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進入應用程序,點擊充值并輸入金額,向商家掃碼支付——11月2日至11月3日舉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2023活動現場,渣打銀行(02888.HK)、中國銀行香港(簡稱“中銀香港”)(02388.HK)均展示了數碼港元的使用。
從使用流程來看,試行的數碼港元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并無二樣,但其潛力并不止于支付。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演講時提及,金管局計劃于明年啟動先導計劃的第二階段試驗,將研究數碼港元的新用途,并深入研究第一階段的選定試點。
數碼港元是香港政府推出的三項金融科技試驗計劃之一。2023年5月,香港金管局啟動數碼港元先導計劃,16間來自金融、支付和科技界的公司進行首輪試驗研究。數碼港元的潛在用例包括全面支付、可編程支付、離線支付、代幣化存款、第三代互聯網(Web 3)交易結算和代幣化資產結算。第一階段試驗重點在家庭和零售用途,商業用途或將在未來階段探討。
中銀香港是16家參與機構之一,在9月開啟數碼港元試驗。香港金融科技周2023現場,其展位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試驗主要面向零售端探索“零售托管”產品的可行性,邀請了約10個商家參與,涵蓋美容、健身、中醫保健等行業。
“相比八達通,數碼港元有更多技術特征。”該工作人員提到,數碼港元屬于可編程程序,可以綁定智能合約,假設一個消費者在某個商家有若干次預付式消費,以數碼港元形式支付,商家倒閉后,剩下的數碼港元仍屬于自己的賬戶。
恒生銀行則創建了一個用于代幣發行的私人區塊鏈和一個假設的數碼港元錢包,用于政府支出和商家獎勵計劃——政府可以利用數碼港元向特定行業發放補貼,并追蹤補貼的使用方式和地點;商家能夠定制獎勵的具體使用,包括特定商品、時間和商店。恒生銀行策略及規劃總監Gilbert表示,八成參與試驗的人士認為可編程性是數碼港元與眾不同的特色。
根據香港金管局在10月30日發布的《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第一階段報告》(簡稱“《報告》”),第一階段的試點發現,數碼港元可以在三方面為現有的支付生態系統帶來獨特價值:可編程性、代幣化和即時交收,數碼港元有潛力促進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和更具包容性的交易,同時可促成新型的經濟活動。
阿里云智能國際業務拓展總監馮滐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數碼港元尚處于很初期的階段,“基建這部分還沒上云,還是在地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還在機房。”他解釋道,“上云”之后就不需要機房和設備,直接開通服務器,用網絡方法對接。
“普通消費者對數碼貨幣的需求不大,對他們來說,放在支付寶的錢跟數碼貨幣沒有分別。” 馮滐指出,數碼貨幣的優勢體現在金融機構方面,“數碼貨幣背后不需要再用實體法幣交換,本身就是法幣,技術上只是一個數字的交易記錄。而支付寶余額背后還需要實體法幣。”
這種差異性也使數碼港元可以大幅降低結算成本。“數碼貨幣最大的價值是降低銀行之間的交易費用或者中間人的收費。一般情況下用戶轉賬,盡管賬戶顯示到賬,但銀行也需要t+1、t+2去做結算。而數碼貨幣則可以馬上結算,理論上沒有中間費用。加上現在香港在發展虛擬銀行,傳統銀行和虛擬銀行的資金流動,用數碼港元也更方便。”馮滐說。
《報告》同樣顯示,數碼港元可以更廣泛地采用零售有條件結算,具有追蹤資金的靈活性,可更廣泛地開發基于代幣的系統,其創新的領域可能包括代幣化存款、消除加密貨幣損失轉換和波動風險等。
不過,《報告》亦指出,要實現試點中發現的數碼港元的獨特規模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零售支付生態系統的相關發展步伐。另外,還需考慮數碼港元如何在已有支付解決方案的情況下競爭與互補。
香港金管局目前尚未決定何時正式推出數碼港元。由于先導計劃的試驗均在受控環境下以小規模形式進行,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及評估工作,以判斷這些效益能否在實際場景大規模應用。“數碼港元在香港貨幣和金融體系中的定位、金管局和業界可能擔當的角色、政策和法律設計,還需要時間進行研究。”香港金管局方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