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那些事
醫美越來越輕量化,消費者的需求也開始產生了質的改變。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年輕人正在成為醫美主要消費群體,近五年來,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接近2300億元。另據新氧數據顏究院預計,2023年我國醫美消費者規模將達到2354萬人。
而繼西班牙美妝巨頭被傳上市后,高德美也傳出了IPO的消息,估值可能高達200億元。
作為全球領先的專業皮膚學公司,高德美一直以“每一個進步,為每一寸肌膚”為企業發展理念,旗艦品牌組合包括了絲塔芙和Alastin Skincare等多個品牌,在2023年財報中均展示了強勁的市場表現。
此次IPO,將成為高德美實現雄心抱負的關鍵一步。
01.高德美的雄心壯志
早在2019年,高德美便將自身的發展規劃的十分完整。
2019年-2021年,高德美建立第一個集成高效皮膚科平臺,用此來增強公司的商業和創新能力,再通過商業執行實行業績的加速增長,而最新的階段即為現在所處階段,展望2023年以及以后,除了加強品牌在業內的領導能力,也在相關領域中探索更多機會。
此番上市,將意味著高德美實現成為領先行業的綜合皮膚科公司。
根據高德美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公司旗下共有三大板塊業務:注射美容、日常護膚和皮膚治療,總共囊括22個品牌,其中肉毒素品牌Alluzience和敏感肌護膚品牌Cetaphil(絲塔芙)為高德美帶來了最大增量。
據悉,絲塔芙早在2022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并在屈臣氏、藥房以及醫院等線下渠道作為皮炎的輔助治療產品銷售,旗下產品包括了洗面奶、面部保濕霜、精華素、身體保濕霜等等。
2014年絲塔芙正式布局線上渠道后便開設了天貓官方旗艦店,同時在京東、唯品會設有店鋪,此后聲量不斷走高,在2021年天貓雙11美妝大眾線榜單中位列第7。
小紅書上,關于絲塔芙的相關筆記已超6萬篇,最火的產品為大白罐,售價550g/140元左右。
據高德美2023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該公司凈銷售額為30.0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32億元),同比增長了8.9%,而這也是高德美首次在前9個月突破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5.67億元)大關。
針對前三季度的增長業績,高德美認為公司固定貨幣凈銷售額還將繼續增長6%-9%,核心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利潤率將增長200-300個基點。
另外從財報顯示,高德美所有產品的類別在銷售、定價、品牌組合方面貢獻較為均衡,皮膚科護板塊凈銷售額增長,2023年,高德美HIA參加了第25屆世界皮膚病學大會WCD,并在大會上發表了全球敏感性皮膚調查報告,涵蓋分布在全球五大洲的七個國家近1萬人的樣本。
隨著皮膚學級市場的不斷擴大,高德美也逐漸加快了擴張速度,不僅在全國擁有了近31家子公司,還建立了全球的銷售網絡,業務遍布全球90個國家。
其實高德美的前身,是歐文皮膚病實驗室,是一位名為M. Owen的研究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成立,1972年歐文實驗室被愛爾康收購后,又輾轉被雀巢收購。
而“高德美”的名字便誕生于1981年,雀巢與歐萊雅合資控股高德美后,在同年創建了galderma實驗室,隨后雀巢成立全資子公司——雀巢皮膚健康。
2019年,瑞典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殷拓集團以102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835.0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雀巢皮膚健康公司,將其更名為高德美。
02.當國產美妝卷起皮膚科學
隨著皮膚學級別護膚市場的日漸內卷,整體行業的玩家都陷入了兩極分化,或是出現重大利好,或者出現利空,而成分黨和功效黨開始崛起,功效護膚賽道火熱無比。
根據歐睿數據數據,隨著消費者護膚觀念提升,皮膚學級護膚品市場規模逐步增長,從2017年的101.62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328.96億元,5年復合增長率為26.48%,遠高于護膚品整體規模增速。
于此同時,消費者正在打破對國貨品牌的固有印象,一些含有“中國成分”、“品質國貨”開始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而以高德美為首的一眾國貨護膚品牌也在不斷提升產品力,長期投入科研,積極沉淀研究成果。
中信建投證券曾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國際品牌研發費用率主要集中在1.5%-3.5%之間,如今國貨企業也開始逐漸補上“研發”功課,以此來提升產品的差異性和競爭力。
近年來的高德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自2019年以來,高德美已經啟動了超過50項的臨床試驗,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個研究地點,涉及1.1萬名患者。這些研究包括9個試驗性產品或設備,覆蓋了15個不同的適應癥。
當下,護膚市場的消費者圈層不斷擴大,品牌用戶黏性也在不斷增加,不僅從側面體現了品牌們兼具了產品力、品牌力、運營力,也展現了國產品牌正在脫胎于“網紅品牌”,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中獲得消費者更長久的關注。
而在成分黨趨勢下,國內外的頭部美妝品牌紛紛加碼赭衣塞道,一批以玉澤、薇諾娜為代表的一批本土敏感肌護理品牌崛起。
薇諾娜早在2019年就躍居國內皮膚學級護膚品第一大品牌;玉澤更是成為上海家化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在去年第二、第三季度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與此同時玉澤還加碼了抖音平臺,在2023年GMV超億元。
國際市場上,歐萊雅、資生堂兩大集團也紛紛進行了賽道轉移,日前歐萊雅旗下的活性健康化妝品事業部更名為皮膚科學美容事業部,資生堂也將皮膚科學視為下階段的新增長點,為創造新價值和需求,將藥企合并至了化妝品子公司.
與皮膚科學類似的,還有藥妝市場,據相關預預測,2025年中國藥妝市場規模將達1250億元,消費者對藥妝行業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
一些具備藥物研發又是的老字號片仔癀、同仁堂也都在紛紛推出藥妝產品,不斷推動著消費者對本土藥妝產品的信賴以及需求。
經歷了數十年的輪回,如今美妝市場的產品競爭、渠道更迭、用戶心智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些國貨品牌已經開始有能力夯實科研底盤,把握流量機會。
消費者也開始不再單一信賴海外大牌,他們更具理性,更具判斷力,也更愿意把目光投上不斷追趕、不斷內卷的國貨品牌。
在這樣的格局下,已經做好產品沉淀的國貨品牌,正是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刻。
參考:
一個千億美妝IPO要誕生了——青眼
2023年藥妝行業市場規模深度分析
護膚品行業內卷激烈,國貨美妝何以彎道超車——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