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岳笑笑 陳曉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一家來自沈陽的高端裝備企業——沈陽微控飛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沈陽微控”) 在遼寧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至此,東北又一個IPO浮現。
成立于2018年,沈陽微控不久前入選遼寧省首家制造業“獨角獸企業”,估值達76億元人民幣。生于斯長于斯,你可能不知道,沈陽微控腳下的沈陽正加快腳步邁向萬億儲能市場。這里已經聚集600家新能源企業,1800家環保設備新材料企業,正在爭搶下一個“儲能之都”。
這只是一縷縮影。眼下中國正在經歷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遷,“逆天改命”的機會擺在了所有城市面前。沉寂已久的東北,正在等待一場酣暢淋漓的產業之戰。
遼寧首個制造業獨角獸,要去IPO了
故事還要從2017年說起。
當時,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應用廣泛,如何解決新能源不穩定、不均衡等缺點成為市場難題。于是,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開始受到關注。沈陽微控,便是一家來自飛輪儲能領域的企業。
所謂飛輪儲能系統,指的是一種物理儲能裝置,可以利用電動機帶動飛輪高速旋轉,待需要的時候再用飛輪帶動發電機發電。因具備低功耗、長壽命、快響應、高精度等優勢,可以廣泛應用于智能電網及數據中心、醫療、工業等領域。
實際上,我國自主研發飛輪儲能技術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主要是以各高校理論研究為主。也有一些飛輪儲能廠商進行飛輪儲能設備的研發,但多年來一直處于原型機或樣機調試階段,尚不具備規?;a能力。
發現這一市場空缺,2017年,張慶源、李文東等五位創始股東將美國VYCON公司的飛輪儲能技術引入中國,并在第二年成立了沈陽微控,落戶中德(沈陽)裝備制造產業園。
引進只是第一步。隨后,沈陽微控集結了一支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美國Texas A&M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博士高學歷人才,開始進行國內技術轉移和再創新,將其變成完全自主可控的技術。
幾年下來,沈陽微控已逐漸把原輔材料產業鏈移回國內,基本實現了設備國產化。憑借技術優勢,沈陽微控順利建立了全國唯一量產磁懸浮儲能飛輪產線,相繼實施了國內首個35千伏并網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國內首個“飛輪+鋰電池”混合儲能調頻項目、國內首個“單風機儲能一體化”慣量響應及一次調頻項目……許多國內的首次嘗試,都有沈陽微控的身影。
一個關鍵節點是在2022年前后,隨著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整個電網頻率的波動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飛輪儲能這種短時高頻的儲能技術支持。可以說,飛輪儲能行業已經到了爆發的時間節點。
此時,沈陽微控開始進入投資人的視野。企查查顯示,2022年以來,沈陽微控相繼獲得了龍江交投、盛京金控、清研資本的投資。2023年底,遼寧省科學技術廳發布公告,沈陽微控正式成為遼寧省首家制造業“獨角獸企業”,估值達76億元人民幣。
迄今為止,沈陽微控已有近4000臺飛輪儲能設備安全運行在中國、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穩定運行時間超過10萬小時。2023年,沈陽微控訂單額達10億元以上。
躋身獨角獸不到一個月,沈陽微控開始向IPO沖刺。輔導備案報告顯示,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輔導工作將持續至今年6月份。如果順利,東北將迎來一個罕見IPO。
為何來自沈陽?
說起來,這家公司與沈陽還有一段淵源。
在沈陽微控的創始股東中,李文東是唯一的沈陽人,“當初,其他股東想把公司落在南方,是我逐一說服了他們”。在此之前,李文東曾創立沈陽昊誠電氣,于2015年被A股上市公司九洲電氣收購,完美功成身退。在創業過程中受到當地的大力支持,他對沈陽有深厚的感情。
成立之初,沈陽當地政府就協助沈陽微控爭取到了中央預算內專項基金,還在土地購買、各類手續辦理、廠房建設、產業政策支持等方面對公司提供支持。此外,還為企業人才引進提供公寓住房,為項目前期籌備開辟綠色通道,幫助企業租用廠房等。
在沈陽,像沈陽微控這樣的企業并不少,背后是當地建設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生態的迫切需求。
不久前,2024沈陽儲能大會召開,會上明確提到,依托鐵西區等重點地區,加快建設現代化儲能產業集群,從構建空間布局、培育產業生態、開發應用場景等維度協同發力,打造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的“儲能之都”。
為何選擇儲能?
