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taverse元宇宙 賈桂鵬
當下,隨著智能手機行業正式進入到存量時代,各個手機廠商都在尋求新的創新點。而AI的到來,似乎成為行業重要催化劑。
2023年下半年至今,AI大模型席卷手機圈,三星、vivo、OPPO、榮耀、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相繼將大模型能力應用在手機產品上。
據市場追蹤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2023年生成式AI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將占4%,預計2024年這一數據將會翻倍。
但對手機行業來說,AI帶來的是顛覆性創新,還僅僅是一個噱頭?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革新手機行業呢?這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
手機廠商卷入大模型漩渦
我們看到,三星在不久前剛剛發布的今年旗艦機型S24的所有頁面,都能看到AI元素,甚至在手機功能介紹的第一個章節都在宣傳,歡迎來到Galaxy AI時代。
其實,不僅三星,眾多手機品牌紛紛擁抱AI,似乎已經成為手機行業的共識。
1月8日,OPPO正式發布了其旗艦機型Find X7系列,宣布70億參數的AI大模型在手機端落地。在此之前,同樣搭載聯發科天璣9300芯片的VIVO X100系列也支持70億參數AI大模型。
1月11日,榮耀正式發布全新一代旗艦智能手機榮耀Magic6系列,該系列產品將首發搭載榮耀自研70億參數端側平臺級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隨著榮耀入局大模型,中國手機市場上排名位列前五的國產手機廠商,都發布其端側大模型產品。
各個手機廠商面臨的局面也許就像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在Find X7系列發布會后的采訪中說的那樣:“再不布局大模型的手機廠商,就沒戲了!”
而且數據也支持著劉作虎的發聲,全球著名的科技市場獨立分析機構Canalys發布的智能手機市場預測,2024年智能手機總出貨量中,將有5%為AI手機。這意味著AI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6000萬部,2024有望成為AI終端元年。
另外,我們看到,國外兩大巨頭谷歌和蘋果對大模型領域也有所布局。去年10月份,谷歌正式發布Pixel 8系列手機,其中明確Pixel 8 Pro在自研芯片Tensor G3的加持下,真正實現了在手機上本地運行大模型。
基于本地運行的大模型,谷歌還設法改進了用于照片后期處理的魔術橡皮擦功能,以及更智能的銳化和細節增強,其他還包括錄音、谷歌鍵盤等。
而且,谷歌即將推出的Google Assistant with Bard(Bard是類ChatGPT 的生成式對話AI)也是依賴于谷歌云上的計算。事實上,在主流手機廠商中也只有谷歌和華為擁有自研的通用大模型,還有足夠規模的自有云計算業務提供海量算力的支撐。
對于蘋果而言,他們對于大模型則顯得非常慎重,或者說保守。蘋果內部已經建立自研的大模型框架Ajax,也創建了類ChatGPT的生成式對話AI。按照彭博社報道,大模型一度幾乎成為了蘋果公司每次開會都要提及的話題,幾個技術團隊甚至因為大模型項目合并在一起。
雖面臨挑戰,但大模型已經是趨勢
但事實上手機大模型還面臨很多的疑問和挑戰,當下除了谷歌,所有已經或者即將落地大模型的手機廠商,幾乎都是在手機助手的基礎上進行接入,不僅實際應用場景有待驗證,目前的實現效果也存疑。
另一方面,雖然在具體架構和實現路徑上存在不同看法,但業界的普遍共識是手機大模型將走向云端+終端的混合架構,在終端本地運行勢在必行,手機廠商也都在放棄通用大模型,縮減大模型的參數規模,壓到百億級、十億級和億級(大模型能力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
這不僅是因為深入手機使用場景后的隱私問題,算力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也決定了,大模型必須利用起終端本身的算力,覆蓋大模型的一定算力成本,而不是由應用和平臺背后的公司一力承擔。
坦率地說,手機大模型在目前這個階段,距離真正被大眾用戶應用可能還有很遠,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在保持大模型關鍵的智能涌現能力的同時,手機還需要面對處理器算力、功耗和面積的改進。
但是我們認為,這并不妨礙手機廠商們向大模型靠攏,而且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也會吸引相當一部分消費者。
大模型激起換機潮
隨著大模型對于手機配置的要求提升,這意味著老款智能手機難以體驗到AI大模型相關功能,對消費者來說,固然是損失,但對于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或許是一個新的機會。因為這可能會給日漸萎靡的智能手機行業注入新的生機。
2017年以來,智能手機完成下沉觸達,再加上經濟承壓、性能過剩等因素影響,大部分消費者都已不再熱衷于換機,智能手機市場的紅利正逐漸消失。IDC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2.86億臺,同比下跌13.2%,創有史以來最大降幅。
在此背景下,諸多智能手機廠商都在積極探尋可有效推動消費者換機的新技術。比如,近兩年諸多智能手機廠商都在加緊布局折疊屏手機。
從市場來看,折疊屏手機也確實在高速成長。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1420萬臺,遠高于上年的800萬臺,有明顯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折疊屏手機市場相較于整體的智能手機行業,還只是“杯水車薪”。
據統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93億臺,同期全球折疊屏手機的滲透率只有1.2%左右。
反觀大模型,并不改變手機的形態,不需要太高的硬件成本,即可顯著提高消費者的工作、生活效率。可以說,大模型賦能后,手機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智能手機”。
因大模型具備極強的吸引力,而老產品又很難體驗到相關功能,隨著搭載該技術的終端逐步落地,其或許將促使智能手機行業迎來一波換機潮。
對此,小米總裁盧偉冰就對外表示,預計今年中國市場手機銷量可達2.68億臺,明年的銷量能回到2.8億以上。預計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將在今年年底達到谷底,2024年會有5%的增長。
整體來看,諸多智能手機廠商紛紛在2023年下半年后推出AI大模型產品并非偶然,而是因為考慮到了消費者存在數據安全的需求,因而需要等端側算力充沛。
元宇宙新聲認為,與科技公司的AI大模型產品僅僅是一項云端功能不同,對于智能手機廠商來說,AI大模型不僅僅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更可能引發消費者換機、行業重新排序,因此稱得上是下一個時代的“洗牌之戰”。
寫在最后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手機AI大模型或將為手機行業帶來新一輪的換新潮,手機AI技術的不斷升級將為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功能和體驗,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而手機廠商在這一趨勢下的布局,將決定其在未來競爭中的地位,誰能夠更好地把握AI技術發展的方向,將更有可能引領手機行業的創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