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價格戰激烈,儲能出海還有多少看頭?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價格戰激烈,儲能出海還有多少看頭?

復雜,也許是儲能出海唯一的關鍵詞。

文丨青橙財經 方詩意

編輯丨六子

2023年,儲能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面是強勁的需求讓行業熱火朝天,即使是中小企業也敢于進來爭訂單、搶飯碗,一面卻是企業大打價格戰,不少名企業也直呼“不賺錢”。

哪里有競爭,哪里就有另辟蹊徑的人。國內市場卷到極致,海外是否能成為破局關鍵點?即使不提此前由歐洲掀起的戶儲浪潮,單是看歐美更成熟的市場模式和更明確的新能源需求,儲能出海都足以吸引大批名企蜂擁而上。

事實也是如此,儲能領域的出海也已到了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的地步。有需求就需要供給頂上,讓很多企業找到了機遇。有些企業得以喘息,有些卻在構建更高的壁壘。而在國內企業的主體視角之外,歐美市場自身的特點,又在悄然塑造著市場的另一面。

復雜,也許是儲能出海唯一的關鍵詞。

01、國內價格戰激烈

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近日在2023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期間指出,“目前儲能電芯的集采價格在0.3元/Wh至0.5元/Wh,儲能系統已跌到1元/Wh,這個價格已經觸及極大部分儲能電池企業的底線”。而在11月底舉辦的2023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儲能專題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陳海生表示,年初至今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經下跌34%。

來源于華創證券

這兩則發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國內市場價格戰激烈的程度。更具體地來看,這種競爭來自玩家的增多和產業鏈各環節的低價競爭。

一方面,近幾年鋰電產業的發展外溢較多資源,促成了儲能企業的數量增加。到了2022年,歐洲戶用儲能市場的爆發,更吸引大批企業加入賽道。

當前,儲能賽道已主要擁有四類玩家。一是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鋰電產業巨頭,手握產業鏈資源優勢,尋求產能利用率的提高。高工儲能等行業機構的統計顯示,寧德時代長期位居國內儲能行業出貨量第一名,全球市占率超過40%。二是天合光能、金風科技等來自風光電領域的巨頭,由于對能源系統和電力交易的需求,以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愿望,加入或擴大自身的儲能布局。典型的例子是金風科技,其今年9月底揭幕了旗下首個儲能工廠,掌握自有產能。

三是海辰儲能、海博思創、瑞浦蘭鈞等儲能行業新勢力,它們一般具有優越的資本或行業背景,因此能在近幾年加快取得發展成果。如海辰儲能創始人均有寧德時代背景,且在今年最后一輪融資后估值已超過300億元;海博思創為“清華系”儲能企業,投資關系受益人中還有國務院國資委、海淀區國資委的身影;瑞浦蘭鈞則為“鎳王”青山控股旗下企業。

四是受到儲能行業市場機遇吸引而來的跨界玩家,包括黑芝麻、美的集團甚至五糧液等公司。

火熱的另一面是,玩家越多,競爭越大。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今年5月公開發言稱:“今年儲能市場火熱,但2024年可能有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企業會倒下。”

這牽扯出另一個問題,儲能行業為鋰電產業下游分支,本身分為上游電芯和設備商、中游儲能系統集成商、下游項目運營方等產業鏈環節。運營方以公開招標方式發布項目,集成商競標并向上游采購電池和設備。所以,價格戰會在產業鏈上層層傳導,壓力逐漸給到了所有玩家。

首先是在電芯上,由于鋰電產業大降價和玩家數量增多,電芯市場早已進入供過于求狀態。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和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均在今年11月底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上海峰會上表示,電芯當前長期合理成本價約為0.4-0.5元/瓦時。但今年8月,楚能新能源直接宣布,到今年底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且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這意味著,其基本進入了成本價銷售時代。

其競爭向儲能系統集成商傳導,帶來更大跌幅。索比儲能網統計數據顯示,儲能系統今年年初的中標價格還有1.6元/瓦時,到了今年8月,龍源電力系統開標,中標方價格僅有0.66元/瓦時。除去電池成本,這也是在以成本價甚至可能虧本的價格搶占訂單。當前,甚至有企業報出0.45元/瓦時的價格。

11月的世界儲能大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評論稱,儲能產業內卷嚴重,行業洗牌的危機已若隱若現。對此,向外突圍成為必選之路。尤其是在海外,潛在市場機遇現階段仍大于國內。

