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小同
界面新聞編輯 | 趙柏源
11月29日,據媒體報道,華為擬成立的智能汽車系統及部件公司向投資者出售股權后,估值可高達2500億元人民幣。
其中,長安汽車和母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或分別購買新公司約35%和5%的股權,按估值計算,二者出資額將分別達到875億和125億元。
報道還稱,新公司的少數股東還包括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他們分別正在與華為深入洽談,各購買至多5%的股份。此前也有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一汽和東風汽車很有可能入股。
理想汽車CEO李想評論認為,類似的成功案例是博世與上汽在1995年牽頭組建的聯合電子。東風和一汽隨后均有入股。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此次成立新公司涉及的業務大致可以劃分為應用技術和基礎技術。拆分出來的主要業務即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及AR-HUD與智能車燈都是應用技術范疇,而更底層的芯片、光、軟件算法等被華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據界面新聞了解,AR-HUD業務偏底層研發的技術人員不屬于車BU,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的芯片業務歸華為海思。
對華為來說,拆分車BU不僅可以減輕財務負擔,也可以與整車廠形成同盟、打消疑慮。而繼續掌握底層研發技術和智選車業務,也能為未來發展留下更大空間。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車BU)成立于2019年5月,下轄十余個二級部門。去年規模已經有7000余人,其中智能駕駛業務人員規模最多曾達5000余人。今年3月華為調整該業務組織架構,裁退分流1000余人。
界面新聞從內部員工處了解到,車BU目前包括外包人員在內的總員工數已不到5000人。
余承東曾稱,智能汽車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2022年,華為首次披露智能汽車業務的收入為20.77億元,僅占華為當年總營收的0.3%。而華為車BU成立以來的累計投入已經高達215億元。
在此背景下,華為推動車BU拆分獨立,并對各大汽車廠商開放投資入股,相當于拿應用技術換資金。在新公司中,華為仍占有最大股份,享有主動權和控制權。據路透社,至少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華為可能仍將是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40%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