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天津985,天津大學開始做VC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天津985,天津大學開始做VC了

放眼望去,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席卷,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

文|投資界PEdaily

又一所大學闖入了VC圈。

投資界獲悉,10月伊始,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基金正式設立,一期規模5億元。正值天津大學建校128周年和國慶節之際,這所老牌985選擇以獨有的方式為祖國慶生。

圖片源自天津大學官網

說起來,天大北洋海棠大有來頭。2017年10月,在天大校友、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的提議下,天大北洋海棠基金應運而生,旨在成為天大師生創業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走過6年時間,該基金已鏈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個創業項目、200余家金融機構。

放眼望去,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席卷,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正如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等一批理工科大學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投身科創,高校VC悄然登上中國創投歷史舞臺。

募集5億基金,投向天大師生創業項目

天大與VC圈的淵源,要從2017年說起。

這年10月,天津大學第十一屆世界校友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行,聚集了來自海內外122個地方校友會的代表,共話天大發展。入夜,校友代表來到1895咖啡廳進行北洋夜話,大家對創新創業話題的討論愈發熱烈。

天大官網報道了這段往事——天津校友會會長、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當時在會上發起提議,“我們能不能搞一只校友基金?支持天大老師、學生創業,在他們最需要資金,最需要資源,最需要人脈的時候去幫助他們。每年天大都有很優秀的校友創業,最開始的時候創業都不容易,大家愿不愿意一起支持?”

在劉毅的提議下,率先響應的校友中包含了天創資本魏宏錕、果實科技楊曉峰、思問科技蘇震、科融中心何勇軍,仁愛集團馬如仁、利安隆李海平、九安醫療王任大等等……一呼百應,天大北洋海棠基金由此應運而生,一個支持天大創新創業的資金池形成了。

“天津大學是百年工科強校,在當今世界一流的技術領域里,都有天大人的身影。這一輪投資熱潮中天大人具有先天優勢,為大量握有真實力、硬科技的天大創業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北洋海棠愿意成為他們創業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在劉毅看來,北洋海棠基金的成立是科創中國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據悉,每個月北洋海棠的投資人們都會在校友會、合作辦、成果轉化中心等部門的牽線下參觀實驗室與科研人員交流,幫助企業家校友們找到他們感興趣的科研項目。

成果漸顯。據中青網報道,截至今年5月,天大校友發起創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構建了“發現、賦能、加速、投資”的特色服務鏈條,鏈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個創業項目、200余家金融機構。

其中,北洋海棠基金一期基金累計投資17個項目,投資金額9700萬元,帶動相關校友基金跟投金額超過10億元。北洋海棠基金正在募集的二期基金已募資5.4億元,共有45位出資人,包括14家上市企業,聯動上市公司超過40家,帶動形成100億元的創投基金群。

此次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新基金,同樣是在論壇上發起成立——天津大學七里臺新能源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2018年創立,已成功舉辦三屆。據了解,該基金將通過完全市場化管理方式,投資具有高成長性的新能源和新材料企業,進一步形成優勢學科與資源互補,推動產業集聚,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貢獻“天大力量”。

為何是天大?

巍巍天大,已走過128個年頭。

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這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戰爭”失敗后,學校在“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以設立學堂為先”的辦學宗旨下創建于天津,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

學校初名北洋大學堂,后在1912年1月更名為“北洋大學校”,1913年定名“國立北洋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1952年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院系調整開始,天津大學調出十幾個系組,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哺育了蹣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后,天津大學躋身為“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并入選了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如今,天津大學堅持“強工、厚理、振文、興醫”的發展理念,形成了工科優勢明顯、理工結合,經、管、文、法、醫、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學科布局,迄今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多萬名高層次人才。

在這當中,天大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

其中,天大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都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依托優勢學科,天大也同步建立了內燃機燃燒學全國重點實驗室、APEC可持續能源研究中心、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在智能電網、內燃機復合循環理論與方法、清潔高效燃氣能源化處理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

