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周三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表示,我國應進一步挖掘追趕潛能和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機會,而為了更好釋放這類潛能,需進行具有擴張效應的結構性改革。
劉世錦表示,中國要把立足點放在新的增長潛能上,一是我國作為后發國家具有的追趕潛能,二是新技術革命,特別是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帶來的增長機會。
“追趕潛能是發達經濟體已經做過的,我們還沒有做,但有條件做的事情,我國目前是1.3萬美元的人均收入,2035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3.5萬-4萬美元,這中間有2萬美元的增長潛能,這里面有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服務業發展,也有制造業和農業發展帶來的升級。這幾年追趕的說法不多,但追趕潛能是最具現實性的,確定性也比較強。”他說。
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方面,劉世錦認為,我國和先行者的差距不大,甚至局部領先。“技術革命驅動的潛能和追趕潛能并不是兩條賽道,而是融為一體的。我們有優勢,一是我國市場容量大,二是收入水平較低,可以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新技術和新產業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形成優勢?!彼硎尽?/p>
針對如何挖掘上述潛能,劉世錦指出,需要把宏觀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的關系擺正。他表示,如果現在的潛在增速是5%左右,宏觀政策的影響是1個百分點,其余4個百分點的增長取決于技術條件和體制政策環境,是1:4的關系。
“就當前穩增長來看,政策要把握好,要更為積極,但需要注意的傾向是僅盯著宏觀政策,想不起來如何推動一些結構性改革。”他說。
他認為,啟動具有擴張效應的結構性改革,需要在需求和供給端共同發力。需求端要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來推動,供給端要激發企業家精神,助推傳統產業升級和未來產業發展。
劉世錦建議,在三年脫貧攻堅戰之后,實施新的三年攻堅戰,重點關注近2億進城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比如保障房建設。此外,土地權利的不平等是農民財產性收入低的很大原因,下一步可以率先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鄉結合部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與國有土地同價同權。
“城市居民在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是可以自由交易的,但農民在集體土地上建的房子很難交易,宅基地流轉范圍只能是集體組織內部,僅在村內和居民組內可以流動,之外的話政策不允許。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資產可流動、可抵押,(另一個)不可流動、不可抵押、不可擔保,兩者的價值很明顯是不一樣的,價格差異很大?,F在農民為什么收入低,財產權利受限,土地不能流轉不能交易,權利受限帶來的收入減少是很重要的原因?!八f。
供給側來看,劉世錦強調,目前,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期不穩定,缺乏信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要以更大力度保護企業家精神。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不同所有制企業股權多元化已經是常態,部分央企國企在海外上市后,股東已經多元化,民企中直接和間接的國有股東也越來越多,現在要找到純粹的國企和民企已經很困難。過去按照所有制來劃分企業類型是遠離企業和市場實際的,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企業家才能和精神,企業辦得好的話,企業家的作用和精神是第一位的。”他說。
劉世錦表示,要對企業的分類作出相應調整,不要按照所有制來區分企業,不再區分國企和民企,而是要按照企業規模、技術、就業等出臺分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