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周一在《2023年前三季度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指數與宏觀政策展望》發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產出缺口和潛在增速缺口雙雙為負,表明宏觀經濟面臨總需求與總供給不足相疊加的局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進行逆周期調節。
他在發布會上說,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實現了相對較高增速,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1%,仍低于潛在增速。
他還指出,以兩年平均增速測算,今年前三季度的產出缺口(即實際增速與潛在增速的差值)為-1.2%,比上半年收窄0.1個百分點,印證了三季度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不過,產出缺口依然為負,表明總需求仍然有所不足。
基于此,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財政政策方面,提高財政支出增速并進一步加快支出進度,穩固經濟恢復向好的態勢。貨幣政策方面,四季度需要降低政策利率,建議將7天逆回購利率和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下調20個基點左右,并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左右。
他還建議將2024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0%以上,并解釋稱這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當前宏觀經濟處于總需求與總供給雙雙不足的格局,微觀主體預期亟待提振,這就需要2024年增速目標適度高于今年“5%左右”的目標水平,釋放更為積極的“穩增長”信號。
另一方面,他認為,明年應努力實現0.3%-0.5%的正向產出缺口,以扭轉產出缺口與潛在增速缺口雙雙為負的局面,推動經濟邁向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
“理想情況下,2024年增速應達到5.5%左右,這一目標處于潛在增速與潛在增速合理水平之間,通過改善結構層面的問題并加強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是可以實現的。不過考慮到全球經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將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為‘5%以上’更為合適。”陳彥斌說。
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是陳彥斌2020年11月提出的中國經濟學的原創性概念,他將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納入統一的理論框架,旨在促使實際經濟增速、長期潛在增速和最優經濟結構下的潛在增速合理增速三者趨于一致,從而實現最優經濟結構下的短期平穩運行與長期穩定增長。
發布會上,陳彥斌提到,近年來中央實施的增長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尚未完全扭轉全要素生產率的趨勢性回落局面。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趨勢值已經從2010年的2.4%逐步下降至2022年的1.3%,在此情形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偏低。剔除2020-2022年疫情的影響,2014年以來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值在25%左右,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別低了5個和15個百分點左右。
他建議,一方面加強對增長政策的使用,把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提升到2%左右,重點改善資本、勞動、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的流動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提升總供給增速。同時,將選擇性產業政策加快調整為功能性產業政策,從根本上改善營商環境與企業投資積極性,提升資本積累質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另外,陳彥斌認為,要加快構筑收入分配結構與總需求結構的良性循環,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來提升居民消費率,改善總需求結構。例如,近年來中國居民部門的消費率比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了14.1個百分點,建議用15年時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要求未來15年中國居民部門的消費率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其次是改善投資結構,提升生產性投資與民間投資占比,同時要避免房地產投資過快收縮。最后是優化債務結構,核心是降低地方政府與居民部門的償債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