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剛起步就過剩”,新型儲能陷入價格廝殺|回望2023?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剛起步就過剩”,新型儲能陷入價格廝殺|回望2023?

2024年,儲能行業將進入洗牌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高菁

儲能產業是內卷和缺乏發展規范的。”

一家鋰電儲能頭部企業如此描述其對2023年儲能行業的感受。

在經歷了去年的快速增長后,年初的儲能行業仍是資本寵兒,蓄勢待發。待到年中,風向發生變化,行業開始面臨“剛起步就過剩”的尷尬,并進入了生死戰的廝殺。

儲能被視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模上網后,業內希望儲能來解決它們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等問題,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新能源配儲。

儲能可大致分為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兩種方式。包含了鋰電池等化學儲能在內的新型儲能,則是儲能板塊關注的焦點。

去年起,國內新型儲能終于迎來了爆發,尤其是鋰電儲能,資本爭先涌入該賽道,企業數量幾何式增長,曾被詬病高企的儲能系統價格也終于迎來大幅下跌。

與此同時,行業弊端凸顯而出——由于強制配儲項目缺少成熟的市場機制,過快下降的市場價格導致儲能經濟性較差,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發展。

價格大跳水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理事長陳海生預測,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達到15-20 GW,超過去十年的總和;累計裝機規模23-31 GW之間,總體符合預期。

據CNESA統計,2023年1-11月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為15.1 GW/32.9 GWh。其中,11月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2.7 GW/7.2 GWh,環比提升237%/350%,功率和能量規模均創今年下半年以來新高。

下游需求爆發,儲能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

“內卷厲害”,這是今年儲能各大行業會議或論壇上最常出現的詞匯,主要體現之一是儲能系統價格的急劇下降。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以11月中標為例,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含用戶側應用)中標均價跌至800.46元/kWh,同比下降47%;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中標價格為638元/kWh,創歷史新低。

儲能電芯和系統的價格,已觸及極大部分儲能電池企業的底線。”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在11月舉辦的2023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大會暨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

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大幅減弱。據財聯社援引Wind數據顯示,A股52家儲能上市公司中,有30家企業三季度凈利潤為環比降低。

例如,龍頭企業寧德時代(300750.SZ)三季度凈利出現上市以來首次環比下降,歸母凈利潤104.28億元,環比下滑4.28%;國軒高科(002074.SZ)單季凈利環比下滑近四成。

Wind數據顯示,儲能板塊的凈利潤增長率在2022年達到高點,接近70%,2023年下滑至40%,2024-2025年將降至20%左右。

圖片來源:Wind數據

上游碳酸鋰價格持續下滑,是儲能價格下跌的重要推動因素。

碳酸鋰是鋰電儲能系統的重要原材料。上半年,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區間為17萬-51萬元/噸,均價為32.63萬元/噸,與去年全年均價相比下降32%。

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跌至約10萬元/噸,相較于50萬元/噸的高點,已經跌去超過八成。

多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碳酸鋰價格仍舊具備下行空間。

圖片來源:國金證券

諸多跨界企業入局,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是儲能系統下降的另一重要因素。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3年間,全國新成立的與儲能相關的企業超過7萬家,近乎是2013年-2022年以來的總和。

新晉玩家眾多導致行業產能過剩。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8日,今年儲能產業鏈簽約、開工的擴產項目共137個,投資金額超7000億元,儲能電池和系統擴產規模超過2 TWh(即2000 GWh)。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等機構預測,2030年底,全球累計儲能裝機容量才能超過1 TWh。

“儲能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但產能和市場主體增長的速度超過了市場的增長,帶來了行業的內卷。”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田慶軍稱,行業要想繼續大規模發展,價格下降、降低初始投資成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其測算,鋰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已經接近0.2元,度電成本0.1元指日可待。

利用率不到一半

伴隨著儲能價格下行的,是儲能系統低質低價中標及利用率低的問題。

“行業名義產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且仍在下滑。”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今年上海儲能展上表示。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主流鋰電廠商已公開的儲能鋰電池產能規劃規模接近300 GWh,下半年已達產的產能整體利用率不足50%。

今年前十個月,國內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約163 GWh;今年前三季度,儲能鋰電池新增投運裝機約25 GWh。由此可見,儲能鋰電池的產能規劃量遠高于實際出貨量,更遠高于實際運行的裝機規模。

