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2023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近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普華永道與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共同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制度創新十周年觀察報告》(下稱“報告”)。
自2013年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中國自貿試驗區不斷發展壯大。在十年時間里,中國形成了21個覆蓋東西南北中的自貿試驗區,開創了改革開放新格局。
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占全國的17.8%;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200億元,占全國的18.1%。
中國自貿試驗區通過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的探索,已累計形成數千項制度創新成果并加以復制推廣,成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報告同時發布了25項自貿試驗區十年最佳實踐案例。
作為中國首個自貿區,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推出的“單一窗口”、“證照分離”、“負面清單”等改革舉措,已在其他地區得到廣泛應用。
江蘇支持自貿試驗區與57個重點開放平臺聯動發展,初步形成“自貿試驗區+重點開放平臺”的雁陣聯動發展模式。
浙江于2020年底出臺《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自貿試驗區與周邊區域、開放平臺聯動發展,形成“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輻射帶動區”的發展新格局。
報告指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關鍵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觸及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自貿試驗區的諸多探索與中國自貿試驗區最初設計的目標相比仍顯保守,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報告建議,自貿試驗區應繼續加大壓力測試,擴大服務業開放,并應加快工業和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例如,建立與“負面清單”相配套的貨幣匯兌政策、自然人出入境政策、外國人員自貿試驗區執業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保障“負面清單”外的產業真正落地實施。
普華永道中國綜合商務咨詢北部市場主管合伙人周矞雯表示:“‘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是我們對于自貿試驗區未來發展趨勢的最核心判斷。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這三個關鍵詞開展深入研究,探索自貿試驗區下一個十年更為廣闊的天地。”
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審計大學教授戴翔建議,各自貿試驗區應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