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深海
11月20日,小米集團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未經審核業績公告。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實現營收708.94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增0.6%;經調整凈利潤約為人民幣60億元,同比大增超180%。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本季度之前,自2022年第一季度起,小米連續6個季度營收錄得負增長。即便第三季度實現收入同比增長,但2023年1-9月份,小米營收仍同比下滑了7.6%至1977.27億元。
對小米來說,手機與汽車是市場關注重點,前者代表了基本盤,后者是未來的增長點。然而財報顯示,小米手機仍然承壓,第三季度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同時手機出貨均價同比下滑了6%。
小米汽車強調明年上半年量產的目標不變,但屆時或將面臨一片競爭紅海。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日前指出,2024年新能源產品供給規模將超需求總和,預計中國市場上新能源產品達117款。
兩年前,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宣布造車時,曾聲稱這將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如今隨著量產臨近,小米汽車在每個細分領域都有競爭對手,該如何應對先發品牌的強大優勢,仍是雷軍需要思考的問題。
手機營收、平均售價下滑
連續6個季度下滑之后,小米交出了一份不錯的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小米三季度營收為709億元,雖然同比只漲了0.6%,但卻被認為符合市場預期。
利潤端,小米三季度凈利潤為48.6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凈虧損14.74億元扭虧為盈。在非國際通用會計準則下,小米的經調整凈利潤為59.89億元,同比增長182.9%。
對此,花旗報告稱,公司第三季收入符合預期,毛利率勝于預期,調整后凈利潤同比升183%至60億元人民幣,高于預期;高盛同樣認為,公司第三季收入符合預期,調整后凈利潤勝于預期。
整體上,小米的三大主營業務中,IoT業務和互聯網服務收入重回增長,扭轉了此前下滑的趨勢;基本盤手機業務,雖然收入仍出現同比下滑,但相比之前季度動輒兩位數的下滑幅度,頹勢明顯趨緩。
具體來看,財報顯示,loT與生活服務在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06.73億元,占總收入的29.2%,較去年同期增長8.5%。
小米 IoT 主要產品涵蓋電視、筆記本、平板、掃地機器人及智能大家電。小米表示,營收增加,是由于平板、掃地機器人及智能大家電收入的增加,部分被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收入減少所抵消。
其中,智能大家電業務三季度同比增長11%,成長至30億元。在財報后會議中,小米集團CFO林世偉特別提到,公司將對大家電等新的高增長品類持續投入。
在互聯網服務方面,小米延續了二季度的增長態勢,并創下單季歷史新高。財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互聯網收入為78億元,同比增長9.7%,在公司總營收占比10.9%。
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包括廣告服務、游戲業務和其他增值業務如金融科技等。其中,本季度小米廣告服務實現營收54億元,同比增長14.9%;同期游戲收入11億元,其他增值業務收入13億元。
作為小米的核心業務,手機部門的營收降速在本季度明顯變緩。財報顯示,小米三季度智能手機業務收入416億元,同比下滑2%。在此之前的六個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降幅在10%-30%不等。
銷量方面,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180萬臺,同比增長4%,環比增長27%。
10月31日,分析機構Canalys研報指出,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下降1%,由于廠商在二季度庫存狀況得到改善,并在三季度推出新品,因此出貨量達2.9億部。由于小米在新興市場的強勁表現,使其排名第三,出貨量達4150萬部,實現了2%的年增長。
因此,小米手機銷量的提升,除了行業整體下滑放緩的因素,還離不開小米手機自身價格的下降。
三季度,小米手機平均每臺手機售價(ASP)從1058元降低到997元,同比減少了5.8%。小米在財報中對此解釋,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非洲及中東等新興市場(ASP較低)銷量的強勁增長。
此外,林世偉還指出,美元在今年第三個季度比去年第三個季度表現更強,匯率的波動對來自海外的ASP是有負面影響的。
盡管本季度手機出貨均價出現下滑,但小米手機的毛利率反而上升至16.6%,這主要得益于產品組合升級、存貨減值準備減少和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帶來的正向影響。
同時,在手機毛利率提升的帶動下,小米在這一季度創下了毛利率新高,整體毛利率達22.7%。
小米汽車近期動作不斷
聚光燈下的小米汽車,近期頻頻有消息傳出。
10月中旬,有媒體報道稱,今年8月底,小米汽車就在接洽江淮汽車,商量代工新能源汽車的相關事宜,但雙方并未達成最終合作。
有知情人士透露,10月份小米汽車又開始接洽北汽藍谷和華晨汽車,就生產等事項進行合作談判。
