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娛樂資本論 衛解
“綜藝不能沒有xxx”。
即便是在被寒潮裹挾的這兩年,這個話題也似乎一直有人討論。至于提名,也總是那幾個固定的中年男性。要么是沈騰,要么是沙溢,要么是楊迪,要么是李誕。近幾年也許還能多個對“鬧太套”釋懷的黃曉明。
到了現在,可能答案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在播綜藝中,沈騰參與的《現在就出發》播出近一個月,在各個平臺的數據表現幾乎是碾壓性地領先,而聚集了32個“哥哥”的《披荊斬棘3》,開播不到兩周,就在數據平臺的top5邊界來回游蕩。
那《披荊斬棘3》不好看嗎?或許并不是。
在社交平臺,對本季32位哥哥的舞臺和真人秀好評絡繹不絕,幾位浪姐披哥的忠實觀眾也告訴小娛“這季好看很多”。
那到底為什么,中年男性的“情懷殺”不再管用了?這檔曾經被平臺、觀眾寄予厚望的綜藝,就變得“好看,不火”了?
什么樣的“中男”好看?
要聊綜藝里的男性形象,必須聊聊一直以來困惑綜藝制作者和觀眾的難題——綜藝的本質是什么?或者說,觀眾們到底想在綜藝里獲得什么?
王征宇說“綜藝是豐富大眾業余文化生活的產品”,嚴敏說自己在做“真實秀”,馬東說綜藝應該是“好笑、好哭”的,韓國綜藝導演羅英錫說,“人們不喜歡從頭到尾都是新的,驚喜的,而是喜歡在現實生活中加入一點幻想。”
大眾、共鳴、情緒價值,這些環繞在綜藝頭上的標簽,其實很難迫使大多數觀眾去快速理解綜藝所謂高深的文化、規則。就像不少綜藝里跟在規則后面的那句“看不懂,玩一遍就懂了”,人們仍習慣于將綜藝當作快消品“食用”。
因此在觀看某個綜藝時,觀眾很難不對節目里出現的某些事、物、人產生即時性的反應和想法。譬如對“普信男”的吐槽,對娛樂現狀的調侃,對“吃瓜”抱有熱情,對CP持續上頭……
而當他們的想法被肯定,甚至得到超出他們個人預期的結果時,“認同感”和伴生“期待”一定程度上就能支持他們繼續觀看綜藝。
一檔爆款綜藝之于觀眾的情緒導向,或許正如現下很流行的一套入坑流程——“質疑xx、理解xx、成為xx、超越xx”。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大眾對于沈騰、楊迪的偏愛就不無道理。
因為他們總是把綜藝當作喜劇在做。在節目里,時時刻刻思索著如何冒犯與被冒犯,一邊把別人的無趣變得稍微有趣點,一邊“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在意想不到的時間點適度失控。
《披荊斬棘3》能獲得不少觀眾支持的原因也在于此。
一方面,專業歌手的含量提升保證了表演質量,讓觀眾們看到了在預期范圍之內甚至超出預期的舞臺。另一方面,觀眾們也終于看到了喜劇人,而不是刻板印象里的中年男性在做綜藝。
王耀慶就是那個《披荊斬棘3》里的沈騰。
《下一站幸?!分蟪蔀椤皣窬司恕保?023年跨年全開麥舞臺《安可王》在B站播放量已經超過400萬,被網友銳評“穿著足力健來參加公司年會的董事長”、“中國版JYP”、“有錢系愛豆”,自帶“樂子光環”。
蔡國慶至少能做到失控。
無論是在節目里拆散人氣top“0713”,還是一公背后的“發瘋式”演技,或者是一口一個“慶哥哥”,秉承著“從不內耗自己”的蔡國慶,在“積極向外發瘋”成為人之向往的精神狀態的當下,發出了與眾不同的光和熱,頻頻登上熱搜。
而在蔡國慶大手一揮拆散“0713”之后,瞳孔地震的張遠、表情凝固的王櫟鑫、原地起飛的胡彥斌、拍掌大笑的陸毅,都讓觀眾看到了那個選秀時代里,無數還未成名成型的練習生們,除了年紀不再是“男高”“男大”,卻和他們一樣鮮活、肆意、接地氣。
另一個重要的場外因素是,《披荊斬棘3》的飯圈有著“可玩度”。
初舞臺,信穿著荊棘大衣、披散著“尚雯婕同款”中分頭唱完一曲非典型《對你愛不完》后,一套“半信半姨”的表情包就迅速流通在各個社交平臺。
開播半月,在《披荊斬棘3》的豆瓣組中,關于這一諧音梗的物料產出還在繼續,而且由信的粉絲親自安排。
圖源:@燙金真愛冊
不可否認,這樣輕松的觀感也成為了節目好看的一部分。
為什么好看,不火?