近年來,儲能一直面臨著利用率較低的困境。中電聯2022年的調研報告顯示,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為12.2%,新能源配儲系數僅為6.1%。

田慶軍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儲能利用率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儲能電站建而不用,淪為了投資商的成本項,變成了沉沒資產,是一種資源浪費。

又因建而不用,無法產生價值,投資商只從降低初始投資成本的角度去選擇供應商,造成低質低價中標,劣幣驅逐良幣。田慶軍稱,也為行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埋下了不小的

這是強制配儲政策出現的后遺癥。新能源強制配儲是指企業在地方開發新能源項目時,想要并網就必須根據當地政策配置相應比例的儲能。

新能源強制配儲是國內儲能發展最為重要的驅動力。但由于國內儲能市場化政策還不成熟,儲能電站運行無法獲得合理收益,最終導致淪為沉沒資產。田慶軍表示。

相較于歐美地區,中國電價峰谷價差不足、補貼力度較小,儲能系統的經濟性仍較差。

田慶軍提出,解決此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更快開放電力現貨市場,能夠讓儲能作為主體參與到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通過參與交易來實現價值。

上述儲能企業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儲能市場尚待規范。短期內應對儲能強制配置的市場需求多以低價為主,對產品安全、性能的需求較低,且市場初期很多儲能項目未得到充分應用,導致項目招投標更偏向于低價,有更多的企業采取低價策略。

“產品嚴重缺乏競爭力甚至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企業中標,成為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的巨大障礙。”該企業稱。

與此同時,儲能系統對風光的實質性作用,也遭到業內質疑。

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是新能源基本、正常的特性,不應該去消滅,也消滅不了。”今年8月,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專家委員會專職委員鄭耀東提出上述觀點,認為儲能難以解決新能源發展問題。

他指出,中國2022年風電利用率為96.8%,光伏利用率為98.3%,如果儲能要解決棄電問題,需要從風電和光伏4%及2%不到的棄電里尋找生存空間,是非常困難的。

行業內確實存在‘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的言論。”上述企業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政策拉動的強制配儲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僅僅是以并網為前提。

另一方面,由于對于新能源電池的應用場景以及運營最佳實踐仍在不斷地發展,整個產業都還有學習期。儲能整體發展就如當年動力汽車一樣,一旦政策拉動并形成一定規模后,上述兩個問題都將得到很好的改善,儲能將展現出能源運營高效的核心作用。

洗牌期開啟

“接下來的兩三年,儲能一定會進入大浪淘沙的洗牌期。”多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稱,最后儲能行業也會和動力電池行業一樣,形成少數幾家頭部企業集中服務市場和客戶的格局。

目前,儲能賽道主要有四類玩家,首先是寧德時代(300750.SZ)、欣旺達(300207.SZ)等鋰電龍頭,擁有上游資源優勢。其次是陽光電源(300274.SZ)、天合光能(688599.SH)、金風科技(002202.SZ)等風電光伏巨頭,出于電力交易或是業績增長點等需求,布局儲能。

第三是海博思創、海辰儲能等行業獨角獸,近年來發展迅猛,且多在IPO沖刺上市階段。第四是眾多跨界玩家。

有儲能企業在今年就已開始停產、減產、裁人。未來三年,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和行業洗牌并存,行業集中度也將在這三年快速提高,最終只有有核心技術、綜合實力強的企業,才能剩者為王,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田慶軍表示。

資本市場也逐步顯示出對儲能的擔憂。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近日指出,儲能指數在11月經歷了設立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達11.23%。該機構指出,在清庫存的壓力下,行業會加速分化,二線廠商會進入產能整合和優勝劣汰的階段。

在此過程中,困境與機遇并存。

細分至儲能類型,大儲賽道更卷、經濟性不足,工商業儲能將受到越多越多的關注。大儲是指表前儲能,細分為電網側和電源側儲能,其項目投資方多為大型發電企業;工商業也稱之為中儲,為表后儲能,用戶配置的原因大多出于滿足自身用電需求以及利用峰谷價差套利。

相比于大儲,工商業儲能的資質要求、技術標準等更低,需求方更看重投資經濟性問題。目前,國內多地峰谷價差進一步拉大、分時電價機制完善、虛擬電廠與電力現貨市場逐步完善,給了工商業賽道更大空間。同時,目前分布式光伏也面臨“接入難”等困境,急需儲能的配置。

《2023中國工商業儲能發展白皮書》預測,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5 GW,2025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累計裝機可達到11.5 GW。

