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眸娛
競爭激烈的2024春節檔火燒得更旺了,《飛馳人生2》也宣布定檔大年初一。
這部由韓寒執導、沈騰主演的喜劇電影剛官宣就點燃了觀眾和市場的期待,出品公司亭東影業為2024春節檔再添了一把火,加入了競爭的隊伍。
事實上,即便拋開韓寒、沈騰兩大標簽,亭東影業本身也能夠成為《飛馳人生2》的一大賣點。
2023年在電影市場表現優秀的亭東影業,靠著《人生路不熟》和《長空之王》兩部片子成為五一檔最大贏家,正在逐漸完成從“韓寒定制”到優質內容生產平臺的轉變。
當亭東影業逐漸擺脫對韓寒個人IP的依賴,開始擁有自身的品牌價值,就已經逐漸實現了和韓寒共贏,而不是被韓寒“帶飛”。
亭東影業為什么要“去韓寒化”
亭東影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鮮明的韓寒標簽。
2015年,已經靠《后會無期》在電影市場嶄露頭角的韓寒成立了一家電影公司,以老家的地名為公司命名,這就是亭東影業。
韓寒帶著亭東影業在影視行業大展拳腳,《乘風破浪》票房破10億,《飛馳人生》票房破17億,那幾年無論是韓寒還是亭東影業都可以說是出盡風頭。
一片風光之下,亭東影業先是拿到了博納2.5億的融資,后又獲得了阿里影業的大手筆投資,但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博納還是阿里,看中的都是韓寒個人的影響力。
其實也不難發現,除了韓寒個人IP之外,亭東影業似乎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吸金砝碼。
縱觀亭東影業前期制作的幾部電影,無一不是帶著韓寒強烈的個人風格:反叛、荒誕以及理想主義,與他早年的散文風格相似。
早期大眾是吃這一套的,所以亭東影業成立之初確實擁有過一些不錯的成績,然而一旦韓寒個人IP失效,亭東影業也必然會遭到重創,《四海》的滑鐵盧就是典型例子。
《四海》上映之前,無論是韓寒個人還是業內都對這部影片給予了厚望,希望能夠帶著亭東影業再創輝煌,但結果是觀眾不再為韓寒買單了,《四海》票房遠不及預期,投資方損失慘重,亭東影業也是元氣大傷。
問題就出在這,一家以內容生產為主的影視公司過度依賴風格強烈的個人IP,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亭東影業的野心不只是“韓寒定制”,所以革新是必然的。
擺脫強烈的“韓寒風格”,是韓寒和亭東影業一致決定要走的路。
一方面,時代的紅利已經被吃盡,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網紅作家很難再讓觀眾買單了,所以韓寒個人IP失效是遲早的事;
另一方面市場飛速變化,亭東影業想要在影視行業立足,就必須要擁有成熟的制作模式和能力來應對。
就亭東影業而言,轉型走向成熟的影視內容制作公司是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所以“去韓寒化”是必須要走的路。
去韓寒化:從IP資源到內容制作
事實上,亭東影業的“去韓寒化”從2019年就開始了。
早期亭東影業的電影項目基本都是圍繞著韓寒來制作的,導演、編劇都由他一手包攬,從前期的劇本IP的誕生,到后續電影項目的完成,無一不帶有強烈的韓寒風格。
除此之外,亭東影業投資的《解憂雜貨店》《地球最后的夜晚》《陽光劫匪》等不同風格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跟著合作伙伴分口湯喝,并不是由亭東影業主控的電影。
直到2021年《揚名立萬》的成功,亭東影業“去韓寒化”才能夠算得上是初見成效,從IP資源到內容生產都越來越接近成熟的內容制作公司。

一方面,亭東影業開始注重IP資源的儲備,牢牢把控住IP全產業鏈的上游。
亭東影業早期的電影劇本都是由韓寒來完成的,這也是雙方緊密捆綁的表現之一,但從2019年開始,亭東影業不再是韓寒寫一部拍一部,而是積極做好IP儲備。
亭東影業旗下的ONE一個工作室以影視孵化為目標,聯合阿里影業、網易人間舉辦“故事大爆炸”征文大賽,并在中影股份、貓眼影視、萬合天宜等多家影視公司的支持下,面向全網尋找適合影視改編的好故事,甚至設立了“年度最具影視改編潛力作品”獎項。
