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云
加快建設“五個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成為今年上海兩會的主題線,也是上海“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科技創新是當前大國競爭的重要體現,有必要進一步深化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我們建議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疊加放大效應,完善國資創投體系,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市場化激勵與容錯機制,以國資領投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近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守川建議,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深化國際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發展。
針對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他還建議優化“政府+市場”金融風險協同分擔機制,推動在滬金融機構試點實施與科技創新更加適配的信貸審批和風控體系改革,投貸聯動服務科創企業發展。
張守川建議,抓住“雙碳”發展新賽道,提升上海綠色金融樞紐能級。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發展方向。希望上海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他表示,一方面,建議建立更具國際公信力的碳金融交易與定價中心,加快推進碳市場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推動綠色轉型金融標準體系與“一帶一路”、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區域內國家深度對接。另一方面,建議推進碳交易市場擴容,持續增強碳交易金融屬性,豐富碳金融衍生產品體系,鼓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并支持金融機構為碳交易提供資金存管、清算、結算、匯兌、碳資產管理等多元服務。
此外,他還建議,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加快打造“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上海從2017年開始探索打造“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已構筑起先發優勢、具備廣闊前景。
張守川表示,下一步,建議從制度、機構和產品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投融資中心影響力。
具體來講,首先,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環境,充分發揮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司法機構的專業化、國際化優勢,保障跨境投融資的合法權益。
其次,建議吸引更多全球領先的投融資機構在滬設立分支機構,特別是與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和地區,鼓勵更多發達國家外資基金、銀行、保險參與跨境投融資相關業務,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同時也希望不斷豐富銀團、結構化融資等信貸產品供給,鼓勵各國金融機構在滬組建國際銀團。
一直以來,中行上海市分行深度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據介紹,2023年,中行上海市分行與上交所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配合三地交易所實現滬深港通交易日增加;助力保交所“再保險”國際板平臺順利落地,成為首家資金結算指定銀行和系統對接銀行;擔任上清所“跨境互換通”主合作銀行,支持“北向互換通”上線;支持金交所國際板引入NRA賬戶體系,落地全國首筆金融要素市場跨境數字人民幣支付交易。協助新開發銀行發行多邊機構單筆最大金額熊貓債85億元;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上海全球資管論壇,舉辦“中瑞通與國際化”主題會議,為中歐通全市場23筆GDR項目中的12筆提供托管服務,初始發行規模逾400億元。
張守川表示,未來,中行將以做強科技金融為引領,統籌推進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助推上海國際經濟中心、科創中心提質升級。深度參與要素市場互聯互通重大項目,全方位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強對貿易新業態、高端航運業的金融支持,為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建設賦能增效,以高質量金融供給持續助力“五個中心”建設重大使命,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