因為面臨去庫存壓力,今年海外儲能市場需求有所放緩,但“出海”仍是中國儲能企業未來的重要戰略布局。

因為海外市場擁有更高的電價,儲能系統盈利空間更大。根據高工儲能(GGII)此前調研,同款280Ah電力儲能電池國外和國內市場的毛利水平可相差10%-20%。

國內外市場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田慶軍表示,中國儲能企業需要樹立全球化視角,打造國際化的人才體系,面向國際市場,打造國際化的供應商,實現國際化的交付,更好的反哺國內市場。

雖然存在困難,但業內多對于儲能行業未來呈持續看好態勢。中國現在很難找到一條比新型儲能更好的賽道,階段性產能過剩是市場自然現象,會隨著市場的快速增長慢慢消化。”田慶軍表示,儲能作為風、光之后的第三類新能源資產,價值已經開始真正凸顯,儲能在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上述儲能企業則指出,2024年,安全與壽命是儲能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和風險,這也是當前行業最高的壁壘。“可靠”依然是儲能行業長期發展應重點關注的底層邏輯,其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未來,隨著市場對于產品性能、安全、項目運營等綜合能力需求的提升,新能源儲能行業勢必將向頭部集中。

“隨著產品對于安全、壽命的需求不斷提升,安全與壽命最終也會形成各企業的分水嶺。”該企業表示。

國金證券表示,展望2024年,儲能成本大幅下降、項目收益率提升,再疊加美國降息預期,全球儲能裝機有望繼續實現高速增長。

該券商預計,2023-2024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分別為94.6 GWh、173.4 GWh,同比增長101%、83%。

其中,大儲裝機分別為74 GWh、138 GWh,同比增長111%、86%;工商業儲能分別為6.2 GWh、14.4 GWh,同比增長107%、132%;戶儲分別為14.4 GWh、21.0 GWh,同比增長 60%、46%。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剛起步就過剩”,新型儲能陷入價格廝殺|回望2023?

2024年,儲能行業將進入洗牌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高菁

儲能產業是內卷和缺乏發展規范的。”

一家鋰電儲能頭部企業如此描述其對2023年儲能行業的感受。

在經歷了去年的快速增長后,年初的儲能行業仍是資本寵兒,蓄勢待發。待到年中,風向發生變化,行業開始面臨“剛起步就過剩”的尷尬,并進入了生死戰的廝殺。

儲能被視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模上網后,業內希望儲能來解決它們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等問題,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新能源配儲。

儲能可大致分為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兩種方式。包含了鋰電池等化學儲能在內的新型儲能,則是儲能板塊關注的焦點。

去年起,國內新型儲能終于迎來了爆發,尤其是鋰電儲能,資本爭先涌入該賽道,企業數量幾何式增長,曾被詬病高企的儲能系統價格也終于迎來大幅下跌。

與此同時,行業弊端凸顯而出——由于強制配儲項目缺少成熟的市場機制,過快下降的市場價格導致儲能經濟性較差,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發展。

價格大跳水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理事長陳海生預測,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達到15-20 GW,超過去十年的總和;累計裝機規模23-31 GW之間,總體符合預期。

據CNESA統計,2023年1-11月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為15.1 GW/32.9 GWh。其中,11月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2.7 GW/7.2 GWh,環比提升237%/350%,功率和能量規模均創今年下半年以來新高。

下游需求爆發,儲能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

“內卷厲害”,這是今年儲能各大行業會議或論壇上最常出現的詞匯,主要體現之一是儲能系統價格的急劇下降。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以11月中標為例,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含用戶側應用)中標均價跌至800.46元/kWh,同比下降47%;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中標價格為638元/kWh,創歷史新低。

儲能電芯和系統的價格,已觸及極大部分儲能電池企業的底線。”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在11月舉辦的2023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大會暨廣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

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大幅減弱。據財聯社援引Wind數據顯示,A股52家儲能上市公司中,有30家企業三季度凈利潤為環比降低。

例如,龍頭企業寧德時代(300750.SZ)三季度凈利出現上市以來首次環比下降,歸母凈利潤104.28億元,環比下滑4.28%;國軒高科(002074.SZ)單季凈利環比下滑近四成。

