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毫無疑問,目前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領域是領導者,很突出的貢獻在于降低了太陽能電池價格。中國不僅自身發展非常迅速,也幫助了其他國家的太陽能行業發展。”
11月13日,在2023第六屆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大會期間,世界太陽能之父、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馬丁·格林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
馬丁·格林本科畢業于昆士蘭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于麥克馬斯特大學。他領導的小組對光電技術的實驗研究和商業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研制出了世界上效能最高的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因此被業內譽為“太陽能之父”。
作為硅太陽電池方面的世界頂尖專家,馬丁·格林斬獲了包括“全球能源獎”(Global Energy Prize) 在內的諸多國際大獎。中國前首富施正榮是他的學生。

當下正是電池技術競爭的關鍵期。馬丁·格林稱,目前主要包括四種電池技術,首先是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PREC;第二是TOPCon,目前已是在全世界商業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的一種新技術;第三是HJT,正在商業化進程中,目前在日本應用較多;第四是應用了完全不同的結構黑色背板,即IBC技術。
“這四種電池技術路徑競爭激烈。”馬丁·格林稱。2022年,全球90%以上電池都是PERC,今年PERC市場份額將降至70%左右,TOPCon市場占比20%左右,剩余10%是HJT和IBC。
“最大的競爭在于TOPCon和HJT,還不能決出勝負,但長期來看IBC是贏家。”馬丁·格林表示。
他認為,IBC電池技術可以和TOPCon、HJT等其他技術組合。他更傾向于技術組合。
“目前尚無有明確定論的贏家,均在商業調查階段,但我相信IBC電池技術會獲勝。”馬丁·格林稱。
在他看來,未來五年是技術競爭關鍵期。雖然他不確定未來所有公司是否會在五年內或更長時間內轉向IBC技術,但最終每家企業會轉向IBC技術的制造和銷售。
當前光伏產業鏈價格不斷下探。馬丁·格林稱,隨著創新技術的發展,同時生產規模的擴大,都會幫助行業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全球正在應對氣候危機,光伏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這也給行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未來光伏產業鏈成本還將繼續下降。”馬丁·格林表示。
對于光伏可能面臨的產能過剩危機,馬丁·格林認為,光伏產業歷史上是從稀缺到過剩的過程,電池組件價格的下降,有望刺激需求,消除行業中較弱的參與者,鞏固行業。大約三年后,行業將陷入赤字,無法跟上增長和需求。
馬丁·格林表示,隨著氣候變化的后果越來越明顯,人們對太陽能產生強烈的需求,將其作為替代化石燃料發電的最低成本選擇,才能使全世界免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
“盡管企業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技術前沿,強者公司就會生存下去,發展疲弱的公司會走向破產。”馬丁·格林稱。
除中國市場以外,馬丁·格林還提到,全世界都意識到太陽能對未來能源的重要性,其他國家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太陽能產業。美國已經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且印度持續在投資一些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他們參與太陽能。歐洲也在談論建立和重建太陽能產業。
馬丁·格林認為,他們是中國以外的三個主要參與者,試圖發展可以匹敵中國工業規模的光伏產業。
“因為印度對于能源巨大且不斷增長的需求,他們可能是最成功的國家之一。”馬丁·格林表示。
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是新能源基本、正常的特性,目前“新能源+儲能”已成為儲能市場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馬丁·格林對此表示,能量的儲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關鍵階段。當下得益于電動汽車的迅速發展,電池成本也在逐步下降。此外,除電化學儲能外,抽水蓄能也是方式之一。
他同時指出,在高效電力傳輸系統方面,中國無疑也是領導者,同時為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