02、出海空間誘人

中國儲能企業出海情況如何?一組展會數據可以側面反映其熱情和踴躍度:

行業機構高工儲能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在德國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 2023展會上,寧德時代、華為、比亞迪、海辰儲能、瑞浦蘭鈞、億緯鋰能沃太能源等亮相的中國儲能企業超過百家。

今年9月舉辦的美國國際可再生能源展覽會2023北美RE+展也是如此,中國參展儲能廠商高達344家。除上述類別的鋰電行業巨頭外,還有安克創新等在北美市場有一定品牌效應的跨行業玩家加入。海外之所以成為中國廠商共同的突破點,核心原因是其相對寬松的成長環境,和能源需求衍生的儲能激勵政策。

來源于華泰研究

從成長環境看,海外市場整體增速可觀,能夠容納更多想要獲取市場份額的儲能企業。以歐洲為例,歐洲儲能協會(EASE)預計2023年歐洲大儲新增裝機超過3.5GW,同比增速或達到75%。大儲也是中國市場的主要產業形式,中國企業出海有一定的習慣優勢。此外,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普遍采用現金補貼方式,促進儲能的安裝落地,如德國今年對家庭光儲充的補貼政策最高可達10200歐元/戶,這有助于市場需求的活躍。

在美國,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指出,今年1-7月,美國1MW及以上電池儲能新增裝機3.3GW,同比增長91%。這和美國的政策激勵有關:美國政府出臺了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安裝補貼政策。今年5月,其公布了IRA本土制造激勵制造細則,對傾向于產能布局在美國的企業給予更多補貼。

上海有色網儲能首席分析師馮棣生預測,到2030年,北美儲能市場需求將超過230GWh,仍為全球第二大儲能市場。IDC中國能源行業研究經理周啟珊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北美電價持續上漲,使得用戶側儲能項目的ROI較高,多為自發性投資。對光儲制造企業來說,出海可獲得合理盈利,能更好地支撐企業長期發展和產品技術迭代。”

所以,相對于在國內卷價格,海外的需求成長仍未達高峰,卷海外的未來收益顯然更高。實際上,儲能全球市場本身也是中國占三分之一,海外占三分之二。具體到廠商們的動作,“簽大單”和“本土化”成為兩大關鍵詞。

來源于儲能與電力市場

在海外訂單方面,今年3月,寧德時代宣布與電池儲能項目開發公司HGP達成450MWh電池儲能項目供貨協議;4月和5月,瑞浦蘭鈞分別與美國Powin公司、Energy Vault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6月,Powin又引入了海辰儲能、億緯鋰能作為合作方;8月,遠景動力更與全球最大儲能系統集成商之一的Fluence達成電池采購協議。

可見,中國企業出海一方面能受到海外客戶的廣泛認可,一家企業可以消化多個中國企業的產能,另一方面也已經具有一定行業地位,能得到頭部客戶認可。

而在本土化方面,雖然這是個長期的過程,但中國企業正在以多種方式深入當地市場。今年5月,派能科技和意大利公司Energy S.p.A達成合作,共同投資興建派能科技首座海外工廠,在歐洲深化本地化產能。北美RE+展期間,天合光能宣布了在德克薩斯州自主建立海外工廠的計劃。而美的集團今年收購的科陸電子,則在今年美國北美RE+展期間,正式揭牌科陸美國儲能公司,產能本土化。

天合戰略市場與產品管理總監李秉文曾對行業機構高工儲能表示,國內儲能市場之所以卷,關鍵就是客戶范圍窄。出海之后,這個問題大為緩解,中國企業有更多空間展現自己的方案優勢和成本優勢。

寧德時代和新能源科技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的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美國儲能業務總監尉柏溪曾表示,在家庭儲能即戶用儲能領域,該公司占全球30%的出貨量。中國企業已在全球市場建立了自己的競爭力。

03、市場特征各異,機遇挑戰并存

對中國企業而言,現階段行業看點正在演變,從“產在國內,銷往海外”加速演變為“總部國內,產銷海外”。這意味著,它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都會處于不斷深化的過程中。

以機遇來看,儲能出海不僅僅意味著市場銷路的擴大,更能在海外復雜需求倒逼下,敦促企業提升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方案,以增強競爭力。

