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ChatGPT大熱讓很多企業看到了商機,部分經營者為提升其產品或服務的交易機會,通過“蹭熱度”“搭便車”等商業混淆行為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并獲取不法利益,嚴重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
近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2023“鐵拳”行動第10批典型案例。公布的案例中,上海熵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因仿冒ChatGPT產品被罰。
據披露,自2022年12月5日至2023年2月6日,當事人開發運營名稱為“ChatGPT在線”的微信公眾號,使用高度類似OpenAI公司官方圖像的圖案作為微信公眾號頭像,并在公眾號簡介中自稱“ChatGPT中文版”,該公眾號含有AI對話功能,按次收費。
經核實,當事人通過后臺接入至OpenAI公司開放的API(應用程序接口),調用ChatGPT產品背后基礎模型為其公眾號注冊會員提供類似ChatGPT的服務,而非ChatGPT產品本身。
經統計,涉案微信公眾號累計注冊付費用戶4231人,違法經營額共計人民幣125385.44元。
徐匯區市場監管局調查發現,該企業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四)項的規定,徐匯區市場監管局依法對其作出罰款人民幣62692.7元的行政處罰。
另據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披露,今年以來,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截至目前,共查處民生領域相關違法案件8879件,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5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