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關注蘋果Vision Pro的人應該都知道,蘋果將于2月2日起在美正式開賣Vision Pro。不過在上周五,也就是1月19日,蘋果已經在美開啟了預售,不僅要求買家全額預購,而且還要求通過面容識別和測量——至少你要有支持Face ID的iPhone或者iPad。
但即便是面對如此「嚴格」的預購要求,Vision Pro還是在上周末徹底賣斷貨了,所有版本都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不同存儲規格版本的出貨時間,也在開放預售后的幾個小時內普遍延長到了6至7周。
倒也不算意外。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消費電子品牌之一,蘋果擁有12億以上的蘋果設備活躍用戶,早就在全球培養了數量足夠龐大的粉絲群體,并且他們的消費力、消費水平還普遍高于其他品牌。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的核心粉絲和重度用戶能把起售價2.5萬元起的Vision Pro搶購一空,算不上稀奇。
當然,這不意味著說這些群體「人傻錢多」,Vision Pro在產品層面就有極強的吸引力,至少每一個XR愛好者應該都「逃不掉」,只是昂貴的價格攔下了不少人。而按照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的預估,Vision Pro僅在剛剛過去的首周末(預售)就賣出了16-18萬臺。
不過郭明錤堅持認為,Vision Pro仍是「一個非常利基(小眾)的產品」。與此同時,外界對于Vision Pro的稱贊和批評也在持續,不管是普通用戶還是專業評論家、媒體、市場分析師都在各執一詞。
但作為蘋果口中「開啟空間計算時代」的第一代空間計算設備,到底預售成績算不算成功,會不會成為蘋果產品歷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最好的比較對象可能還是「開啟移動計算(智能手機)時代」的初代iPhone。事實上,當年初代iPhone開售初期,也存在大量的爭議,「智能手機」也并非獨屬于iPhone。
初代iPhone也曾頻遭嘲諷
今天說起2007年發布的初代iPhone,沒人會質疑它的「劃時代」。但在當時,有人將其稱為「耶穌手機」(Jesus Phone),也有人嘲笑其「不合時宜」,時任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就吐槽iPhone沒有實體鍵盤,不能很好地發郵件:
「iPhone不可能獲得任何顯著的市場份額,不可能。這是一個500美元的補貼產品,他們可能會賺很多錢(利潤率很高),但市場份額不會很高,可能只有2%或3%。」
我們當然可以嘲笑鮑爾默的觀點,但關鍵在于,當時很多人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蘋果做不好手機。再加上初代iPhone搭載的iPhoneOS,還沒有面向第三方應用開放,僅有少數蘋果的第一方應用以及谷歌地圖等少數「第二方」應用,又不支持3G網絡,在體驗上確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另一方面,初代iPhone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大殺四方。
同年,諾基亞發布了一代旗艦智能手機N95,搭載Symbian OS v9.2系統,擁有近乎PDA的功能,包括GPS、500萬像素蔡司攝像頭、音樂播放器以及WiFi等功能,還采用了雙滑蓋設計,一樣秉持著“多合一”的概念。諾基亞甚至在N95的廣告中強調:「這就是將來的電腦」「這就是將來的相機」。
也不知道多年后蘋果是不是從諾基亞N95的廣告獲得了靈感,才做出「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的廣告。
說回諾基亞N95,雖然比初代iPhone早發售了兩個多月,但其550歐元(約合730美元)的價格比初代iPhone(499美元)貴了不少,按照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統計,兩者在2007年的銷量都在700萬臺左右,都稱得上「熱賣」。
Vision Pro面臨更嚴峻的“大考”
和初代iPhone一樣,作為蘋果的第一款空間計算設備,Vision Pro在價格之外也面臨大量的爭議。
硬件上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佩戴,早在去年6月的第一批體驗者中,就有WSJ記者和SixColor主編提到了Vision Pro有些壓頭,最新一批體驗者中如The Verge編輯也提到類似的體驗。但更大的問題是,Vision Pro還面臨「出街」的挑戰——佩戴Vision Pro顯然要比佩戴Rokid AR眼鏡出門,更挑戰用戶自身和其他人的認知。
軟件上更是存在支持者不足的問題。Netflix、YouTube、Spotify等重要應用紛紛表示沒有適配VisionOS的計劃,甚至不打算將iPad版本簡單移植到Vision Pro上;很多中小型開發商和個人開發者也因為各種顧慮而選擇了觀望,包括過高開發成本與期望回報的不匹配,App Store政策的不確定性等。
就在Vision Pro開啟預售的同時,我也在上周六Rokid舉辦的AR生態大會暨第二屆AR應用開發大賽上看到了,空間計算平臺想要建立應用生態的困難和努力,具體可以詳見《從一場比賽,到Rokid的AR生態夢》。
Rokid OS產品負責人許德剛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實際上,空間計算還是關于人與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如何高效進行交互的一系列技術。”
「空間計算」,是蘋果在這一階段面臨的新的考驗。
公允地說,蘋果不是第一次經歷類似的考驗,除了建立新生態本身的困難,蘋果幾乎每一個系列的初代產品都會出現大量的嚴重問題(包括Mac、iPhone、iPad、AppleWatch)。科技播客IT公論在2015年一期節目的標題干脆就是:「蘋果的硬件必須等2.0,軟件必須等3.0。」作為迄今為止最精密的消費電子產品(沒有之一),Vision Pro初代的境遇不樂觀。
而對Vision Pro來說,銷量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挑戰。這點很容易理解,只要銷量和用戶持續快速增長或達到一定量級,開發者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該平臺。但按照彭博社此前的爆料,蘋果對Vision Pro的預期是在2024年賣出50萬臺。
對比下初代iPhone,蘋果在當年6月開售,僅74天后就賣出了100萬臺。
此外,網上雖然流傳立訊精密(Vision Pro代工廠)春節加班生產是因為Vision Pro需求增多的緣故,但更多供應鏈的消息源指出,立訊精密早就處在加班生產的狀態,不能由此判斷Vision Pro需求高于預期。
所以在核心粉絲普遍下單之后,蘋果核心的問題還是如何吸引大眾消費者花費至少2.5萬元購買Vision Pro。
寫在最后
初代iPhone為什么可以成功?這一點科技圈反復探討了十多年。但至少在2007年9月宣布賣出第100萬臺iPhone的蘋果看來,iPhone的成功之處是將移動手機、寬屏iPod以及有史以來最好的移動互聯網設備「合三為一」——所有這些都基于多點觸摸和開創性的軟件,「用戶只需輕點、輕掃和多次觸控就可以控制iPhone。」
再簡而言之就是:交互,更自然的交互。
更自然的交互,讓iPhone的使用門檻變得前所未有地低,易用性變得前所未有地高,讓老人、小孩也能快速地理解和使用。從這個角度再看Vision Pro,問題就變成了:「眼球追蹤+手勢」的交互方式,究竟是不是比「多點觸控+手指」「鍵盤+鼠標」更自然、更高效的人機交互?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至少在我們長時間體驗過之前,都會是一個很難有確切答案的問題。
Vision Pro更大的挑戰則在于是否符合人性: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在于制造與使用工具,但人們卻天生習慣于用手來使用一切工具。用手拿著的手機已足以滿足人們對信息服務的一切所需,而佩戴一個設備在頭上(包括帽子與眼鏡)卻總有一些挑戰,特別是舒適性與自然性,這也將是所有VR/AR設備努力優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