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高菁
3月13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了中國儲能(電池)系統集成商2023年度出貨量五大榜單,具體包括儲能系統集成商的國內排名、全球市場排名,國內用戶側排名、(直流側)集成商、基站/數據中心用鋰電池排名。
相對于2022年,(直流側)集成商排名、基站/數據中心用鋰電池排名為新增榜單。
從儲能系統集成商看,去年的國內和全球市場排名與2022年相比均有很大變動。
例如,國內市場排名中,中車株洲所超越海博思創成為第一;2022年排名第九的新源智儲,去年躍升至全國第三;2022年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的陽光電源(300274.SZ)和天合儲能,均不在去年榜單上;電工時代、金風零碳、許繼、智光儲能成為2023年榜單的新晉者。
在該機構全球市場排名中,陽光電源蟬聯第一,中車株洲所升至第二,海博思創維持全球第三的位置。2022年此榜單中,第二、第四、第八、第十分別為比亞迪(002594.SZ)、華為、天合儲能、中天儲能,這四家企業消失在去年前十榜單中;新源智儲、電工時代、融和元儲、金風零碳、平高新上榜。


儲能系統集成商指為開展儲能系統集成業務,向客戶提供成套儲能系統產品的企業。儲能系統由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能量管理系統及其它配件等組成。儲能系統集成商在整個儲能電站開發建設環節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除了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排名,業內還較多參考高工儲能的排名。
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3年陽光電源蟬聯中國企業儲能系統全球出貨量榜單第一,第二到五名分別是比亞迪儲能、中車株洲所、海博思創、遠景能源,第六到十名分別為中天儲能、融和元儲、電工時代、智光儲能、瑞源電氣。
消失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前十的部分儲能系統集成商,依然出現在高工儲能榜單上。另一明顯差異是,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排名全球第四的南都電源,在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統計中排名第十四。
對于此次排名,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在文中表示,其以“CNESA全球儲能數據庫”為基礎,以儲能企業自主提報的儲能產品出貨信息、CNESA通過多維度數據校核以及多渠道獲取的出貨信息校驗為依據。
高工儲能指出,數據基于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調研所得,統計口徑為各廠商2023年儲能交流側系統出貨數據。
界面新聞自多家儲能企業了解到,兩個機構榜單的參與企業有所不同,且部分企業選擇性地參與了榜單。
此外,界面新聞自部分上榜企業處得知,名單的統計主要依靠企業自身申報。
目前,單以儲能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如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陽光電源、天合光能等原均為鋰電、光伏等領域龍頭企業。
“機構也很難核實海外數據源。”一家儲能企業人士對界面新聞稱。
另有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儲能行業的數據統計仍需不斷優化。為確保更具準確性和完整性,需要考慮到重復統計、以及未統計到的很多廠家數據等因素。
2月28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還發布了中國儲能PCS提供商2023年度出貨量Top10榜單,分為了國內和海外市場。但在2022年,該機構排名分類為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
其中,今年國內市場儲能PCS出貨量排名前三的提供商依次為科華數能、上能電氣(300827.SZ)和索英電氣;海外市場儲能PCS出貨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陽光電源、科華數能、南瑞繼保。
“總體而言,能有一個給大家參考的排名,促進業內企業努力,對行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上述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稱。
近兩年來,儲能行業高速發展,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86.5 GW,同比增長45%。
其中,以鋰電為主的新型儲能發展極為迅猛。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十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但儲能依舊是所有新能源中相對較為“年輕”的行業,尚在發展初期,且企業競爭激烈、越來越“卷”,逐步進入洗牌期。
去年底,碳酸鋰價格較年初下降了八成,疊加電芯產能過剩、參與廠商眾多、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儲能系統和EPC的最低報價屢創新低。
同時,儲能在電力系統的應用中仍然面臨諸多的挑戰。例如,存在項目效用發揮不足、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安全風險依舊較大、行業標準尚待健全完善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