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投財經
在全球碳中和共識的推動下,ESG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發展理念。企業不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而是更加注重自身行為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在這一大勢下,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其在實現“雙碳”目標——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進程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近日,氫能利好政策頻頻加碼,產業發展似乎將要駛入“快車道”。
2月29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科技廳三部門發布的《關于對氫能車暫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費的通知》正式將氫能源行業推向市場風口,通知指出,自2024年3月1日起,對本省高速公路安裝ETC套裝設備的氫能車輛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試行2年,到期后再根據執行情況適時調整。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落實該政策文件的執行細節。
同時,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圍繞多個領域用氫需求,構建氫能制、儲、輸、用等全產業鏈技術裝備體系,提高氫能技術經濟性和產業鏈完備性。
在多重政策驅動利好的加持下,港A兩地氫能板塊熱度再度被點燃,氫能源概念相關個股均迎來暴漲。個股方面,A股美錦能源(000723)單月4次觸及漲停,累計反彈幅度已達64.85%;四川金頂(600678)2月反彈超60%。港股方面,濰柴動力(02338)自階段低點至今,累計漲幅已超60%。
個股狂飆的同時,人們更加關心的是氫能源板塊的行情能否持續下去,是曇花一現的跟風炒熱度,還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政策驅動提速,氫能行業發展蒸蒸日上
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綠氫產業迎來蓬勃發展的階段。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我國氫氣產能約4000萬噸/年,產量3300萬噸,產量同比增長32%,達到工業氫氣質量標準的約1200萬噸,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
根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23年1月至11月,我國簽約、獲批及公示的綠氫項目數量累計64個,項目規劃總投資突破4100億元,全部投產后新增綠氫產能將達234.7萬噸/年(綠氨和綠色甲醇項目按氫當量折算)。
從項目進展上看,2023年百億級的綠氫項目仍有大部分處于簽約等項目前期,隨著各地利好政策的接連出臺,預計這些項目有望在2024年迎來開工建設。2024年綠氫項目批量開工,將直接帶動制氫設備需求起量。
從政策上來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氫能清潔低碳特點,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眹野l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表示,氫能產業技術密集、覆蓋面廣、帶動效益強,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氫氣成本仍處高位,儲氫技術發展舉足輕重
隨著制氫技術的發展,儲氫技術在綠電中的應用成為市場關注的核心。而影響綠氫項目單位制氫成本(LCOH)的主要因素是電解槽價格以及電耗,在當前環境下仍有較大的技術進步空間。
目前,我國目前仍以技術成熟度較高的堿性電解槽為主要制氫路線。民生證券引述數據顯示,2023 年全年,我國電解槽公開招標需求規模近 1.7GW,涵蓋堿性和 PEM 兩種類型電解槽。其中,堿性招標 1619.5MW,占比 95.5%;PEM 招標 76.02MW,占比4.5%。
從電價角度來看,根據國海證券測算,使用電解槽制氫、煤炭制氫的發電/煤炭成本分別占總成本比重的66%、70%,依舊處于較高的比例。以風光耦合制氫項目為例,國海證券估算單位制氫成本在15.20元/千克,成本仍有進一步下降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氫能產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氫能的存儲也顯得尤為重要,高效、存儲時間長且能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儲氫技術是當前階段的發展目標。華福證券研報指出,氫儲運作為氫能產業的重要環節,是氫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因素,其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與材料環節有望受益。
華安證券研報指出,全球氫能市場快速擴張,儲運環節占氫氣總成本的30%—40%。據IEA數據,2021年全球氫氣總產量達到9423萬噸,同比增加5.5%,2030年產量有望達到17998萬噸,2021—2030年CAGR達到7.5%,產業發展迅速。
未來隨著政策及市場驅動氫能需求有望持續保持高增。目前氫氣成本仍處于高位,行業降本訴求較大。其中儲運氫環節約占氫氣總成本的30%—40%,是決定氫氣終端成本的一大關鍵因素。
上下游專利權分配不均,海外專利仍需積極布局
制約我國氫能發展的問題除了成本高昂,還有專利權。