11月8日,小米召開產業鏈閉門會議,與會者包括小米手機與汽車相關產業鏈企業。網傳圖片顯示,當日多輛北汽集團大巴車現身小米科技園參與小米閉門會。
尋找和傳統汽車生產廠商合作之外,小米自己也已擁有在北京亦莊分兩期規劃建設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工廠于6月份通過驗收,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產能為每年15萬輛。
但新車型產能爬坡并不容易,小米擔心一期工廠的產能短期無法上量,因此尋求和其他汽車廠商進行合作代工生產。
11月15日,小米汽車的代工方終于揭曉。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顯示,兩款小米牌純電動轎車在列,生產企業為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
這也意味著,北汽越野車公司成為小米汽車的代工方。同時,小米汽車生產地址仍為小米的自建工廠所在地,這被認為將使用北汽集團的生產資質。
工信部披露的信息還顯示,產品型號為BJ7000MBEVA1的車型長度近5米,寬1.96米,軸距為3米整,整體結構寬而低,采用溜背設計的車身線條流暢,并配有弧形貫穿式尾燈。
據媒體之前報道,知情人士透露雷軍2024年的目標是銷售10萬輛小米汽車,為確保達成此目標,小米計劃推出包括首款轎跑車型和一款SUV車型。
不過,這次財報后的業績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雷軍并未作過“小米汽車未來銷量為10萬臺/年”這樣的表述。
實際上,相比外界對于小米汽車的高度關注,小米管理層卻表現出謹慎,財報中和電話會上關于造車的內容都不多。除了否定上述傳聞之外,盧偉冰稱小米汽車接下來會有第二次冬測,如果順利的話明年上半年量產的目標就沒有太大問題。
2021年3月底宣布時,雷軍計劃造車的首期投入為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將投資100億美元。據界面新聞統計,2022年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新業務上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31億元。今年小米一、二季度在汽車上的研發投入共25億元,粗略估計三季度投入大致在16億元。
以此計算,小米汽車在研發上累計投入約72億元。盧偉冰還在本次交流中透露,小米在汽車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截至九月底的研發人員已經在3000人左右。
高昂的研發投入之下,小米汽車也定下了非常高的目標。“希望花15年到20年的時間能進入世界Top 5”,盧偉冰稱,這是一個非常宏大、同時也有挑戰性的目標。
雷軍“最后一戰”面臨諸多挑戰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雷軍不僅是投資教父,還是創業教父。從供職金山,到做天使投資人,再到創辦小米,雷軍鮮有敗績。
早在2005年,后來成為順為資本的聯合創始人的許達來初識金山軟件CEO雷軍,就認定雷軍是 “鮮有的全面型企業家”,“既懂宏觀又懂細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年在討論GIC對金山的投資條款時,并非財務出身的雷軍起初并不多言,但等下次一見面時,雷軍已經對條款的細則了如指掌。
當然,雷軍還有方法論。2012年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上他表示,互聯網創業方法論概括起來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自己正是用這七字訣創辦了小米,也幫助20多家公司創業。
最終,小米成了“風口上那只豬”,雷軍數次在采訪中表示,“我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做小米。”
小米的成功,幫助雷軍的人生經歷實現從互聯網到硬件的巨大蛻變。然而,后來隨著電動汽車這種“百年之大變局”的大賽道出現,雷軍又動心了。他再次宣布,造車將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造車之后,不論是雷軍的個人精力還是小米集團在財力上,都展現出“all in一切”的姿態。雷軍稱,“自從2021年宣布造車后,自己的時間有二分之一花在汽車上,四分之一花在手機,四分之一花在其他事情上”。
目前來看,小米汽車進展順利,其量產上市僅是時間上的問題。但是,短短兩年時間過去,小米汽車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新能源車產銷量增幅降低,市場已從藍海變紅海,卷技術卷配置卷價格已成常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和37.5%,而2022年同期的增長幅度分別為126.9%和125.4%。
在小米汽車上市銷售的明年,形勢也不容樂觀。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近日表示,2024年預計新能源產品供給規模將超需求總和,供給側已不再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短板。
智能手機時代,小米曾憑借“性價比”成為攪局者,這一次作為后來者小米汽車還能否承擔起這一角色呢?
在汽車獨立分析師劉昊看來,新能源車圈的格局已基本穩定。存活下來的玩家們擁有先發優勢,建立起了品牌知名度,鋪開了渠道,汽車保有量數十萬輛。小米汽車在現在每個細分領域都有競爭對手,放在兩年前顯得誠意滿滿的配置和價格,現在給消費者的感覺可能一般。
盡管小米造車有著小米生態、供應鏈和渠道的加持,但其他造車玩家遇到的產品力、產能、銷量等難題,小米汽車一個也躲不過。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雷軍的野心很大,但在上市銷售之前,雷軍的“最后一戰”還算不上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