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有“成都”字樣的黃色賽艇快速越過七星湖航道的終點線時,艇上的9位小伙振臂高呼,陽光照耀在他們黝黑的臉上,像遠處的山巒一樣堅毅。

11月10日,成都隊拿下了學青會賽艇項目最后一塊、也是分量最重的——男子八人單槳有舵手金牌。5天時間,成都隊在賽艇賽場斬獲3金1銀2銅,創造了自參加城運會、青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書寫了新的歷史。
原本并不算優勢的競技項目,為何取得重大突破?答案,就藏在這群少年身上。
起源于17世紀英國泰晤士河的賽艇運動,是世界上最難的體育項目之一。這項看似簡單的“劃船”,卻需要最壯碩的身體和最堅韌的意志來完成。
300多年后的成都新津,隨著四川省水上運動學校在1983年啟動建設,成都賽艇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站在首屆學青會賽艇賽場上代表成都出戰的這群少年,也正是起航于此。

在學青會賽艇項目拿下2金1銅的馮麒麟,回憶起今年來在水校備戰的日子,很是感慨。他懷念新津水域的風平浪靜,也銘記在這里澆注的汗水與努力。“很苦,但值得!”
17歲的劉謹瑞,在學青會上拿到1銀1銅,雖然無緣金牌,但他并不遺憾。當他和隊友在賽艇男子四人雙槳決賽中,生生從第五名追趕到第二名時,就已經贏了。
年紀不大的劉謹瑞,手上布滿了老繭,那是他長時間訓練和握槳留下的。“剛開始劃槳時,滿手都是血泡,磨破了流著血繼續練,反反復復就長成了老繭。”劉謹瑞不以為然,他說這是賽艇運動員的標配,是他們奮斗的勛章。
兩年前參加了第十四屆全運會賽艇比賽的彭奎,現在已經是成都隊一名年輕的教練員。他的隊員們每天都要訓練8個小時左右,其中僅強度訓練就達到6小時。數十上百公斤的臥推、深蹲,練到抽筋的測功儀訓練和高槳頻訓練,以及每天必備的跑步、水上訓練等,所有人都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著。“孩子們很多從十三四歲就開始練,這幾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彭奎心疼但也沒辦法,這就是賽艇這條路上的艱辛。
在學青會賽艇收官日比賽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剛剛比完男子四人單槳決賽并拿到金牌的馮麒麟、陳佳文、張洋豪、楊俊豪四人,還沒來得及頒獎就又投入到訓練中。因為1小時后,他們還要出戰男子八人單槳有舵手決賽。正是這樣的堅持不懈、片刻不松,才有了最后的豐收。
小伙子們還多次提到了“齊心協力”這個詞,彼此既是隊友更是兄弟。同舟共濟,團結一心,也是成都隊走向勝利的重要原因。

比賽全部結束后,成都隊全體隊員和教練員在七星湖畔合了一張影,激情澎湃地喊出了那句“成都雄起”!是啊,無熱血,不青春。這樣一群活力少年,折射的不正是成都拼搏、團結的城市精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