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
12月28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指出,這是新時代推動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描繪了疾控事業發展的藍圖和愿景,對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賀勝介紹,《指導意見》所勾勒出的疾控事業未來目標,就是要建成以疾控機構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干、醫療機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軍民融合、防治結合、全社會協同的疾控體系,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疾控工作網絡。
“目標是通過加快建立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重大傳染病防治體系等,實現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處置,有效遏制艾滋病、結核病等傳統重大傳染病的流行。”王賀勝表示。
此前在4月19日召開的2023年全國疫苗與健康大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透露,今年是疾控體系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年,要將省一級和市縣一級疾控體系的機構改革做到位。
沈洪兵介紹,在國家層面,中疾控由國家疾控局來管理,省級層面要組建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局。在市縣一級,將在同級衛健部門內設疾控局(參照相應職能),重新組建市縣疾控中心。因為單位性質、人員性質不一樣,這些將分步實施,再逐步實現整合。在具體的職能調整方面,他提到,將來省一級的(衛生)監督所要逐步下沉職能,省級監督所和疾控局的職能要歸并,監督所的監督執法職能要下沉到市縣一級。
一位行政法學專家告訴界面新聞,疾控局的成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疾控中心“邊緣化”的問題,但疾控中心和一級政府的關系沒有完全明確,疾控機構統籌協調難的問題就尚未徹底解決。疾控機構采取屬地管理原則,傳染病預警需要層層上報。目前地方政府依然秉持經濟發展的管理思維,公共衛生思維比較弱,在這種情況下,疾控機構預警信息的傳達仍可能受阻。
對此,最新發布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提升監測預警和檢驗檢測能力。其中明確,優化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工作,完善臨床監測、病原監測、病媒監測等專業監測,健全和暢通醫療機構報告、醫務人員直接報告、科研發現報告、檢驗檢測機構報告、群眾個人報告、輿情監測等信息渠道,實現衛生健康、疾控、教育、民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海關、市場監管、氣象、移民、林草、中醫藥、藥監等部門的聯動監測和信息共享。
國家疾控局綜合司司長張國新在發布會上介紹,監測預警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傳染病風險的第一關口。目前,我國已建立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覆蓋全國8.4萬家醫療衛生機構;常年對鼠疫、脊髓灰質炎、瘧疾、流感等重點傳染病開展主動監測。
“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和急性呼吸道疾病,我們有針對性地拓展形成了包括哨點醫院監測、病毒變異監測、城市污水監測在內的10個監測子系統,開展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監測試點,并設置4類風險信號,科學研判監測結果,及時報告、發布預警信息,為有效開展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張國新說。
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之后,我國就建立了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信息系統,傳染病報告制度也規定了不明傳染病必須及時上報,但在實踐中直報系統上報率并不盡人意。中國疾控中心原主任王宇2017年發表的論文《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評價》顯示,至2016年底,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運行12年之久,我國通過系統共上報病例數僅為1666例。
病毒學家常榮山此前告訴界面新聞,“網絡直報主體是一線的醫療人員,直報系統的設計是參照了美國CDC(疾控中心)流感的5級預警系統,但是醫療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治療,在哨點醫院設備、人員沒有配備到位的情況下,很難及時判斷出‘新發、不明原因’的傳染病。此外,監測哨點覆蓋范圍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流感為例,全國醫療機構總數有33萬家,但流感哨點醫院只有405家。”
張國新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家疾控局將按要求全面推進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和疾控機構、醫療機構業務職責,進一步完善多部門信息共享會商、醫防協同和平急轉換等工作機制。
此外,國家疾控局將拓展監測渠道。在優化現有疫情監測報告系統的基礎上,健全傳染病臨床癥狀、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環境因素等監測系統,構建部門協同的監測體系,暢通社會公眾參與的渠道,密切關注全球傳染病疫情變化,從多源頭開展監測工作。
張國新介紹,在規范評估預警方面,國家疾控局將完善風險評估、警示信息通報和預警決策工作流程,開展日常和專題風險評估,及時通報、發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風險提示,適時提出預警決策建議。此外,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提升實驗室病原微生物檢測、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建立健全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化應用,逐步實現監測數據自動采集處理、分析、預警,不斷提升綜合研判能力。
王賀勝吹風會上說,我國傳染病防控成效顯著,公共衛生防護網進一步筑牢織密。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方面,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人禽流感、鼠疫、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處置,在歷次重大自然災害中實現了災后無大疫。在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重點地區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結核病發病率從2015年的65/10萬下降至2022年的52/10萬,死亡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血吸蟲病流行縣全部達到傳播控制標準。
此外,我國建立覆蓋全國的環境健康監測體系,地方病防治水平不斷鞏固提升。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消除瘧疾認證。麻疹、乙腦、流腦等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也降至歷史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