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糖價一路高漲,國際原糖期貨價格此前升至12年以來最高位的28美分/磅。國內方面,鄭商所白糖期貨價格于9月6日站上7100元/噸,逼近2016年12月2日出現的上一輪白糖期貨牛市頂點價格7314元/噸。
對此,中信建投期貨研究所聯席負責人、首席研究員田亞雄分析稱,國際食糖供需預期差已提前反應,國際糖價進一步攀升概率走弱,明年一季度或可達30美分/磅;國內糖價進一步上漲空間不大。
國際糖價上漲,“缺糖”被認為是重要原因。方正中期期貨白糖分析師張向軍接受天下財經采訪時表示,印度、泰國食糖出現減產預期,且這兩個重要食糖出口國調整出口政策,加重對全球食糖供應的擔憂。食糖供應減少,推高價格。
進入2023年,受厄爾尼諾等天氣影響國際原糖主產國減產及出口限制,導致糖價持續攀升,且漲幅高于國內。界面新聞曾報道印度因預期糖產量下降縮緊出口量的計劃,印度為全球食糖第一生產國,根據預期,印度本榨季的糖產量可能僅為2860萬噸,遠低于先前預期的3168萬噸。與此同時,泰國也經歷了近20%的減產。
反觀國內,我國食糖年進口量維持在350萬-600萬噸,按照中國糖協公布的我國食糖年消費量1500萬噸左右計算,進口食糖占比約在23%至40%之間,所以國內糖價易受海外價格影響。但田亞雄向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分析表示,國際糖價進一步攀升的概率在走弱,不排除高位徘徊;不過,因我國調控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糖價,因此即便國際糖價漲至30美分/磅以上,國內糖價進一步上漲的空間也不大。
巴西是我國最大食糖進口供應國,根據巴西對外貿易秘書處(Secex)公布的最新出口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在2023年10月份,巴西的食糖出口量為287.7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實際上呈下降趨勢,減少了9.04%。但這一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港口擁堵問題,導致大量待裝運的食糖無法及時發出。業界普遍預計,在2023/24榨季(4-10月)中,巴西的食糖出口總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941萬噸。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認為,若后期其出口糖到港數量明顯增加,或后期我國產新糖開榨產量顯著上調,對我國糖價漲勢有抑制作用。預計明年夏季迎傳統消費旺季,彼時食糖庫存會相對較低。
在當前糖價上漲的“甜蜜風暴”中,多家國內頭部食糖企業也迎來業績上漲。中糧糖業,是我國糖業市場占比10.71%的三大上市公司之一,在其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財報中指出,三季度累計營業額達238.73 億元,同比增長22.76%,歸母凈利潤14.41 億元,同比增長89.46%。市場占比為4.44%的廣寧糖業(原名:南寧糖業),在三季度財報中顯示其歸母凈利潤達1441萬元,同比增長104.63%。
其他涉及糖類業務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增長,例如華資實業公司發布2023年三季報中顯示公司營業收入4.27億,同比增長216.36%。歸母凈利潤達2815萬元,同比增長150.23%。冠農股份公司方面也顯示,2023年三季度公司總營收33.89億,同比增長83.67%。歸母凈利潤達6.25億元,同比增長136.5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糖業相關企業中,也會出現業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根據田亞雄分析,我國糖廠迎來的食糖紅利并非全球糖廠共有,而是結構性的。由于部分地區的糖廠減產,讓幸存的沒有減產的糖廠獲利,比如中國就是此次全球為數不多的豐產國。
此外,在商業邏輯中,成本往往是由弱勢群體承擔,而收益則被強勢群體擠占,由于糖業貿易商的進入門檻較低,因此更多承擔供應鏈的風險部分。在農業里,兩類企業則更具優先的利潤提取權,分別為資本密集型的加工企業,以及物流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商。
截止上周,受巴西產量進度加速影響,外盤洲際交易所(ICE)原糖期貨回調,周五收盤價跌破27美分。國內方面,隨著國內糖廠陸續開榨,國內白糖期貨連續上漲后出現小量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