例如,針對美國市場工商業儲能特點,陽光電源基于大型地面、工商業電站應用場景,推出業界首款“三電融合”的全系列液冷儲能解決方案PowerTitan、PowerStack。而新勢力瑞浦蘭鈞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RE+2023展會上,憑借其今年新發布的最新儲能電芯產品問頂,收獲了美國頭部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商及太陽能電站開發商SUNPIN SOLAR、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印尼項目的電池采購協議。

顯然,當中國企業可以將產品更順利地外銷,它們將有更多余力用于研發實力的提升,從而推動商業模式走向正循環。

事實上,海外儲能市場當前已初步展示出“中國制造”特點——在成長最快的美國,鑫欏資訊曾有過統計,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供應了美國64%以上的大儲電池。

不過,事物總是有兩面性。儲能企業會因為國內過于發達和成熟的產業鏈卷入競爭,在海外卻有可能面對產業鏈不通暢帶來的問題。

比如,儲能市場巨大的美國,2022年僅占全球鋰產量的0.6%,供應保障能力明顯不足,若從海外引入則放大了風險性,其本土缺乏供應鏈的完整度,對出海企業的海外運營能力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挑戰。此外,中信建投證券曾在今年的調研中指出,并網要經過當地配電網經營公司/獨立系統運營商/區域輸電組織/聯邦能源委員會等不同的機構,電網改造費用高昂,統一化運營更是難以達成共識,這會導致行業需求釋放被拖慢,影響企業的業績。

但相對于這些可以靠時間解決的問題,當中國企業在海外形成了成熟的打法,其收益顯然更值得關注和期待。在國內,成熟的市場方案人人掌握,帶來巨大的競爭。但轉移到海外,誰手握的業務武器多、能量大,反而能強化企業的吸引力。當這么多儲能企業集體對外輸出時,它們也會把從海外市場吸收的經驗反哺國內。

于是,出海變成了一場國際話語權增強+產業質量提升的雙重戰役。不管最終要經歷怎樣的深度競爭過程,儲能產業的發展水平,都在出海之旅中得到了實打實的提升,這是長期的利好。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價格戰激烈,儲能出海還有多少看頭?

復雜,也許是儲能出海唯一的關鍵詞。

文丨青橙財經 方詩意

編輯丨六子

2023年,儲能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面是強勁的需求讓行業熱火朝天,即使是中小企業也敢于進來爭訂單、搶飯碗,一面卻是企業大打價格戰,不少名企業也直呼“不賺錢”。

哪里有競爭,哪里就有另辟蹊徑的人。國內市場卷到極致,海外是否能成為破局關鍵點?即使不提此前由歐洲掀起的戶儲浪潮,單是看歐美更成熟的市場模式和更明確的新能源需求,儲能出海都足以吸引大批名企蜂擁而上。

事實也是如此,儲能領域的出海也已到了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的地步。有需求就需要供給頂上,讓很多企業找到了機遇。有些企業得以喘息,有些卻在構建更高的壁壘。而在國內企業的主體視角之外,歐美市場自身的特點,又在悄然塑造著市場的另一面。

復雜,也許是儲能出海唯一的關鍵詞。

01、國內價格戰激烈

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近日在2023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期間指出,“目前儲能電芯的集采價格在0.3元/Wh至0.5元/Wh,儲能系統已跌到1元/Wh,這個價格已經觸及極大部分儲能電池企業的底線”。而在11月底舉辦的2023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儲能專題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陳海生表示,年初至今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經下跌34%。

來源于華創證券

這兩則發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國內市場價格戰激烈的程度。更具體地來看,這種競爭來自玩家的增多和產業鏈各環節的低價競爭。

一方面,近幾年鋰電產業的發展外溢較多資源,促成了儲能企業的數量增加。到了2022年,歐洲戶用儲能市場的爆發,更吸引大批企業加入賽道。

當前,儲能賽道已主要擁有四類玩家。一是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鋰電產業巨頭,手握產業鏈資源優勢,尋求產能利用率的提高。高工儲能等行業機構的統計顯示,寧德時代長期位居國內儲能行業出貨量第一名,全球市占率超過40%。二是天合光能、金風科技等來自風光電領域的巨頭,由于對能源系統和電力交易的需求,以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愿望,加入或擴大自身的儲能布局。典型的例子是金風科技,其今年9月底揭幕了旗下首個儲能工廠,掌握自有產能。