Wind數據顯示,儲能板塊的凈利潤增長率在2022年達到高點,接近70%,2023年下滑至40%,2024-2025年將降至20%左右。

圖片來源:Wind數據

上游碳酸鋰價格持續下滑,是儲能價格下跌的重要推動因素。

碳酸鋰是鋰電儲能系統的重要原材料。上半年,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區間為17萬-51萬元/噸,均價為32.63萬元/噸,與去年全年均價相比下降32%。

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跌至約10萬元/噸,相較于50萬元/噸的高點,已經跌去超過八成。

多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碳酸鋰價格仍舊具備下行空間。

圖片來源:國金證券

諸多跨界企業入局,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是儲能系統下降的另一重要因素。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3年間,全國新成立的與儲能相關的企業超過7萬家,近乎是2013年-2022年以來的總和。

新晉玩家眾多導致行業產能過剩。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8日,今年儲能產業鏈簽約、開工的擴產項目共137個,投資金額超7000億元,儲能電池和系統擴產規模超過2 TWh(即2000 GWh)。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等機構預測,2030年底,全球累計儲能裝機容量才能超過1 TWh。

“儲能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但產能和市場主體增長的速度超過了市場的增長,帶來了行業的內卷。”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田慶軍稱,行業要想繼續大規模發展,價格下降、降低初始投資成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其測算,鋰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已經接近0.2元,度電成本0.1元指日可待。

利用率不到一半

伴隨著儲能價格下行的,是儲能系統低質低價中標及利用率低的問題。

“行業名義產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且仍在下滑。”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今年上海儲能展上表示。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主流鋰電廠商已公開的儲能鋰電池產能規劃規模接近300 GWh,下半年已達產的產能整體利用率不足50%。

今年前十個月,國內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約163 GWh;今年前三季度,儲能鋰電池新增投運裝機約25 GWh。由此可見,儲能鋰電池的產能規劃量遠高于實際出貨量,更遠高于實際運行的裝機規模。

近年來,儲能一直面臨著利用率較低的困境。中電聯2022年的調研報告顯示,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為12.2%,新能源配儲系數僅為6.1%。

田慶軍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儲能利用率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儲能電站建而不用,淪為了投資商的成本項,變成了沉沒資產,是一種資源浪費。

又因建而不用,無法產生價值,投資商只從降低初始投資成本的角度去選擇供應商,造成低質低價中標,劣幣驅逐良幣。田慶軍稱,也為行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埋下了不小的

這是強制配儲政策出現的后遺癥。新能源強制配儲是指企業在地方開發新能源項目時,想要并網就必須根據當地政策配置相應比例的儲能。

新能源強制配儲是國內儲能發展最為重要的驅動力。但由于國內儲能市場化政策還不成熟,儲能電站運行無法獲得合理收益,最終導致淪為沉沒資產。田慶軍表示。

相較于歐美地區,中國電價峰谷價差不足、補貼力度較小,儲能系統的經濟性仍較差。

田慶軍提出,解決此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更快開放電力現貨市場,能夠讓儲能作為主體參與到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通過參與交易來實現價值。

上述儲能企業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儲能市場尚待規范。短期內應對儲能強制配置的市場需求多以低價為主,對產品安全、性能的需求較低,且市場初期很多儲能項目未得到充分應用,導致項目招投標更偏向于低價,有更多的企業采取低價策略。

“產品嚴重缺乏競爭力甚至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企業中標,成為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的巨大障礙。”該企業稱。

與此同時,儲能系統對風光的實質性作用,也遭到業內質疑。

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是新能源基本、正常的特性,不應該去消滅,也消滅不了。”今年8月,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專家委員會專職委員鄭耀東提出上述觀點,認為儲能難以解決新能源發展問題。

他指出,中國2022年風電利用率為96.8%,光伏利用率為98.3%,如果儲能要解決棄電問題,需要從風電和光伏4%及2%不到的棄電里尋找生存空間,是非常困難的。

行業內確實存在‘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的言論。”上述企業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政策拉動的強制配儲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僅僅是以并網為前提。

另一方面,由于對于新能源電池的應用場景以及運營最佳實踐仍在不斷地發展,整個產業都還有學習期。儲能整體發展就如當年動力汽車一樣,一旦政策拉動并形成一定規模后,上述兩個問題都將得到很好的改善,儲能將展現出能源運營高效的核心作用。

洗牌期開啟

“接下來的兩三年,儲能一定會進入大浪淘沙的洗牌期。”多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稱,最后儲能行業也會和動力電池行業一樣,形成少數幾家頭部企業集中服務市場和客戶的格局。