成功積累優質IP之后,下一步就是影視化,亭東影業2023年出品的電影《念念相忘》,就是根據ONE·一個簽約作家張皓宸的小說《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改編的。
隨著IP時代的到來,所有影視公司都在搶占IP資源,亭東影業是有先天優勢的,ONE·一個本身就是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圖書品牌,雙方的聯動類似于騰訊和閱文,在未來也將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從內容的制作上看,亭東影業在擺脫韓寒風格的同時,題材更加豐富、制作更加成熟,進一步朝著工業化的方向發展。
縱觀亭東影業2019年之后的電影項目,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韓寒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喜劇懸疑電影《玩火》編劇和導演都是新人劉工乙,《揚名立萬》的導演兼編劇是劉循子墨,2023年上映的《長空之王》導演兼編劇劉曉世是首次“觸電”,《人生路不熟》則是易小星的作品......
盡管《揚名立萬》和《長空之王》由韓寒監制,但電影不再是滿滿的“韓寒味兒”,內容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吸引了更多的增量市場,并且在制作上也更加成熟。
以《長空之王》為例,電影制作過程中使用到的虛擬拍攝技術,包括后續制作用到的特效,無一不是在證明亭東影業制作技術上的成熟,以及制作水平的工業化。
從IP資源的儲備到內容生產的進步,亭東影業正在逐步打通影視工業體系,構建更完整的產業鏈,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影視內容制作公司。
從“被帶飛”走向共贏
其實從亭東影業的整個2023年來看,毫無疑問“去韓寒化”是成功且有效的。
一是已經上映的電影項目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尤其是五一假期上映的《人生路不熟》和《長空之王》包攬了五一檔票房冠亞軍;
二是已經立項的電影項目受到了業內市場的重點關注,《人生皮囊》是亭東影業擅長的現實主義文藝片,《駕駛一顆流星》則是近兩年火熱的科幻題材,未來前景一片大好。
如果說早期亭東影業電影項目的成功是建立韓寒之上,那么現在則是依靠成熟的電影技法,即便拋開了“韓寒”這個標簽,亭東影業也依舊能夠以自身品牌價值去吸引觀眾和市場。
但在“去韓寒化”順利進行之時,韓寒重回導演身份推出了《飛馳人生2》,亭東影業為什么又要走這一步呢?
事實上,在整個影視行業都提倡“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之下,選擇繼續開發“飛馳人生”這個IP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在IP本身有一定觀眾基礎和口碑基礎的情況下,減少了票房表現上的不確定性,項目風險會更小。
就目前公布的項目信息來看,第二部是完全按照第一部的故事發展往下拍的,但第一部結束時沈騰飾演的張馳沖下了懸崖,因此感動了不少觀眾,續集故事會如何展開值得期待。
更重要的是,《飛馳人生2》的上映并不意味著亭東影業“去韓寒化”失敗,反而代表著“去韓寒化”的成功推進。
亭東影業的“去韓寒化”并是指完全擺脫韓寒,而是指不再困于“韓寒風格”,通過多元化布局來擺脫單一化內容帶來的風險,在“韓寒定制”這條路上尋求創新與突破同樣是一項重要舉措,因此有了《飛馳人生2》的誕生。
從《飛馳人生》到《飛馳人生2》,走過了5年,而這期間最大的變化在于:
《飛馳人生》上映時,作為出品公司的亭東影業還在被韓寒帶飛,但《飛馳人生2》上映時,已經轉變成亭東影業和韓寒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