萬訂金僅有少部分資金被投入生產經營。來源:監管工作函回復

此外,豐元股份逾7000萬元訂金也大部分第一時間被用來償還自然人債務。

根據9月2日天域生態對上交所的監管回復函,天域生態列示了豐元股份7160.22萬元訂金的具體流向:5500萬元當月用于歸還自然人李某、阮某借款,1000萬元當月用于歸還天域生態實控人之一史東偉借款,僅余下少部分資金投入生產經營。

也就是說,豐元股份的“入局”,除了幫助青海聚之源償還拖欠自然人欠款外,還替青海聚之源償還了部分天域生態實控人之一史東偉前期對該公司的借款。

兩家上市公司合計約2.82億元的“增資”,實際大部分被標的公司“第一時間”拿來償還前期拖欠自然人的債務。據界面新聞計算,加上天域生態實控人的借款,李某、阮某兩名自然人已合計通過青海聚之源拿回2.05億元借款,可以說是“金蟬脫殼”。而寄希望于“跨界”增厚業績的兩家上市公司卻身陷泥潭,還不得不對簿公堂。

回到案件本身,豐元股份追回訂金的可能性有多大?

天眼查APP顯示,青海聚之源今年1月曾被潭市岳塘區人民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該公司今年以來被法院執行的總金額超過2600萬元。

一項終本執行220萬元的案件顯示,青海聚之源未履行總金額215萬元,未履行比例高達97.7%,說明該公司明面上可執行的財產已非常有限。即使豐元股份最終勝訴,也很可能面臨執行難的問題。

從市場來看,今年以來六氟磷酸鋰跌勢不止。截至目前,國內均價已跌至約10萬元/噸,相比去年60萬元/噸的高點,價格跌超80%,已跌穿二、三線廠家的成本線。

在天域生態半年報中,青海聚之源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錄得165.34萬元,凈利潤虧損4866.46萬元。

對于案件進展,上述豐元股份證券事務部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法院已受理公司相關訴訟案件,目前尚未開庭審理,公司將持續關注該事項的后續進展情況,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或許對于豐元股份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得以“及時止損”。而對于天域生態來說,手中這塊“燙手山芋”還要留多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滕州市| 湛江市| 盱眙县| 荔浦县| 怀柔区| 沛县| 兰州市| 纳雍县| 丹凤县| 通海县| 青海省| 岑巩县| 洛隆县| 杭锦旗| 秦安县| 亚东县| 中山市| 荆门市| 灵宝市| 井冈山市| 临邑县| 周宁县| 浦东新区| 溧阳市| 张掖市| 永州市| 政和县| 如东县| 黄龙县| 江津市| 诏安县| 西丰县| 三原县| 桐城市| 乌鲁木齐市| 洮南市| 金沙县| 台山市| 大名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