目前,儲能賽道主要有四類玩家,首先是寧德時代(300750.SZ)、欣旺達(300207.SZ)等鋰電龍頭,擁有上游資源優勢。其次是陽光電源(300274.SZ)、天合光能(688599.SH)、金風科技(002202.SZ)等風電光伏巨頭,出于電力交易或是業績增長點等需求,布局儲能。

第三是海博思創、海辰儲能等行業獨角獸,近年來發展迅猛,且多在IPO沖刺上市階段。第四是眾多跨界玩家。

有儲能企業在今年就已開始停產、減產、裁人。未來三年,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和行業洗牌并存,行業集中度也將在這三年快速提高,最終只有有核心技術、綜合實力強的企業,才能剩者為王,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田慶軍表示。

資本市場也逐步顯示出對儲能的擔憂。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近日指出,儲能指數在11月經歷了設立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達11.23%。該機構指出,在清庫存的壓力下,行業會加速分化,二線廠商會進入產能整合和優勝劣汰的階段。

在此過程中,困境與機遇并存。

細分至儲能類型,大儲賽道更卷、經濟性不足,工商業儲能將受到越多越多的關注。大儲是指表前儲能,細分為電網側和電源側儲能,其項目投資方多為大型發電企業;工商業也稱之為中儲,為表后儲能,用戶配置的原因大多出于滿足自身用電需求以及利用峰谷價差套利。

相比于大儲,工商業儲能的資質要求、技術標準等更低,需求方更看重投資經濟性問題。目前,國內多地峰谷價差進一步拉大、分時電價機制完善、虛擬電廠與電力現貨市場逐步完善,給了工商業賽道更大空間。同時,目前分布式光伏也面臨“接入難”等困境,急需儲能的配置。

《2023中國工商業儲能發展白皮書》預測,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5 GW,2025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累計裝機可達到11.5 GW。

因為面臨去庫存壓力,今年海外儲能市場需求有所放緩,但“出海”仍是中國儲能企業未來的重要戰略布局。

因為海外市場擁有更高的電價,儲能系統盈利空間更大。根據高工儲能(GGII)此前調研,同款280Ah電力儲能電池國外和國內市場的毛利水平可相差10%-20%。

國內外市場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田慶軍表示,中國儲能企業需要樹立全球化視角,打造國際化的人才體系,面向國際市場,打造國際化的供應商,實現國際化的交付,更好的反哺國內市場。

雖然存在困難,但業內多對于儲能行業未來呈持續看好態勢。中國現在很難找到一條比新型儲能更好的賽道,階段性產能過剩是市場自然現象,會隨著市場的快速增長慢慢消化。”田慶軍表示,儲能作為風、光之后的第三類新能源資產,價值已經開始真正凸顯,儲能在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上述儲能企業則指出,2024年,安全與壽命是儲能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和風險,這也是當前行業最高的壁壘。“可靠”依然是儲能行業長期發展應重點關注的底層邏輯,其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未來,隨著市場對于產品性能、安全、項目運營等綜合能力需求的提升,新能源儲能行業勢必將向頭部集中。

“隨著產品對于安全、壽命的需求不斷提升,安全與壽命最終也會形成各企業的分水嶺。”該企業表示。

國金證券表示,展望2024年,儲能成本大幅下降、項目收益率提升,再疊加美國降息預期,全球儲能裝機有望繼續實現高速增長。

該券商預計,2023-2024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分別為94.6 GWh、173.4 GWh,同比增長101%、83%。

其中,大儲裝機分別為74 GWh、138 GWh,同比增長111%、86%;工商業儲能分別為6.2 GWh、14.4 GWh,同比增長107%、132%;戶儲分別為14.4 GWh、21.0 GWh,同比增長 60%、46%。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巴彦淖尔市| 宜兰县| 墨脱县| 滦平县| 马龙县| 洪泽县| 上杭县| 广水市| 黎平县| 丘北县| 江北区| 开化县| 镇赉县| 宕昌县| 南江县| 临沂市| 万年县| 临颍县| 东山县| 兰坪| 永善县| 莱西市| 赤峰市| 迭部县| 沂源县| 西吉县| 华容县| 鸡东县| 腾冲县| 怀安县| 凤冈县| 岱山县| 江津市| 河曲县| 石门县| 堆龙德庆县| 平原县| 阿拉善右旗| 扎赉特旗|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