小娛曾經和不少綜藝制作者聊過《披荊斬棘的哥哥》(以下簡稱《披哥》)。
“你覺得《披哥》算選秀嗎?”
每次問到這個問題,談話的速度總是會慢下來。事實就是,去掉“冗長”的思考過程,對于《披哥》的內容類型,大家似乎很難形成一個共識。
這樣的評價曾經是《披哥》的競爭力。舞臺+真人秀+“情懷殺”,雜學式的內容讓當年的《披哥》成了“一檔沒有競品的全男綜”,靠著新鮮感走進大眾視線。但新鮮感褪去,一檔過于雜學的綜藝,也意味著節目組似乎還處于想著“撞出大運”的摸索期,受眾群體不明確、不穩固。
在前兩季中,節目組對于“情懷殺”的理解大多落在港臺片的主演,著力于創造一個又一個“大灣區男團”,這樣的解讀幾乎是將節目核心受眾固定在了80后。因此對于很大一部分網生時代的觀眾,所謂的“情懷殺”其實處于一個尷尬的錯位。
這時,將舞臺作為核心傳播點之一的《披哥》,很難不讓觀眾將情緒價值寄希望于選秀的常見“團魂”。但在《披哥》中,節目組更樂于去展現的,其實更像是“兄弟情”。
區別在于,前者更傾向于通過具體行動、過程,去展現情感上的連接或結果上的“絕地反擊”,后者更像是藝人的自我滿足,大多只是嘴上說說。
事實很殘酷。觀眾們已經在說唱和短視頻里看膩了哥哥嘴里的bro、相見恨晚的拍肩、見面的空氣掰手腕,以及一言不合的“好兄弟抱一下”,害怕無論什么樣的利己、抱團、故事性最終都溶于浮于表面的“兄弟情”,拒絕只會冷臉的低階霸總和爹味“208w”。
在CJ ENM的韓國文化產業相關欄目《LifePlus》中,韓國綜藝導演羅英錫曾經說過,“人是最重要資產”。這個“人”當然可以指觀眾,但同樣指綜藝參與者。嘉賓的性格可以決定藝人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進而決定一檔節目的性格,決定一檔節目一定很難看,或者至少不會太難看。如果說制作水品決定節目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那么嘉賓的表現決定的其實是節目的底線。
當這個底線在綜N代中被一次次拉低,觀眾產生厭煩感和刻板印象,其實也就是在所難免的。在豆瓣,一條高贊評論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曾經《披哥》核心受眾的疲憊——“舞臺不錯,但不想追了”。
從現已播出的《披荊斬棘3》來看,其實節目組已經意識到“情懷殺”的錯位并進行了調整。本季度邀請的人選,已經從港臺幫派風云轉變成90后乃至00后能如數家珍的偶像劇——《粉紅女郎》《微笑pasta》《放羊的星星》《終極一班》《海豚灣戀人》《步步驚心》……
不僅如此,因為07屆快男以及專業歌手、舞蹈演員乃至“秀人”的加入,節目的選秀特性以及舞臺質量也得到保證。
雖然《披荊斬棘3》仍然在兩手抓,且明顯抓得比之前更牢一點,但想要消除之前“兄弟情”的刻板印象,也許還需要更密集、持續的舞臺和真人秀輸出。為了抓住并鞏固新受眾的注意力,節目組仍舊需要去針對性地尋找或塑造網生用戶心中真正的“王心凌”,點燃屬于《披哥》的現象級“情懷殺”。
“中男”妙處怎么最大化?
