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微故事 葉佳琪
編輯|萬芳
存款利率又開始下調了,有些人慶幸自己趕在了下調之前搞定了大額存單。
有證券媒體統計,11月以來,包括廣東、廣西、新疆等全國多地農商行、村鎮銀行密集下調3個月至5年期不等的定期存款利率甚至活期存款利率。
4%的長期定期存款利率的銀行越來越少了。
在利率下調之前,有不少人已嗅到趨勢,甚至不惜跨區存款,只為了趕在中小鄉鎮銀行跟進國有行利率下調之前,能把存款存到利率最高的銀行——哪怕有些銀行,他們甚至聽都沒聽過。
如今人們比以往更渴望能守住“穩穩的幸福”。在A股、樓市、股票基金都很艱難時,銀行存款反而成了最讓都市人安心的港灣。
但與此同時,又有一波人嗅到了短債的商機。
相比動輒三年至五年的固定存款,短債的申贖靈活,甚至有可能得到比貨幣基金更高的收益,也成為了一些人存放備用金的不二之選。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執著于尋找穩健理財的“存款特種兵”,他們為了尋找穩定、保本的存款,不惜跨區開戶,只為了爭取多0.1%的利息。也有些人既要穩定,又希望靈活,最終尋找各種短債產品,盡可能讓資產安全,增加收益。
無論是哪種選擇,他們都在盡力地在最不確定的環境里尋找一份微小的可能性。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01 一邊搞錢,一邊忙著存錢
“特種兵”們又出動了,這次他們瞄準的是存款利率。
9月初,多家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相繼發布公告,宣布下調定期存款利率。國有大行中,中國銀行1至5年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在1.55%至2.25%左右,農行、建行、中國銀行等,3至5年定期存款利率也都在1.8%至2.65%左右徘徊。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城市的“冷門銀行”存款利率相對可觀。
家住湖北武漢的管女士為了能盡可能地保障存款利息,分別把家中的存款分散在國有行和某地方銀行中,該地方銀行2023年5年定期存款利率能達到3.90%,“算是目前存款利率比較高的銀行了”。
為了趕在存款利率下調前,盡量找到利率較高的銀行存到錢。管女士還督促女兒從上海跑到北京某銀行開戶,“那邊存款利率能有個3.6%,能多一點是一點”。
圖 | 管女士把備用金分在不同的銀行里
在各大社交平臺,“哪里還有4%存款利率的銀行”一度成了年輕人反復點擊的熱搜話題。
在小紅書中,有個網友甚至為各大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制作了詳細的表格,其中顯示個別銀行等還能勉強維持在4.05%至4%左右的利率。
“現在據說到處都是坑,與其把錢留在手里不小心花完或者貶值,不如躲到定期里才是最安全的”,其中一位網友表示。
然而,“特種兵”們一邊求穩定存款“保平安”,一邊又不甘于靈活備用金就靜靜地躺在手里,總在尋找一些風險相對可控,收益相對存款較高的投資產品。
同樣是9月,黃金市場也引來了一度高潮。在這次的購買狂潮中,也出現了一群不再滿足購買傳統黃金飾品,而熱衷于攢“金豆豆”的年輕人。
作為幾乎無制作工藝的黃金,金豆豆的零售價格近乎于黃金原料的價格,每顆1克左右重的金豆豆價格隨金價波動,“也就是平常買一件衣服、吃一頓飯的價位,攢金豆作為一種投資還是蠻好的。”
圖 | 網友們曬出自己攢的金豆豆
根據《2022年中國黃金首飾行業洞察報告》,從2016年到2021年,年輕人購置黃金的比例從16%增長至59%,在金店消費群體中,25歲至35歲的顧客占比也已經超過七成。
無論是定期存款還是保值較高的黃金,都不難看出如今都市人在投資上的焦慮——當對未來形勢不確定時,寧愿犧牲一定流動性,盡可能求穩,求相對收益的最大化。
這種投資上的盲目和焦慮,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緩,反而愈演愈烈。
那些拖家帶口,在樓市最高點“站崗”買房的中年人,在經歷了過往三年和樓市近乎停滯的大環境下,更不敢再給自己增加多一分的風險。
沒買房的家庭則手握資金,對樓市依然不敢樂觀。
在深圳體制內工作、今年33歲的喬琳娜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時不考慮買房了,結婚生娃都可以先租房解決”。
她算了一筆賬,如果在市中心買一個較好的兩室一廳,起碼要首付200萬才能拿到入場券。兩室一廳的總價起碼在600萬左右,也就是還要承擔400萬左右的貸款。按現在的貸款利率來算,至少每年需要支付10萬元左右的利息。
如果這5年都只租房,租金大概在每年8萬元左右,大概需要支付40萬的房租。