據國家能源署(IEA)發布《未來清潔能源的氫專利:氫能價值鏈創新的全球趨勢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其中提出,盡管氫能專利的增長表明產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但各國家地區專利數量并不平衡,氫能產業鏈各環節專利發展趨勢也存在差別,可能導致產業鏈出現不均衡發展。
《報告》數據顯示,2011—2020年期間,全球氫能專利主要由歐洲和日本主導,分別占IPFs總量的28%、24%,且日本專利增長速度更快(復合增長率6.2%);美國占IPFs總量的20%,但整體專利數量呈下降趨勢;中國和韓國專利總體占比不高,但增長趨勢明顯(復合增長率分別15.2%、12.2%)。此外,約一半專利與氫能生產有關。
據統計,我國氫能源技術專利主要以制氫技術為主,其中,電解水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綠色制氫技術專利數量占高達39.9%、10.6%,而儲運及應用方面占比則相對較少。由此可見,我國氫能專利雖然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但全球占比仍然不高,上下游專利分配不均勻等仍然是我國氫能專利的主要問題。
截至目前,日本氫能行業的發展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氫能專利申請量超6萬件,且海外申請的專利量高居全球榜首。同時,日本是全球燃料電池技術的領先國家之一 。 該國支持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包括汽車、建筑和工業等領域。 目前,日本的燃料電池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之中。我國專利申請量則主要集中于國內,海外申請專利量占比僅僅不到2%。這對我國氫能企業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地位以及競爭優勢的提升都是很嚴峻的考驗,此外,海外專利的不足也減弱了我們來抗衡競爭對手的籌碼。未來加大海外專利的申請,積極的海外專利布局,是我國氫能源發展的一大挑戰。
對此,賽迪研究院報告指出,推動應用導向的氫能產業布局。目前,各地方政府發展氫能產業熱情高漲,紛紛出臺支持政策,但大多都集中在交通領域,存在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的風險。為此,一是推動各地方政府依托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信息中心,圍繞氫能應用場景,結合本地資源稟賦,開展專利導航分析,收集和統計氫能專利、市場信息,明確氫能產業與傳統行業的協同互補關系,精準匹配有發展前景的氫能應用場景,確定配套的上下游技術環節。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氫能制、存、運方面的設備技術、檢測和安全標準等,促進發電、建筑、工業等領域氫能多元應用的市場機制形成,發掘氫能的“補充”價值。
聚焦細分賽道,氫燃料電車發展有望提速
在氫能的應用方面,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也逐漸被提上日程。
氫能源車具有零排放、高效率、快速加注等優點。氫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是利用氫氣和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產生電能的化學反應。氫氣從氫氣貯存罐中流入正極(陽極),氧氣從氧氣貯存罐中流入負極(陰極),在電解質膜中發生電化學反應,將氫氣和氧氣轉化為水,同時釋放出電子,經過外部電路后產生電流。
長城證券研報指出,上游電解槽制氫商業化推廣場景豐富,利好具備電解槽技術突破能力的企業;中游固態儲氫技術蓬勃發展,利好儲氫技術企業和輸送網絡建設企業;下游各地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落實,公交車等氫車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利好商業化氫車企業。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氫能源燃料電池汽車全年產銷量分別為約5600輛、5800輛,同比分別增長55.3%、72.0%。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創歷史新高,單月首次破千。
根據韓國咨詢公司SNE Research編制的調查數據,去年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FCEV)的銷量下降了30%以上,只有中國和美國出現了小幅增長。2023年,全球僅售出14451輛氫燃料電池汽車,而2022年為20704輛,下降了30.2%,主要原因是韓國的銷量下降了55.2%。這意味著,中國以5600輛的銷量超過韓國(4631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
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十四五”時期國內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約5萬輛,同時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每年達到10萬噸至2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每年100萬噸至200萬噸。
放眼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國金證券認為,2024年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將進入放量提速期,燃料電池汽車及綠氫項目落地均將大幅加速,氫能和燃料電池制造是目前的兩條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