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21世紀初的中國醫藥行業,既沒有頂層畫好的藍圖,也沒有那么多分析師和咨詢公司寫出的報告。
甚至,在海外眼中,中國是創新藥荒漠,本土的需求都無法解決。但經過這10年的發展,創新藥人才、能力、經驗,甚至新模式的發展,本土藥企如今出去在海外市場去跟美國的廠商去競爭,也是有機會的。
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正式誕生了。不出意外,第二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也將在今年問世。
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一刻的歷史由誰創造或許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刻終于到來。這意味著,中國創新藥的發展,翻過了起承轉合的半頁序章,到了認真譜寫主線的時刻。
這也在業內激起了喜悅之情。而市場之所以如此關注,本質上更接近于一種等待多時的寬慰——國產創新藥的發展終于追上了預期。
人們總是習慣根據技術發展,快速調整自己對外界的預期。而當創新藥企將一樁樁規劃變成現實,往往是技術終于追上了人們的預期。或者說,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的出現,肯定了中國制藥人的夢想既不瘋狂也不虛無。
而今,創新藥企面對的是一個空間更大、時間維度更長的賽道。在這樣的賽道中賽跑,更加考驗biotech平衡短期與長期、創新與跟隨、激進與保守的能力。在一場無限游戲中,相較于邊界內的暫時領先,不斷探索邊界可能更為重要。
十億美元分子的出現,也將激勵更多藥企,投入到這場無限游戲中。
01 十億美元分子的“夙愿”
在創新藥領域有個眾所周知的標準,當一款藥物的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才能被稱為全球級別的重磅藥物。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銷售額top50的藥品中,銷售額最低的也有15億美元。
門檻幾乎逐年提高。而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這份榜單始終沒有中國分子的身影。
直到2月26日,百濟神州公布全年業績報告。根據公告,2023年公司總收入達25億美元,其中,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13億美元,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由此誕生。
另一個創新藥也有很大可能在今年達成這項成就。2023年,傳奇生物/強生的西達基奧侖塞銷售額達到5億美元。在強生的預期中,西達基奧侖塞今年的銷售額將超過10億美元,年銷售峰值則高達50億美元。
這意味著,或許用不了幾年,以西達基奧侖塞為代表的中國創新藥,將正式躋身全球暢銷藥top50榜單。
國內創新藥行業經歷跨越式大發展,幾乎所有創新藥企都有出海,創造重磅炸彈的夢想。而復盤澤布替尼及西達基奧侖塞的成功,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美國市場是其增長的關鍵所在。
這與國內藥企出海的愿景相符,通過國際化打開天花板,利用美國地區創新藥價高昂的特點賺取更多收入,為創新增長貢獻更多動力。
雖然在開發和商業化策略上兩者并不相同,但它們已經證明了海外市場能夠帶來豐厚的商業化收益,無論是自建團隊還是聯手MNC,但前提是,對臨床價值和療效優勢的追求。
澤布替尼、西達基奧侖塞,療效均優異。前者通過頭對頭的形式,奠定商業化基礎;后者并未頭對頭,但即便對于接受過多線療法的患者,其客觀緩解率仍然達到98%,嚴格意義的完全緩解達到80%,其他療法則在61%~73%之間。
通過成功出海,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誕生了,下一個也在路上了。
02 創新藥的無限游戲
如果中國創新藥要在全球獲得成功,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起碼需要一批覺醒者,帶領中國創新藥持續向前。
作為覺醒者,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的誕生,無疑是國內創新藥的標志性時刻。但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一刻的歷史由誰創造或許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刻終于到來。
國產創新藥的發展終于追上了預期。十億美元分子的出現,也將激勵更多藥企,投入到這場無限游戲中。
本質上,創新藥是一場無限游戲。
紐約大學詹姆斯卡斯教授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一書中,將世界分為兩種游戲:有限和無限,其中“有限游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游戲以延續游戲為目的,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其根本區別在于,有限游戲參與者為了獲勝,需要迎接對手每一個可能的舉動,經過訓練去預測未來的每一個可能性,從而控制未來,要的是確定性;而無限游戲參與者則不停地應對新出現情況,將自己完全暴露于未來中,從而創造各種可能性。
創新藥這場無限游戲,目的在于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合作和創新的生態系統,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BD合作是基礎。在競爭中更強調合作、創新,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更廣泛的生態系統競爭,以此不斷拓寬自身的邊界和優勢,實現整個游戲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盡管當下外部環境依舊艱難,但當越來越多創新藥企專注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研發更多患者迫切需要的藥物,實現創新藥向前發展的無限游戲便不會結束。
畢竟,行業的繁榮不能只靠一家企業、一款藥物的成功。
在“夙愿”實現的那一刻,通過技術發展穿越周期的中國創新藥,掀起的是一場產業革命,也是一場理想的升華,依然會有更大的理想等待實現。
03 更大的理想
上一次國內創新藥行業激情被全面點燃的時刻,或許還要追溯到5年前。
2018年12月17日,一則消息大力點燃了國內創新藥領域的投資信心:國內首個國產PD-1單抗獲批上市。
PD-1被視作百年難遇的靶點,國產PD-1則可以算作是中國醫藥產業騰飛的起點:在此之前,國內以仿制藥為主,創新藥幾乎全靠進口,患者的用藥成本高;在此之后,創新藥層出不窮、蓬勃發展,中國和世界在新藥上市進度幾乎拉平,甚至趕超。
創新藥行業激情被點燃的時刻,也變得越來越多。百濟神州、傳奇生物成功出海,越來越多國產創新藥開展頭對頭、闖關FDA,還有以康方生物、百利天恒為代表的超級BD……
實現這一突破的本質原因,是過去幾十年國內醫藥創新力量不斷累積匯聚的結果。而回看我國創新藥產業近10年的建設與發展,更重要的驅動力,是國家的決心、信心,以及產業內生的驅動力。
當然,這不會改變創新藥發展的周期性,而周期是歷練。
這種歷練,既包括外部經濟環境大周期,也包括企業自身發展周期。對于創新藥企,當下最大的歷練,莫過于出海。
出海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走過快速模仿和跟進的階段,中國創新藥的后勁和潛力逐漸顯現。十億美元分子的誕生,更是意味著,當下出海的時機愈加成熟。
但不同的監管、商業化環境,導致出海對所有中國藥企都是一個全新、復雜的考驗。經歷過前期失利、低谷之后,越來越多人認為,相比自主出海,旱澇保收的對外授權模式,無疑更具性價比,license out也全面爆發。
不同的資源、能力和使命,決定著藥企不一樣的路線和節奏,最終結果也將不同。
無論如何,中國創新藥此時此刻面對的,是一個空間更大、時間維度更長的賽道。
在這樣的賽道中賽跑,更加考驗藥企平衡短期與長期、創新與跟隨、激進和保守的能力。在一場無限游戲中,相較于邊界內的暫時領先,不斷探索邊界可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