“200萬首付如果存銀行五年,至少能拿到200萬*2.5%=25萬的利息,但如果拿去買房,則反虧50萬利息”。
考慮到樓市接下來大概率不可能暴漲,喬琳娜寧愿把買房的錢改成大額存單存在銀行,然后平時租房解決生活問題。
今年的中國居民存款數據也可以說明如今大部分都市人的投資心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截止2023年10月,人民幣存款余額281.6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相比之下,截止2023年6月30日收盤,A股總市值93.42萬億。很顯然,A股早已不再是一個散戶化的市場,老百姓們的“賭性”也沒有那么強了。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他們依然手握不少存款,想尋找一個低波動、有收益的產品。
只是經過過往十年,他們比以往更擔心風險,更希望穩中求勝。
02 0.1%的變化,都可能是普通人身上的一座山
從“能用杠桿就用杠桿”到“能保本就保本”的投資觀念變化,前后可能也就不到十年時間。
今年35歲的張婕身上的故事,或許最能體現都市人投資觀念變化的原因。
張婕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北京工作,當時適逢北京樓市正一路飆升。張婕剛畢業,月薪只有6000元左右時,通州房價正在風口,可她手里“沒有子彈”,錯過了最好的時間,只能眼睜睜看著通州限購,再無機會入局。
再后來,隨著張婕的工作經驗增加,薪資也逐步走到1.5萬元左右,可有限的存款依然很難讓她在北京上車。最終,她只能在2017年貸款買入總價100多萬的商住兩用房。
“畢竟是北京,商住也大部分年輕北漂的跳板”,張婕心想,“如果自己不住了,也能賣給不符合住宅購房要求,又想要低價買北京房產的年輕人”。
但沒想到,就在網簽后一個月,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發布新政,調控對象直指不限購、不限貸聞名的“商住房”。
一時之間,占據了北京新房市場半邊天的商住房徹底啞火,從新政前一年67673套的成交直接斷崖式下跌至新政后一年的3366套。
現如今,這套商住房成了“燙手的山芋”,購入140萬總價的房子,鏈家中介告訴張婕,現在著急出手的話,只能賣到87萬。
圖 | 張婕購買的商住房,入手時均價2.5萬元/平方米,如今降到1.8萬元/平方米
除了房產吃癟,股票市場、基金市場,張婕也連連受挫。
2014年,A股正逢牛市行情,在杠桿的加持下發展地如火如荼,行情加速上行,代表成長股的中證500指數上升幅度最高達到119%。
次年,張婕就在招商證券開了戶,把一部分存款放到A股,沒想到剛入市就遭遇千股下跌。
一開始張婕不信邪,還覺得跌了要繼續買入,好在后期漲回來時降低成本價。沒想到,時間來到2016年,由于市場持續下跌,市場首次開啟熔斷機制。
張婕信心和一眾A股股民一樣信心大挫。
圖 | 2015年股災的K線圖
再往后,張婕知道自己的風險偏好其實是偏穩健的,便再也不碰那些所謂收益大的資產投資產品,只敢把錢零散地放在儲蓄型保險和余額寶、銀行里的月月寶等收益較低,但靈活性較高的保本理財產品里。
但張婕不知道的是,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并不僅僅是她“個人運氣不好”而已。
在2008年剛剛結束金融危機后,國內經濟形勢確實一切都在向好發展,2009年GDP兩位數增長。
2010年地產行業迎來調控大年,資金緊張的房地產公司用10%以上的融資成本向信托公司借錢,信托公司又通過銀信合作發布理財產品。
當房地產價格高歌猛進時,各種理財產品背后的出資人,往往確實能順勢得到不少的收益。
但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可能一直保持在高歌猛進的狀態,地產紅利結束,剛兌時代也順勢結束,理財收益自然也不斷下行。
曾經看起來穩賺不賠的房產、能讓人收益翻翻的股票和基金,它的變化對普通人來說并不容易掌握,或許是GDP0.1%的變化,也或許是幾次不太樂觀的國際會議,再或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
在對未來和風險保持敬畏時,控制風險、減少損失,就是個人投資的最大勝利了。
如今,張婕依然迷茫。盡管工作多年手里有些存款,但她見如今樓市發展停滯,也抱有喬琳娜類似的觀點。
“現在不像以前,什么都是上升期,一旦把積蓄全部買房,還要還房貸,萬一家里有急用錢,變現也是問題,保本的同時,流通性強才是王道”。
03 風險低、更靈活,他們“既要又要”
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甘于平庸的收益。
