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翠鳥資本
“公募一哥”的跨境ETF,頻繁發布風險提示。
目前,中國公募版圖上,僅有一家機構的非貨基金規模攀升萬億,就是易方達基金。
這家機構孕育了張坤、蕭楠、張清華等明星基金經理,但近三年他們的名聲猶如明日黃花,神話早已不再。
當易方達似乎“偃旗息鼓”之時,一只投資美股的ETF突然異動,資金搶籌的架勢可謂“你爭我奪”。
關鍵是這只ETF成立不到3個月,發行時并沒有出現爆款搶購,為何在2024年開年突然迎來踴躍申購?
而就在上周,上交所對易方達MSCI美國50ETF等溢價較高的基金進行重點監控,投資者未能察覺的風險,正在一步步逼近。
非理性炒美股
自2024年1月23日起,一只名為“易方達MSCI美國50ETF”的產品,連發多份溢價風險提示公告。
截至1月29日,上述提示公告累計發布6份。
此種提示溢價風險的公告,一經披露,就說明公募管理人通過監測,發現部分投資者出現了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公告指出,上述ETF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明顯高于基金份額參考凈值(IOPV)。特此提示投資者關注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溢價風險,如果盲目投資,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此外,該ETF公告先后披露的溢價幅度數據包括:10.30%、21.02%、32.52%、43.47%、42.46%。
“易方達MSCI美國50ETF”,是一只“純色”的美股基金,屬于QDII基金(可以理解為投向內地以外市場的跨境產品)。
該ETF上市交易公告書披露,前十名股票及存托憑證投資有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英偉達、Meta、特斯拉、聯合健康、伯克希爾哈撒韋等,如下圖:
MSCI美國50指數,相當于美股大盤藍籌核心資產指數,比常見的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更加聚焦。換在A股,類似于上證50指數。
緣何追逐跨境投資?
這只ETF成立于2023年11月10日,初始規模為2.33億元人民幣。
從發行結果來看,這個規模遠不及爆款基金的募集標準,達到爆款通常要幾十億元、上百億元。
此外,這是公募機構作為管理人的交易所交易基金,需要基民開立證券賬戶,像買賣股票一樣進行交易。
易方達上述ETF的溢價風險,在同期出現于多只日經指數ETF身上,也就是跨境股票ETF成為“眾矢之的”。
這與A股表現不盡如人意有關,于是乎部分投資者開始尋找其他投資方向。
其一,很多中低風險的利率債、信用債基金,近兩年表現尚可,但其收益率遠不如股票回報,自然無法吸引個人投資者。
其二,許多散戶的風險偏好甚高,總看重“能漲”的基金品種,就像數年前曾蜂擁至白酒基金、新能源汽車基金一樣。
其三,一些基民轉變了思維方式,賺不到A股、H股基金的錢,開始把眼光看向其他地理區域,疊加國內公募的跨境基金供給局限于美國和日本的寬基指數產品。
上述三點成為投資者參與跨境ETF操作的重要原因。
警惕交易風險
ETF一旦出現較高幅度的溢價,已說明有投資者出現追漲的行為。
理論上,ETF交易價格由二級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如果基民看多情緒上升,買入ETF的人就會增多,同時賣出ETF的人就會減少。
這種情況下,ETF價格就呈現高出基金凈值的溢價現象,即二級市場價大于基金凈值。
一旦市場主力資金對該品種ETF的需求下降,ETF交易價格可能會迅速下跌,諸多后期加入的投資者就會成為韭菜。
換言之,在高點以高價參與的基民,則會遭遇一場類似于“殺豬盤”的悲劇。
1月29日,“易方達MSCI美國50ETF”以跌停收盤。當時在溢價期間追漲的投資人,想必悔得腸子都青了。
另有一個重要風險投資者也容易忽視。
近期溢價的多只跨境ETF,規模都不大,小則幾千萬,大則區區數億元,一旦市場風吹草動,特別是“莊家”離場時,導致ETF流動性陷入難題,基民很可能看到突然下跌,但無法賣出手中籌碼。
換言之,ETF流動性與股票交易流動性一樣重要,否則只能像2015年A股出現的情景一樣——眼看著股票天天跌停,但股民無所適從,只能等到“跌到位”。
實際上,跨境ETF涉及太多風險,除了上述交易機制層面,還疊加了境外市場投資風險、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以及外匯額度不足的風險等。
因此有必要提醒基民要醒醒了,不要盲目投資,看懂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