2021年,天大獲批建設全國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設置了儲能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新增了儲能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獲批實施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儲能平臺由王成山院士領銜,聚焦電化學儲能、燃料儲能、儲能系統應用三個領域開展人才培養、科技攻關。

與此同時,天大系校友也正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

1984年,張華農從天津大學化工系畢業后創立了雄韜科技,經過刻苦攻關,助力鉛酸蓄電池進入了現代通信領域和電動工程領域。如今,雄韜公司已是國內最大的密封鉛酸蓄電池出口企業之一。

張華農曾回憶,天津大學給予他最大的精神財富,是校訓“實事求是”。“還記得求學生涯,我的很多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先生’,他們對年輕學子的諄諄教誨中,最常要求的就是‘要嚴謹,要特別嚴謹’。”

1981級化工系催化專業校友陳少岳,1985年畢業后分配進入廈門大型國企,由于業務能力突出,技術精湛,28歲即成為一家化纖廠廠長。自1997年起下海創業,他先后創辦了8家實體企業,后成立廈門碧玉谷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集有機高分子材料生產、研發、技術服務以及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還有三瑞化學董事長鄭柏存。他同是化工學院催化專業1985屆校友,1988年作為天津大學與華東化工學院互換培養研究生同時獲得兩校碩士學位。1998年,他創辦了三瑞化學,后又成立三瑞高分子材料公司,專注于特殊化學品產品創新和技術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鄭柏存不忘回饋母校,資助設立了三瑞創新創業獎學金。“獎助學金以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學生提升自我,也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物質保障,解決其后顧之憂。”鄭柏存曾感慨道。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一批批天大人走出校園,悄然投身于硬科技創新創業大潮中。

大學聯手VC,創投圈一支新軍團

天津大學并非個例。眼下,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牽手VC圈。

先從南方科技大學說起。早在2018年,深圳市投控南科天使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正式成立。該基金是深投控與南方科技大學產研合作的重要平臺。

2021年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又與南方科技大學聯手合作,雙方將圍繞基金設立、空間共建、專家共享、實訓就業、交流合作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今年2月,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正式啟動運營,由南科大資產公司全資企業深圳市南科大分享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募集設立,其中深圳天使母基金提供引導份額,若干社會LP參與認購,目標規模1.2億元。

還有西湖大學。2020年12月,西湖大學(杭州)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該股權投資公司系西湖大學的全資子公司。此舉意味著,施一公執掌的西湖大學加入到了VC行列,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浙江大學。2021年9月,由九智資本、浙大友創、杭實集團共同管理,浙江省金控、杭實集團、浙大控股、九智資本共同出資設立一支硬科技科創基金。這是內首支由省、市、高校聯合發起的硬科技科創基金,將匯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學的科技資源,聚焦“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產業,布局“卡脖子”技術項目。

無獨有偶,去年10月,成電邦基金正式宣布成立。這是電子科技大學參與的校友基金,由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市郫都區以及知名校友共同發起。據悉,基金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2億元,將充分發揮母校和校友資源優勢,通過權益性投資和資源賦能來推動校友企業高速成長。

更為轟動的是上海交大未來母基金——去年12月中旬,上海交大未來母基金宣告啟動,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用來投資支持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內首支由大學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

但說到與VC圈關系最密切的國內校友基金,必定繞不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于1994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也是建國后最早正式注冊的大學教育基金會。目前,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已作為LP出資眾多投資機構,已投資CPE源峰、鼎暉投資、愉悅資本、英諾天使基金、清控銀杏、源渡創投、清科母基金、高瓴等。

那么,高校為何如此主動且深入地參與創投事業?