對于年輕人來說,在就業形勢不明朗時,把日常零錢、備用金盡可能選擇風險低、收益低的固定存款是較為合適的。
和吳琳娜同齡的深圳女孩肖瑾也在體制內工作。
盡管她和丈夫的父母都有房,但她還是上車了人才房,“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拿一部分放在不動產,一部分做其他投資更能抵御風險”。
但對于那些在房市高點買入房產或其他投資的中年人來說,職場的天花板擺在那里,如果僅靠工資難以覆蓋房貸,也難以支撐未來家庭的支出。他們更迫切需要流動性強,收益較高的投資產品。
現居上海,37歲的醫生陳晨和在互聯網大廠工作的妻子在今年決定不準備買房,“我們過了買房的時間,過了就是過了,現在最操心的是怎么規劃好自己的現金”。
因為有孩子,陳晨一家常有很多計劃外的開支。“老人以后還可能會有點小病小痛,如果有房貸房子又沒辦法賣出,就會變得很被動”,因為看重靈活性,陳晨也放棄了大額存單的想法。
動輒5-10年的大額存單,背后喪失的是流動性。5-10年對于一個家庭的命運來說更加變幻莫測,僅保留絕對無風險的存款,無法持續為未來子女教育和個人養老添磚加瓦。
圖 | 實際上大部分4%利率的大額存單也幾乎售罄
為了能盡可能保證靈活性和收益性的平衡,陳晨把家里的備用金選擇一部分放在了短債產品里。“短債的流動性更好,波動也比較可控”,陳晨表示。
肖瑾早在去年就開始嘗試用備用金投了一些短債產品。“利息一般比余額寶高,去年八月到現在,基本都是正收益,在市場震蕩的大環境下,短債的風險相對不大,波動較低”。
一則數據也體現出如今短債產品正受到求穩投資者推崇。
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震蕩,兼顧收益與流動性的短債產品卻增幅顯著, 去年底規模為6010億元,三季度達到8830億元,增幅47%。短債類基金完美地契合了如今資金儲備最強、風險抵御能力最弱的中產家庭訴求。
面對眾多短債產品,很多人在選擇時也會陷入迷茫,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短債最重要的看兩個指標,收益指標和回撤指標,二者缺一不可”,首先可以考慮選擇一款回撤小、修復快的“雙30”短債基金(近1年最大回撤小于30BP,也就是0.3%,同時最大回撤修復天數小于30天)。
每天的收益能給自己的午餐多加一個蛋也算是賺到,同時過往回撤可控也讓更加省心,不用每天關注收益,擔心啥時候波動大要贖回了”。
短債符合年輕人和中產家庭們備用金理財的需求,一方面啟用靈活,另一方面他們比活期存款的利率更高,能夠兼顧靈活性和貨幣收益。
如今大部分人都傾向于低風險,求穩,這類人的投資需求是既希望獲取比貨幣基金更高的收益,又希望追求下跌可控,波動較小,或者基金凈值出現波動時,希望修復速度更快一些,追求穩穩的幸福感。
像陳晨這類的中產家庭,也更看重零錢理財,要求申購贖回方便,一旦有突發狀況,也有辦法及時棄用現金。
因此,在衡量短債基金的標準上,既要看收益指標,還要看回撤指標,二者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基金旗下8支短債基金全部滿足肖瑾所說的“雙30短債”條件,平均最大回撤為-0.16%,平均最大回撤恢復天數為15天,均好于市場平均水平——全市場短債基金共337支,近1年平均最大回撤為-0.59%,近1年平均最大回撤修復天數為47天,其中滿足“雙30短債”的基金有90支,占比26.7%。
圖 | 數據來源:wind,2023-9-30
不僅回撤控制和回撤修復能力突出,從收益表現看,天弘短債產品近一年平均收益為2.98%,全市場短債近一年平均收益為2.5%。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短債基金都能跑贏銀行固定存款、其他貨幣基金的原因。
但天弘基金固收團隊自2020年起,就開始通過宏觀經濟周期、貨幣政策周期、機構行為周期、倉位周期和情緒周期等五個維度來分析市場。
在精細化管理下,天弘基金短債產品在整體表現上已經形成了歷史收益亮眼、歷史回撤小、歷史最大回撤修復速度更快的管理特色,因此成為很多投資者的選擇。
04 尾聲
經歷過過去三年,以及房市的跌宕起伏,如今人們對風險依然需要時間調整心態。
市場或許還在恢復,但這個過程是螺旋形上升的,信心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
與其如此,不如擦亮眼睛對自己的資產負責,尋找最負責和最專業的團隊及產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也讓自己能放下焦慮,繼續前行。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本文均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