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勇
儲能行業百花齊放,但也需要避免一哄而上的風險。
11月9日,在2023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時代(300750.SZ)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儲能行業試錯成本極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質量的老路,必須一開始就堅持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能源發電在全球占比不斷提升,新能源的波動性、不穩定性也不斷放大。中電聯數據顯示,2009-2022年間,國內風電發電量從276.15億千瓦時增長至7624億千瓦時;光伏發電量從0增長至4276億千瓦時,風光發電量占比從0.8%增長至13.7%,年度復合增長率約22.5%。
與此同時,儲能行業作為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調節資源之一,迎來高速發展。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的統計,2022年全球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約達230 GWh以上。
“儲能已經從研發示范轉向快速商業化推廣。”吳凱認為,儲能既涉及生命財產安全,又涉及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是一大關鍵的基礎設施,需重視高質量問題。
去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也提到,要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規模化發展。
何為高質量?吳凱認為,“必須要做到可信賴、可持續,簡稱為可信、可續。”
“安全體系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基石。”他指出,近幾年不單是消費、汽車電池企業開始布局儲能,其他行業也紛紛跨界做儲能,“行業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風險。”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增注冊儲能企業有3.7萬家,今年以來再次新增5萬余家。
在儲能企業參與者爆炸式增長的背后,需要看到背后的行業安全問題。據國聯證券統計,自2017年至今年一季度,全球范圍內共發生59起以上儲能火災事故。其中2021年以前事故主要集中在韓國,多數由三元鋰電池引發,因此減緩了后續韓國儲能裝機進程,并使得三元電池逐漸退出了儲能市場。
2021年以來,中國、美國、歐洲、澳洲等儲能發展迅速的地區均發生了多起嚴重事故,造成大量損失。
“和國外相比,中國儲能電站的事故率相對低一些。”吳凱表示,一方面是國內的電池材料體系穩定性相對好;另一方面,國內很多地方是強制配儲,但是配而不用,使用率低,所以國內儲能的安全問題還沒有充分地顯現出來。
“系牢安全帶,儲能才能真正涌入發展的高速路。”吳凱稱,如果安全體系不成熟的產品投入商用,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將會對整個行業和社會帶來損害,“希望行業爭先恐后比拼的是安全技術、安全設計,而不是丟掉質量安全去比低價、比偷工減料、比虛假承諾。”
隨著大容量、高倍率的儲能系統成為趨勢,儲能安全問題也得到了主管部門重視。
2014年版國標《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已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儲能安全需求,因此,國家標準GB/T 42288-2022《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于今年初正式發布,7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儲能安全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安全體系外,實證標準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關鍵。”吳凱表示,“新型儲能的發展不能圖一時之利,要謀長久之計。儲能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撐門面、做擺設、換路條的。”
據他列舉的統計數據顯示,前期投運的功率型儲能,宣稱十年運行壽命,實際運行壽命不足三年就已經大面積退役;投運的能量型儲能,承諾壽命20年,目前實際運行壽命僅有3-5年,且年循環次數大部分不到設計時的一半,運行期間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鋰電池調頻項目共計169個,總裝機規模1.3 GW,其中部署的續航30分鐘調頻項目基本已退役,退役原因可歸結于實際運行壽命嚴重不足,過早退化。
“除了全球已出臺的安全方面標準外,當前對儲能電站并網前的系統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標準仍是空白。”吳凱認為,儲能利用小時數不達預期,根本原因還是儲能沒有讓電網和能源主管部門相信,儲能可以成為電網安全穩定的關鍵支撐。
他建議,行業亟需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性儲能的系統并網運行,建立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構建高標準的測試與實證平臺。
此外,針對電池壽命等關鍵指標,需形成行業公認的、可靠的實測標準,并對儲能設備的并網實用性進行測試實證,做到在并網運行前就讓儲能得到實證驗證,真正實現從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蛻變。
“儲能的發展短期有挑戰,但長期要有信心,儲能能夠解決新能源‘看天吃飯’的問題,其功能和價值無可替代。”吳凱認為,只要能跨過質量、安全以及實證的一道道坎,儲能跑下去就是一路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