這背后的原因似乎不難理解。一直以來,高校里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都是學界和產業界的痛點,科學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卻不知如何進行市場化,最終讓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為了讓更多原創性技術落地,高校聯手VC不失為一種創新探索。

這也意味著,一個屬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時代正在崛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天津985,天津大學開始做VC了

放眼望去,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席卷,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

文|投資界PEdaily

又一所大學闖入了VC圈。

投資界獲悉,10月伊始,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基金正式設立,一期規模5億元。正值天津大學建校128周年和國慶節之際,這所老牌985選擇以獨有的方式為祖國慶生。

圖片源自天津大學官網

說起來,天大北洋海棠大有來頭。2017年10月,在天大校友、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的提議下,天大北洋海棠基金應運而生,旨在成為天大師生創業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走過6年時間,該基金已鏈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個創業項目、200余家金融機構。

放眼望去,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席卷,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正如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等一批理工科大學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投身科創,高校VC悄然登上中國創投歷史舞臺。

募集5億基金,投向天大師生創業項目

天大與VC圈的淵源,要從2017年說起。

這年10月,天津大學第十一屆世界校友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行,聚集了來自海內外122個地方校友會的代表,共話天大發展。入夜,校友代表來到1895咖啡廳進行北洋夜話,大家對創新創業話題的討論愈發熱烈。

天大官網報道了這段往事——天津校友會會長、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當時在會上發起提議,“我們能不能搞一只校友基金?支持天大老師、學生創業,在他們最需要資金,最需要資源,最需要人脈的時候去幫助他們。每年天大都有很優秀的校友創業,最開始的時候創業都不容易,大家愿不愿意一起支持?”

在劉毅的提議下,率先響應的校友中包含了天創資本魏宏錕、果實科技楊曉峰、思問科技蘇震、科融中心何勇軍,仁愛集團馬如仁、利安隆李海平、九安醫療王任大等等……一呼百應,天大北洋海棠基金由此應運而生,一個支持天大創新創業的資金池形成了。

“天津大學是百年工科強校,在當今世界一流的技術領域里,都有天大人的身影。這一輪投資熱潮中天大人具有先天優勢,為大量握有真實力、硬科技的天大創業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北洋海棠愿意成為他們創業路上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在劉毅看來,北洋海棠基金的成立是科創中國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據悉,每個月北洋海棠的投資人們都會在校友會、合作辦、成果轉化中心等部門的牽線下參觀實驗室與科研人員交流,幫助企業家校友們找到他們感興趣的科研項目。

成果漸顯。據中青網報道,截至今年5月,天大校友發起創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構建了“發現、賦能、加速、投資”的特色服務鏈條,鏈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個創業項目、200余家金融機構。

其中,北洋海棠基金一期基金累計投資17個項目,投資金額9700萬元,帶動相關校友基金跟投金額超過10億元。北洋海棠基金正在募集的二期基金已募資5.4億元,共有45位出資人,包括14家上市企業,聯動上市公司超過40家,帶動形成100億元的創投基金群。

此次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新基金,同樣是在論壇上發起成立——天津大學七里臺新能源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2018年創立,已成功舉辦三屆。據了解,該基金將通過完全市場化管理方式,投資具有高成長性的新能源和新材料企業,進一步形成優勢學科與資源互補,推動產業集聚,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貢獻“天大力量”。

為何是天大?

巍巍天大,已走過128個年頭。

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這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戰爭”失敗后,學校在“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以設立學堂為先”的辦學宗旨下創建于天津,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

學校初名北洋大學堂,后在1912年1月更名為“北洋大學校”,1913年定名“國立北洋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1952年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院系調整開始,天津大學調出十幾個系組,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哺育了蹣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后,天津大學躋身為“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并入選了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如今,天津大學堅持“強工、厚理、振文、興醫”的發展理念,形成了工科優勢明顯、理工結合,經、管、文、法、醫、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學科布局,迄今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多萬名高層次人才。

在這當中,天大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

其中,天大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都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依托優勢學科,天大也同步建立了內燃機燃燒學全國重點實驗室、APEC可持續能源研究中心、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在智能電網、內燃機復合循環理論與方法、清潔高效燃氣能源化處理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

2021年,天大獲批建設全國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設置了儲能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新增了儲能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獲批實施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儲能平臺由王成山院士領銜,聚焦電化學儲能、燃料儲能、儲能系統應用三個領域開展人才培養、科技攻關。

與此同時,天大系校友也正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

1984年,張華農從天津大學化工系畢業后創立了雄韜科技,經過刻苦攻關,助力鉛酸蓄電池進入了現代通信領域和電動工程領域。如今,雄韜公司已是國內最大的密封鉛酸蓄電池出口企業之一。