地處可再生能源富集的“三北”地區,日出黑土之上,風起大海之濱,沈陽發展新能源產業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同時,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新中國的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數百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誕生在沈陽,高端制造基因一脈相承。
“雙碳”背景下,新型儲能產業早已爆發。作為東北工業重鎮,沈陽也闖入萬億儲能市場。如今,沈陽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東北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為代表的技術先發優勢。一批重點儲能裝備制造企業加速崛起,如沈鼓集團研制推出60兆瓦空氣儲能裝置壓縮機等產品;沈陽微控建立運行國內唯一一條量產的磁懸浮儲能飛輪生產線;沈陽華德海泰自主研發的“零碳”開關落地海外生產;華晨寶馬工廠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并建立了省內企業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截至2023年底,沈陽涉及新能源領域的企業約600家,從事環保設備新材料生產的企業1800多家,產業鏈條遍及新能源、環保設備、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版圖隱現。
東北爆紅,“逆天改命”的機會趕來
不過,留給沈陽的壓力依然不小。當下,全國諸多城市均在打造儲能高地。對比下來,雖然沈陽發展新型儲能的產業基礎、科創資源、應用場景都有,但優勢不夠明顯。過去兩年全國各地招商風靡,許多城市已經初顯成果,留給沈陽的緊迫感巨大。
于是2024年伊始,沈陽市便召開招商引資暨重大項目建設動員部署大會。通報了沈陽市2024年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工作實施方案,發布了重大項目市級領導包保工作方案以及項目“四比四看”、招商引資工作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場景等。短短幾天時間,沈陽先發招商隊伍已經前往上海、深圳、廣州、長沙、連云港等地,對接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沈陽正卯足了勁爭搶“儲能之都”。
這也是東北城市群的一縷生存縮影。
過去一個月,東北罕見火爆——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尤其元旦假期間,黑吉遼三省接待旅游人次超千萬,僅黑龍江哈爾濱就實現旅游收入69.20億元,不少網友感嘆:“爾濱,你讓我陌生”。以往外界對于東北的種種刻板印象,正在發生改變。
2023年最后一個工作日,一個同樣來自遼寧的IPO刷屏創投圈:高端電子元器件企業達利凱普登陸A股,開盤大漲200%,市值一度超120億元,背后控股VC豐年資本一舉獲得數十億賬面回報,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正值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中央再度審議《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并在9月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對新時代推動東北振興作出了全面部署,“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重點之一。
時至今日,東北共擁有約2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生物工程、先進設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均形成了不同規模的產業集群。其中,大連的新材料、長春的氫能儲能、哈爾濱的先進制造和航天航空、白城的光電新能源等一批新興產業實現升級,漸成規模。
投資人也嗅到了機會。近年來,思哲睿、長光衛星、捷翼汽車等硬科技獨角獸,以及十月稻田、長光辰芯等IPO都從東北跑出,身后閃爍紅杉中國、高瓴、深創投、中金資本、經緯中國、中科創星等一眾知名VC/PE的身影。與此同時,大連、遼寧、長春、哈爾濱也紛紛成立產業基金,意欲吸引投資機構前來,以創投興產業。
凡此種種,原因不難理解。憑借新能源逆襲的常州、押寶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合肥、背靠光伏產業的徐州、動力電池之都宜賓……隨著一批新興產業成為重要發展引擎,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們抓住機遇,不斷上演著一產興一城的故事。
不可否認,還有很多挑戰也擺在面前。但依舊是那個觀點:在中國的創投江湖中,東北不應該被遺忘。即便從目前來看,這里似乎還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路程。廣袤黑土地,不應也不能錯過新一波新興產業“逆天改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