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潘妍
轉型浪潮之下,金蝶艱難前行。
轉型之困,基本盤穩否?
2014年,在用友網絡推出“用友云”之后,金蝶網絡創始人徐少春揮起“雷神之錘”親手砸向曾為他開疆擴土的“ERP”,并宣布成立“ERP云服務事業部”,成為金蝶國際“云轉型”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以徐少春的話來說:“我要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自此,金蝶國際的業務重心開始轉移。2020年,金蝶國際“云服務”業務占比首次超過曾經的基本盤“ERP”業務,占比達56.72%,成為新的業績支柱。彼時的徐少春信心滿滿,在2021年3月的電話會議中放出豪言:“未來三年,我們的目標是用訂閱模式再造一個金蝶。”
以目前金蝶的勢頭來看,似乎確有希望。2022年年報中,金蝶國際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7%至48.66億元,其中“云服務”業務的營收占比已增至76.33%。
在2022年年報業績會上,金蝶國際對云訂閱服務年經常性收入(ARR)定下的增長目標,即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復合增長達到50%,到2023年金蝶云ARR的指標將達到33億元。
根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上半年財報,金蝶云ARR已達約25.4億元,同比增長36.3%,實現營收25.65億元,有望實現年度目標。
但實際上,金蝶國際“顯著”的轉型效果,是以犧牲利潤來實現的。
結合往期年報財務數據顯示,自2020年金蝶云業務超過此前的ERP業務后,金蝶國際便開始轉虧。
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36億元、-3.02億元、-3.89億元,三年時間金蝶國際已累計虧損超10.27億元。2023年上半年,金蝶國際繼續虧損,歸母凈利潤為-2.8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19年,金蝶國際累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0.95億元,也就是說近三年的虧損近乎將2017年至2019年期間實現的利潤虧損殆盡。
在陷入虧損的同時,金蝶國際整體毛利率也在走低,由2017年的81.5%降至2022年的61.6%。
對此,徐少春曾表示,在云服務成為核心業務后收入結構出現變動,而云服務收入增加但經營依舊虧損,這也導致公司難出虧損泥潭。
可見,如今的金蝶國際似乎走上了一座獨木橋,即云轉型的表現如何,似乎直接決定了金蝶的未來。這一切似乎皆有可循,正如當年徐少春的果決,在這幾年金蝶國際絲毫不吝嗇的大“砸”特“砸”各種成本費用。
結合往期年報財務數據,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研究及開發成本累計合計約36.01億元,銷售及推廣費用更是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累計合計52.33億元。三年間,疊加行政費用后,僅此三項費用便累計高達102.18億元。
要知道,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23.96億元,三項費用占總營收比例超過8成。
不過,這也只是其一。金蝶國際如今盈利難,與基本盤依舊圍繞在中小微企客戶群不無關系。
以2023年上半年最新數據來看,占比近8成的“云服務”業務中,面向大型企業的金蝶云·蒼穹、金蝶云?星瀚合計錄得收入同比增長38.3%至3.93億元;面向中型企業的金蝶云·星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3%至9.22億元,營收占比達35.93%;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蝶云·星辰收入同比增長152.9%,具體數額財報中沒有披露。
2023年上半年,面向大型企業的蒼穹、星瀚簽約客戶合計為741家,面向中型企業的星空客戶量為3.4萬家,面向小微企業的星辰客戶數量已經許久沒有披露,根據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彼時客戶量到達1.1萬家。
總的來看,雖然早在2018年金蝶國際就開始向復購能力強、續費率高的大客戶發起攻擊,但收效甚微,中小企依舊擔任著業績增長的主要角色。
不可忽視的是,中小型企業業務波動性較大。以核心產品金蝶云·星空為例,2020年至2022年,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分別為33.47%、24.28%、17.3%。外加中小微客戶價值低、生命周期短,前期維護及開發成本較高,中小微客戶自然難以維持持續長期發展。
未來,金蝶國際依舊需要在大型企客戶方向繼續發力轉型。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管理軟件類產品本身承載了客戶的核心業務,存在極強粘性,除非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一般的客戶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實施周期至少半年以上),所以金蝶在大型集團企業云ERP的產品領先優勢能否轉化為勝勢還要持續跟蹤和觀察。
風險與機遇
轉型之路滿路荊棘,金蝶國際在資本市場也是烏云繚繞。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軟件開發商,投資者對金蝶國際的熱情似乎漸漸冷淡。
《全球財說》查詢股價后發現,二級市場對于金蝶國際的這份財報同樣并不看好。在上月公布中期業績后,金蝶國際的股價開始持續下滑。截至9月25日,金蝶國際報收9.8港元/股,在中季報發布至今的26個交易日中,有18個交易日為收跌,期間跌幅超20%。
事實上,相較于2021年2月達到的38.3港元/股的歷史最高收盤價,金蝶國際的股價已近乎“膝蓋斬”,跌幅超70%,市值蒸發超900億元。
可預見的是,對于如今的軟件企業來說,云化是大勢所趨。但隨之而來的激烈競爭、同質化等等諸多難題也頗為真實。對于金蝶國際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好時代,或也是一個壞時代。
在財報中,金蝶國際給自己的定位是“作為全球領先、中國第一的企業管理云SaaS公司”。
可如今的云服務賽已是群雄逐鹿,混戰加劇。除金蝶、用友、金山等傳統軟件廠商外,阿里、騰訊、華為等互聯網科技巨頭,以及有贊、微盟等行業垂直SaaS廠商也在奮力拓展云服務業務,而且步子越邁越大,未來玩家相互之間的摩擦碰撞無法避免。
此外,單就傳統ERP巨頭陣營來說,火藥味已經愈加濃厚。其中,用友網絡便是一個實力強勁的敵人。2023年上半年,用友網絡的營收規模已達33.70億元,遠超同期金蝶國際25.66億元的營收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3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座談會上首次透露即將舉辦MetaERP“宣誓”當天,金蝶國際收盤后股價暴跌18.77%。
雖事后被辟謠“華為MetaERP管理系統僅供內部使用,進軍ERP市場是誤讀”,金蝶在這其中也起到了“核心合作伙伴”的作用。但二級市場的“過激”反應還是給金蝶、用友等老牌ERP軟件開發商敲了一個警鐘。
在知乎論壇,有關“華為自研ERP系統”等相關問題中,有不少答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國內廠商還無法承接華為的業務,于是只能自己大張旗鼓自研ERP。
甚至有網友認為:“在中國很多大型企業甚至是國企,ERP系統都是基于SAP等廠商的ERP系統做二次開發。”要知道,此前華為主要是用SAP、甲骨文等系統為主,而在如今這樣的動蕩時刻,對于華為來說,自研才是最有保障的。
真相如何,不予置評。但可以預知的是,華為高調發布自研ERP,無疑是為國產代替潮加了一把火,給國內SaaS企業上位增添更多信心。
僅對金蝶國際而言,“戰略合作伙伴”的名號無疑是一個最佳宣傳廣告。或許會如金蝶國際首席財務官林波所暢想:“我們轉為盈利的時間點,估計會在2025年。”
不過以目前來看,轉型期的金蝶國際在內憂外患之下,未來的挑戰依舊不小,能否順利走回康莊大道仍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