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郁娟
國內首個官方綠證年度報告來了。
9月19日,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在“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周”宣布首次發布了綠證年度報告《2022中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發展報告》(下稱《報告》)。9月22日,該中心在官方微信公號上披露了報告的詳細要點。
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隸屬于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下稱水電總院),是中國綠證(GEC)的核發機構。
綠證是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證明,也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與消費的憑證。1張綠證代表1000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或消費量。
《報告》顯示,不同地區對于綠證購買模式的選擇有所不同。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四地,企業單獨購買綠證的比例更高,均超過本省綠證總購買量的55%。
在寧夏、吉林、河北、山東、遼寧,通過綠電交易來獲得綠證的方式占據絕對優勢,占本省綠證總購買量的比例均超85%。
證電分離、證電合一是兩種不同的綠證購買模式。前者即單獨購買綠證;后者指通過進行一筆綠電交易,在獲得物理電量的同時,也獲得同等數量的綠證,買家在支付電能量價格之外,還要為該筆綠電付一筆“環境溢價”,環境溢價總額就相當于購買這批綠證的成本。
根據《報告》,2022年綠電交易的平均溢價為0.05元/千瓦時,無補貼綠證單獨交易的平均價為每張38元左右,即價格水平為0.038元/千瓦時。這說明了只看平均成本的話,單獨買綠證更便宜。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除價格外,選擇證電分離還是證電合一的模式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國際客戶對交易模式的認可度等。
例如,全球知名的企業可再生能源消費倡議組織RE100對中國綠證的接受度為有條件認可,對于綠電交易則通常沒有條件要求。
整體供需情況看,截至2022年底,中國累計核發5954萬張綠證,同比增長64.3%,其中無補貼項目綠證核發量占比41%。綠證項目類別可主要分為補貼綠證和無補貼綠證兩類。
綠證核發量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裝機規模較大的“三北地區”。其中,無補貼項目綠證在平價上網條件較好的省份核發較多,黑龍江、吉林、山東三省的無補貼綠證核發量位居全國前三,累計核發量占比約49%。
消費方面,截至2022年底,綠證累計交易量1031萬張,同比增長約15倍,其中76%來自無補貼項目。
據此可知,截至2022年,中國綠證的供應、消費比例接近6:1。
《報告》還顯示,從行業類型來看,制造業企業購買綠證數量最多,占總消費量的68%,其次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5%)、批發和零售業(6%),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5%)。
今年8月3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三部委發布《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明確國家能源局負責綠證相關管理工作。
該通知將綠證的核發范圍大幅擴大,供需比或進一步增大。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測算,中國包括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等在內,所有符合綠證核發資格的電力項目2022年的總發電量為2.7萬億千瓦時,共計可獲發27億張綠證。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綠證價格受到沖擊而現下行趨勢。
界面新聞就《報告》內容致電水電總院,截至發稿前,未能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