張華農曾回憶,天津大學給予他最大的精神財富,是校訓“實事求是”。“還記得求學生涯,我的很多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先生’,他們對年輕學子的諄諄教誨中,最常要求的就是‘要嚴謹,要特別嚴謹’。”

1981級化工系催化專業校友陳少岳,1985年畢業后分配進入廈門大型國企,由于業務能力突出,技術精湛,28歲即成為一家化纖廠廠長。自1997年起下海創業,他先后創辦了8家實體企業,后成立廈門碧玉谷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集有機高分子材料生產、研發、技術服務以及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還有三瑞化學董事長鄭柏存。他同是化工學院催化專業1985屆校友,1988年作為天津大學與華東化工學院互換培養研究生同時獲得兩校碩士學位。1998年,他創辦了三瑞化學,后又成立三瑞高分子材料公司,專注于特殊化學品產品創新和技術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鄭柏存不忘回饋母校,資助設立了三瑞創新創業獎學金。“獎助學金以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學生提升自我,也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物質保障,解決其后顧之憂。”鄭柏存曾感慨道。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一批批天大人走出校園,悄然投身于硬科技創新創業大潮中。

大學聯手VC,創投圈一支新軍團

天津大學并非個例。眼下,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牽手VC圈。

先從南方科技大學說起。早在2018年,深圳市投控南科天使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正式成立。該基金是深投控與南方科技大學產研合作的重要平臺。

2021年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又與南方科技大學聯手合作,雙方將圍繞基金設立、空間共建、專家共享、實訓就業、交流合作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今年2月,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正式啟動運營,由南科大資產公司全資企業深圳市南科大分享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募集設立,其中深圳天使母基金提供引導份額,若干社會LP參與認購,目標規模1.2億元。

還有西湖大學。2020年12月,西湖大學(杭州)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該股權投資公司系西湖大學的全資子公司。此舉意味著,施一公執掌的西湖大學加入到了VC行列,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浙江大學。2021年9月,由九智資本、浙大友創、杭實集團共同管理,浙江省金控、杭實集團、浙大控股、九智資本共同出資設立一支硬科技科創基金。這是內首支由省、市、高校聯合發起的硬科技科創基金,將匯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學的科技資源,聚焦“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產業,布局“卡脖子”技術項目。

無獨有偶,去年10月,成電邦基金正式宣布成立。這是電子科技大學參與的校友基金,由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市郫都區以及知名校友共同發起。據悉,基金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2億元,將充分發揮母校和校友資源優勢,通過權益性投資和資源賦能來推動校友企業高速成長。

更為轟動的是上海交大未來母基金——去年12月中旬,上海交大未來母基金宣告啟動,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用來投資支持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內首支由大學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

但說到與VC圈關系最密切的國內校友基金,必定繞不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于1994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也是建國后最早正式注冊的大學教育基金會。目前,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已作為LP出資眾多投資機構,已投資CPE源峰、鼎暉投資、愉悅資本、英諾天使基金、清控銀杏、源渡創投、清科母基金、高瓴等。

那么,高校為何如此主動且深入地參與創投事業?

這背后的原因似乎不難理解。一直以來,高校里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都是學界和產業界的痛點,科學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卻不知如何進行市場化,最終讓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為了讓更多原創性技術落地,高校聯手VC不失為一種創新探索。

這也意味著,一個屬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時代正在崛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安庆市| 阳西县| 抚宁县| 淮阳县| 东乌| 通州市| 谢通门县| 略阳县| 会泽县| 大新县| 沿河| 手机| 青河县| 江达县| 隆安县| 青岛市| 盘山县| 楚雄市| 台州市| 安西县| 兴文县| 大洼县| 伊川县| 时尚| 开化县| 大邑县| 洱源县| 中卫市| 呼和浩特市| 青浦区| 沂南县| 三穗县| 密云县| 印江| 大渡口区| 高尔夫| 榆林市| 方正县| 安顺市|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