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蔡九
一直以來,CAR-T療法最顯眼的標簽,莫過于“天價”。
國內第四款CAR-T療法納基奧侖賽,定價已經低出想象,但依然高達99.9萬元。在醫(yī)保難以支持的情況下,CAR-T療法在國內堪稱“奢侈品”。
當然,如何讓奢侈到普惠發(fā)生,也是藥企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長遠來看,CAR-T療法的破局點必然是技術迭代。定制化生產、昂貴的上游原材料和生產設備、復雜的供應鏈體系等綜合因素,是CAR-T療法價格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自然也是解決痛點的核心。
原材料國產化替代程度提升,生產工藝優(yōu)化等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改善,都有可能帶來CAR-T療法成本的大幅下降。
假如CAR-T產品的價格在現(xiàn)有價格基礎上大幅下降,再結合惠民保、商業(yè)保的多種保障,CAR-T成為大部分患者可及的療法并非遙不可及。
技術升級,是諸多國內藥企正在嘗試的。而相比于更長遠的未來,也有藥企在眼下通過更多嘗試,給患者帶來更高的可及性。
例如,1月11日,復星凱特和宸汐健康就聯(lián)合推出了按“療效價值支付”的策略,希望以此提高CAR-T療法的可及性。
不管復星凱特能否成功,這都是“天價”國產創(chuàng)新藥,為了適應國內商業(yè)化環(huán)境邁出的重要一步。
01 未達標準退還一半藥費
在淋巴瘤領域,復星凱特可謂下了血本。
根據(jù)公司推出按療效價值支付計劃,如果在3個月沒有達到完全緩解指標,將會退還患者支付費用的一半:
如果是完全自費患者,退回的費用為60萬元;
如果是有滬惠保等保險的患者,則是保險賠付后自付部分的一半。例如,保險賠付后假如自付藥費70萬的話,患者能夠得到35萬藥費的返還。
所謂完全緩解,指的是治療效果最好的指標。根據(jù)國際公認的淋巴瘤療效評價《2014版Lugano評估標準》,只有在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完全緩解。
那么,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治療3個月后達到完全緩解指標的患者比例,能有多少呢?這一點,可以通過復星凱特在海外開展的,阿基侖賽針對淋巴瘤患者的2期臨床來窺探一二。
該項2期臨床一共入組了111名患者,110名患者希望接受阿基侖賽的治療。
但最終完成給藥的患者,只有101名。另外9名患者因為CAR-T細胞制備失敗、處理不佳等因素,無緣給藥。
而完成給藥的101名患者,在第三個月的時候,有治療反應的患者數(shù)量為67人,其中達到完全緩解標準的有58人,比例大約為52%。
也就是說,如果該臨床作為一個真實的治療群體,最終“退費”的比例,可能會達到48%。
這一比例顯然不低。
02 降低患者負擔的更多維度
對于國產CAR-T療法來說,要降低患者負擔、破解可及性難題,復星凱特的做法或許是一個啟發(fā)。
當然,CAR-T療法可探索的維度還有很多。核心原因在于,除了藥物成本,患者還需要承擔其他治療費用,總額并不低。
例如,一些海外的研究顯示,接受骨髓瘤治療的患者需要在CAR-T療法之外承擔額外16萬美元的治療費用;而淋巴瘤患者的負擔更大,達到18萬美元左右。
高企的費用,主要在“輸注前、輸注期和輸注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產生。
所謂輸注前,指的是接受CAR-T療法治療前的階段。這一階段,成本主要是橋接治療推動的。橋接治療用于預防或治療等待CAR-T輸注期間的快速臨床進展,治療給藥時間長短不一,需要根據(jù)患者的自身狀況,以及細胞療法生產周期的影響。
如果細胞療法生產周期過長,患者橋接治療給藥時間可能會延長,成本也會相應的延長。
輸注期間,主要是住院產生的相關費用。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是挑戰(zhàn),尤其是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和神經系統(tǒng)毒性等挑戰(zhàn)性較大的毒副作用,更需要醫(yī)院嚴陣以待。
因此,輸注期間的成本高低,與患者接受治療后副作用的比例以及嚴重程度息息相關。
而輸注后環(huán)節(jié)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由后續(xù)監(jiān)測產生的。比如固定時間的門診、復查,以及在特定節(jié)點的大檢查等。
相對來說,輸注后環(huán)節(jié)產生的費用并不高,輸注前、輸注期是產生費用的核心。相應的,降低患者費用,也要在這兩大環(huán)節(jié)下功夫。
例如,在輸注前以更快的效率供應細胞,在輸注中探索安全性更高的給藥方式等,都能顯著降低患者的負擔。
03 如何讓奢侈到普惠發(fā)生
過去幾年,細胞療法在海外發(fā)展較快,但在國內市場仍處于待開發(fā)階段。這是由客觀存在的挑戰(zhàn)造成的。
其中,最核心的挑戰(zhàn)在于,“天價”始終是CAR-T療法無緣醫(yī)保談判的核心問題。
從過往經驗看,高價藥很難獲得醫(yī)保的支持。因為國家醫(yī)保定位的是保障基本,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所以只有天價藥降價到醫(yī)保可接受范圍之內,才有可能被納入。
醫(yī)保談判藥品基金測算專家曾表示,國家醫(yī)保目錄內所有藥品年治療費用均未超過30萬元。這也使得,CAR-T療法連續(xù)多年未能進入醫(yī)保洽談環(huán)節(jié)。
當然,當前由百萬降價至30萬元以內,顯然并不是藥企能夠接受的,一味的降價,也不是CAR-T療法的最優(yōu)解。
畢竟,藥物研發(fā)需要投入不菲的研發(fā)成本,藥物定價需要多方面考量,我們不能用道義去簡單評判。畢竟,任何一家藥企都需要盈利。也只有這樣,才會反哺藥物研發(fā),誕生更多患者亟需的治療藥物。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藥物需要在醫(yī)保能夠在基金承受能力、藥企回報和患者可及性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這對藥企、醫(yī)保均提出了不小的考驗。
辦法總比困難多。國內藥企需要進行更多的嘗試,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