三是海辰儲能、海博思創、瑞浦蘭鈞等儲能行業新勢力,它們一般具有優越的資本或行業背景,因此能在近幾年加快取得發展成果。如海辰儲能創始人均有寧德時代背景,且在今年最后一輪融資后估值已超過300億元;海博思創為“清華系”儲能企業,投資關系受益人中還有國務院國資委、海淀區國資委的身影;瑞浦蘭鈞則為“鎳王”青山控股旗下企業。

四是受到儲能行業市場機遇吸引而來的跨界玩家,包括黑芝麻、美的集團甚至五糧液等公司。

火熱的另一面是,玩家越多,競爭越大。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今年5月公開發言稱:“今年儲能市場火熱,但2024年可能有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企業會倒下。”

這牽扯出另一個問題,儲能行業為鋰電產業下游分支,本身分為上游電芯和設備商、中游儲能系統集成商、下游項目運營方等產業鏈環節。運營方以公開招標方式發布項目,集成商競標并向上游采購電池和設備。所以,價格戰會在產業鏈上層層傳導,壓力逐漸給到了所有玩家。

首先是在電芯上,由于鋰電產業大降價和玩家數量增多,電芯市場早已進入供過于求狀態。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和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均在今年11月底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上海峰會上表示,電芯當前長期合理成本價約為0.4-0.5元/瓦時。但今年8月,楚能新能源直接宣布,到今年底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且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這意味著,其基本進入了成本價銷售時代。

其競爭向儲能系統集成商傳導,帶來更大跌幅。索比儲能網統計數據顯示,儲能系統今年年初的中標價格還有1.6元/瓦時,到了今年8月,龍源電力系統開標,中標方價格僅有0.66元/瓦時。除去電池成本,這也是在以成本價甚至可能虧本的價格搶占訂單。當前,甚至有企業報出0.45元/瓦時的價格。

11月的世界儲能大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評論稱,儲能產業內卷嚴重,行業洗牌的危機已若隱若現。對此,向外突圍成為必選之路。尤其是在海外,潛在市場機遇現階段仍大于國內。

02、出海空間誘人

中國儲能企業出海情況如何?一組展會數據可以側面反映其熱情和踴躍度:

行業機構高工儲能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在德國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 2023展會上,寧德時代、華為、比亞迪、海辰儲能、瑞浦蘭鈞、億緯鋰能沃太能源等亮相的中國儲能企業超過百家。

今年9月舉辦的美國國際可再生能源展覽會2023北美RE+展也是如此,中國參展儲能廠商高達344家。除上述類別的鋰電行業巨頭外,還有安克創新等在北美市場有一定品牌效應的跨行業玩家加入。海外之所以成為中國廠商共同的突破點,核心原因是其相對寬松的成長環境,和能源需求衍生的儲能激勵政策。

來源于華泰研究

從成長環境看,海外市場整體增速可觀,能夠容納更多想要獲取市場份額的儲能企業。以歐洲為例,歐洲儲能協會(EASE)預計2023年歐洲大儲新增裝機超過3.5GW,同比增速或達到75%。大儲也是中國市場的主要產業形式,中國企業出海有一定的習慣優勢。此外,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普遍采用現金補貼方式,促進儲能的安裝落地,如德國今年對家庭光儲充的補貼政策最高可達10200歐元/戶,這有助于市場需求的活躍。

在美國,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指出,今年1-7月,美國1MW及以上電池儲能新增裝機3.3GW,同比增長91%。這和美國的政策激勵有關:美國政府出臺了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安裝補貼政策。今年5月,其公布了IRA本土制造激勵制造細則,對傾向于產能布局在美國的企業給予更多補貼。

上海有色網儲能首席分析師馮棣生預測,到2030年,北美儲能市場需求將超過230GWh,仍為全球第二大儲能市場。IDC中國能源行業研究經理周啟珊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北美電價持續上漲,使得用戶側儲能項目的ROI較高,多為自發性投資。對光儲制造企業來說,出海可獲得合理盈利,能更好地支撐企業長期發展和產品技術迭代。”

所以,相對于在國內卷價格,海外的需求成長仍未達高峰,卷海外的未來收益顯然更高。實際上,儲能全球市場本身也是中國占三分之一,海外占三分之二。具體到廠商們的動作,“簽大單”和“本土化”成為兩大關鍵詞。

來源于儲能與電力市場

在海外訂單方面,今年3月,寧德時代宣布與電池儲能項目開發公司HGP達成450MWh電池儲能項目供貨協議;4月和5月,瑞浦蘭鈞分別與美國Powin公司、Energy Vault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6月,Powin又引入了海辰儲能、億緯鋰能作為合作方;8月,遠景動力更與全球最大儲能系統集成商之一的Fluence達成電池采購協議。