當然在這之外,必須要提到《披哥》系列、甚至所有中男綜藝都容易出現的營銷錯位。
譬如《披哥2》時,杜德偉在一公舞臺的出色表現,就并沒能得到好的傳播,為節目帶來足夠的話題性。而在《極限挑戰》第九季,黃曉明模仿張藝凡的互動如今在B站播放量已過百萬,足以證明該場面的“網感”,但在播出期間其實沒能得到很好的即時傳播。
行業往往將營銷視作娛樂作品制作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最快速連接觀眾和內容的途徑。
在今年夏天,兩部超30億的電影就在這條路徑上乘風破浪?!豆伦⒁粩S》就憑借王傳君的切片在短視頻平臺未播先火,針對《消失的她》中女性主義的討論也在社交平臺迅速發酵。
而暑期檔的中男綜藝,也有值得討論的優秀范例。
典型如沈騰擔任mc的《現在就出發》。
尚未開播,“穿西裝吃燒烤”、“四大顯眼包齊聚綜藝”此類和節目相關的話題討論就如火如荼,魏大勛、白敬亭、劉昊然三人參加錄制的路透散落各地,節目的討論聲量迅速飛升。
彼時,節目組又趁“七月男友”魏大勛熱度尚在,迅速放出了四位顯眼包相關預告,幾位藝人也因此連續在微博罰站,《現在就出發》成今年難得的未播先火綜藝爆款。而事實是,直到節目播出第三期,這三位飛行嘉賓才出現。
盡管這一操作讓節目組被指“過早引流”,輿論鬧得沸反盈天?!冬F在就出發》前兩期播出后,“不及預期”的聲音也頻頻出現。但節目的熱度仍然居高不下,證實了高敏度、高網感、高反射的宣發之于綜藝節目,仍然具有極強的助推力。
從前,娛樂宣傳行業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宣傳很難雪中送炭,但一定要錦上添花”。但對于現在的娛樂產品來說,或許營銷已經可以,甚至經常做到雪中送炭了。
話題先行、多線押寶、緊貼熱點、放低姿態、脫離制作溺愛情結……在對節目話題的挖掘上,綜藝宣推能否進一步靠近“受眾思維”,也許就是節目走向成功的巨大一步。
最后回歸節目本質。
不得不承認,在綜藝瘋速發展的那幾年,中男確實在綜藝中創造了特色的形象。極挑兄弟團、“天霸動霸”、大黑?!蛟S是因為藝人的影響力和互動帶來了超乎想象的好評,“人是最重要資產”這句話,在現在綜藝的大流向里,似乎被解構成了,“只有人才是重要的資產”。
很多綜藝似乎越來越將心思放在所謂“新模式”“高概念”“全明星”的形式上,對綜藝環節本身的挖掘少有有效突破,仍然更依賴于嘉賓自主觸發笑點,或者“神后期”的救場。
這樣的創作困境,也讓對綜藝質量沒有信心的觀眾們,被迫形成了“先看陣容再看綜藝”、“愛看熟人局”的潛意識,進一步倒逼制作端對“卡司”的過度關注,綜藝選角陷入了“固定化”怪圈。宣發或許能救命,但救一命不能救百命。就像當年“N個王炸”也沒救成《二十四小時》,即便是沈騰,也沒辦法靠一己之力阻止綜藝變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