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多個經濟類議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就我國外資使用情況、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提交多份提案。
呼吁放開多個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
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632.5億美元,折合1.1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出現下降,但規模僅次于2021年、2022年,處于歷史第三高。2023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1478.5億美元,同比增長0.9%。
趙柏基指出,盡管實際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連續多年保持高位,但整體存量與我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并不匹配。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數據,截止2022年底,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21.2%,低于全球44.4%、發達經濟體48.7%和發展中經濟體37.9%的平均水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6.2%,低于全球40.1%、發達經濟體50.7%和發展中經濟體24.2%的水平。引入外資和對外投資仍然具有比較大的增長潛力。
趙柏基分析稱,外資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方面,部分行業和地域在市場準入領域有針對外資的限制性措施,各地市場準入標準差異較大,影響了外商在華投資和運營的信心。
投資方面,外資也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對外投資備案和審批時間較長,結匯所需時間無具體規定,導致投資交割時間不確定性增大;二是對外投資運營風險加劇,企業應對風險能力不足,公共信息產品還有進一步完善和整合的空間。”
因此,他建議,酌情擴大在醫療、養老、金融、增值電信等更多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對外資研發中心的支持政策,鼓勵外商來華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與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針對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前沿技術、跨行業融合性技術的聯合研發。
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快研究,優化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依法平等獲取資源要素、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如在投資項目核準、行業管理、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全面落實內外資一致原則維護公平競爭秩序。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加大懲治侵犯知識產權的力度。
外資服務方面,趙柏基建議,進一步提高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跨境流動的便利化程度。繼續加大對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增資擴產的資金和人才支持力度。靈活利用好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外商投資投訴工作機制等多種渠道,及時了解并解決相關問題。
盼政策引導數據交易向場內交易轉移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據作為第五大生產要素,已成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我國加快數據要素市場開發,并逐步完善制度頂層設計。
趙柏基建議,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制度尚不完善,需從制度層面盡快解決數據權屬相關法律問題以及各交易所之間交易規則不一致的“短板”。
趙柏基認為,在數據要素發展以及深化流通交易探索等方面的整體激勵仍然不足,對數據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發揮乘數效應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以近期的熱門課題-數據資源入表為例,企業對于數據資源入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認知現在尚未統一。參與數據資源入表的部門以財務和數據部門居多,業務部門參與相對較少;參與數據資源入表的層級以中層管理者居多,高層參與相對較少。這種狀況不利于企業以市場化的手段將數據資源盤活、通過流通交易將其配置到最有應用價值的領域。”趙柏基說。
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設立數據交易所。但在趙柏基看來,廣泛成立的數據交易所在功能定位、產品供給、規則機制等方面還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數據交易需求。
“絕大部分數據交易均在場外進行,交易主體入場交易意愿不強。”趙柏基表示。
因此,他建議,建議盡快發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正式稿,并出臺涉及十二個領域的配套指引細則。同時,建議在數據要素流通領域研究出臺包括稅收優惠、榮譽認定、金融扶持等激勵措施。
此外,除了已有的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相關考核指標,也可以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數字金融、數據資源入表及數據資產融資的績效考核指標。同時,盡快清晰合規與確權的實現路徑以及出臺具體的指引細則,配套相關案例,為企業在數據合規與確權方面的操作提供可參考的統一規范。
趙柏基還建議,盡快建立全國一體化的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市場體系,進一步探索建設國家層面的數據交易平臺,制定數據要素跨平臺流通機制、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易規范,參考資本市場的經驗,建立全國性與區域性多層次數據交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