可見,中國企業出海一方面能受到海外客戶的廣泛認可,一家企業可以消化多個中國企業的產能,另一方面也已經具有一定行業地位,能得到頭部客戶認可。

而在本土化方面,雖然這是個長期的過程,但中國企業正在以多種方式深入當地市場。今年5月,派能科技和意大利公司Energy S.p.A達成合作,共同投資興建派能科技首座海外工廠,在歐洲深化本地化產能。北美RE+展期間,天合光能宣布了在德克薩斯州自主建立海外工廠的計劃。而美的集團今年收購的科陸電子,則在今年美國北美RE+展期間,正式揭牌科陸美國儲能公司,產能本土化。

天合戰略市場與產品管理總監李秉文曾對行業機構高工儲能表示,國內儲能市場之所以卷,關鍵就是客戶范圍窄。出海之后,這個問題大為緩解,中國企業有更多空間展現自己的方案優勢和成本優勢。

寧德時代和新能源科技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的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美國儲能業務總監尉柏溪曾表示,在家庭儲能即戶用儲能領域,該公司占全球30%的出貨量。中國企業已在全球市場建立了自己的競爭力。

03、市場特征各異,機遇挑戰并存

對中國企業而言,現階段行業看點正在演變,從“產在國內,銷往海外”加速演變為“總部國內,產銷海外”。這意味著,它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都會處于不斷深化的過程中。

以機遇來看,儲能出海不僅僅意味著市場銷路的擴大,更能在海外復雜需求倒逼下,敦促企業提升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方案,以增強競爭力。

例如,針對美國市場工商業儲能特點,陽光電源基于大型地面、工商業電站應用場景,推出業界首款“三電融合”的全系列液冷儲能解決方案PowerTitan、PowerStack。而新勢力瑞浦蘭鈞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RE+2023展會上,憑借其今年新發布的最新儲能電芯產品問頂,收獲了美國頭部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商及太陽能電站開發商SUNPIN SOLAR、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印尼項目的電池采購協議。

顯然,當中國企業可以將產品更順利地外銷,它們將有更多余力用于研發實力的提升,從而推動商業模式走向正循環。

事實上,海外儲能市場當前已初步展示出“中國制造”特點——在成長最快的美國,鑫欏資訊曾有過統計,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供應了美國64%以上的大儲電池。

不過,事物總是有兩面性。儲能企業會因為國內過于發達和成熟的產業鏈卷入競爭,在海外卻有可能面對產業鏈不通暢帶來的問題。

比如,儲能市場巨大的美國,2022年僅占全球鋰產量的0.6%,供應保障能力明顯不足,若從海外引入則放大了風險性,其本土缺乏供應鏈的完整度,對出海企業的海外運營能力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挑戰。此外,中信建投證券曾在今年的調研中指出,并網要經過當地配電網經營公司/獨立系統運營商/區域輸電組織/聯邦能源委員會等不同的機構,電網改造費用高昂,統一化運營更是難以達成共識,這會導致行業需求釋放被拖慢,影響企業的業績。

但相對于這些可以靠時間解決的問題,當中國企業在海外形成了成熟的打法,其收益顯然更值得關注和期待。在國內,成熟的市場方案人人掌握,帶來巨大的競爭。但轉移到海外,誰手握的業務武器多、能量大,反而能強化企業的吸引力。當這么多儲能企業集體對外輸出時,它們也會把從海外市場吸收的經驗反哺國內。

于是,出海變成了一場國際話語權增強+產業質量提升的雙重戰役。不管最終要經歷怎樣的深度競爭過程,儲能產業的發展水平,都在出海之旅中得到了實打實的提升,這是長期的利好。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常宁市| 北川| 岐山县| 铁岭市| 南康市| 象州县| 册亨县| 土默特左旗| 南城县| 铜鼓县| 长沙市| 河南省| 仪陇县| 梅河口市| 新巴尔虎左旗| 长沙县| 淳化县| 措勤县| 旬邑县| 湖北省| 新化县| 郁南县| 祁东县| 法库县| 隆尧县| 台东县| 剑河县| 沅江市| 南川市| 溆浦县| 怀柔区| 五原县| 二手房| 潼关县| 宝山区| 尤溪县| 松阳县| 海门市| 宁武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