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表外表里 曹賓玲 付曉玲
編輯|Reno
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5個月前剛升職加薪,過完年就喜提畢業,這樣離譜的事情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李鑫肯定不會相信。
年底績效評優,他被打入D級,無緣年終獎。而一年前,他才被這家鋰電公司以漲價30%的條件挖過來,并在不久前榮升經理一職。
頂著巨大的問號,李鑫直接懟到了主管面前,卻被告知:部門被硬性指派了20%的裁員指標,而他就在名單上。
李鑫的遭遇,是新能源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個縮影。
早在2022年,“行業競爭加劇”“應對不確定性變化”就已經成了各大光伏公司年報里繞不開的關鍵詞。
儲能公司也告別大修大建的跑馬圈地,開始捂緊荷包過日子。
有些悲觀者認為,新能源就是一個低門檻行業,很容易陷入“一沒共識就內耗,一有共識就內卷”的慘烈狀態。
但我們與幾位從業者聊過后發現,事情沒有想象的那樣糟糕。
光伏博主胡志強就提到,光伏本身具有周期性,這種從狂熱到一夜入冬的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演一次,他從業8年來,已經歷2輪了。
更何況,在雙碳戰略下,新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不過大加杠桿、蒙眼狂奔之后,總是要還債的。
一、疾馳的新能源快車,熱得發燙
胡志強很懷念自己剛剛兼職做短視頻的時候。
那是2020年,他隨便科普一家光伏企業,瀏覽量都非常高,“粉絲量好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能漲一兩千”。
當然,除了漲粉的輕松,他更懷念的,是新能源行業那時的風光無限。
彼時,在技術進步以及多項扶持政策推動下,我國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一路向3億千瓦大關沖刺,在各路媒體的搖旗吶喊中,“光伏熱”蔚然成風。
胡志強的私信里,每天都塞滿了留言,有人言語懇切,咨詢入行捷徑;也有人想一探股市,求指點迷津。
利用這種“狂熱”,不少博主的自媒體副業成功起飛,甚至有人明碼標價做起了培訓生意。
光伏的火熱幫了博主們一把,也帶動了儲能需求的升溫,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后,電池儲能更是走上了風口浪尖。
這一時期,離開能源央企,加入產業投資平臺的張橙,一進來就熱浪撲面,“有的公司還沒成立,大家就都排著隊送錢,投資項目基本要靠搶?!?/p>
沒有所謂的新手緩沖期,他一入職,就被派出去全國各地調研,接觸儲能產業鏈上的各種企業,尋找合適標的。
“經常兩三個月都漂在外面,每周工作70多個小時。”張橙說道,最極限的一次是疫情的時候,為了見一個創始人,他趕在創始人到站隔離前,中途購買了同一趟高鐵,在車上面聊溝通,為此“喜提”半個月隔離。
但他甘之如飴,畢竟在“漁汛期”撈魚,收獲最豐富。
統計顯示,2021年披露的儲能融資額接近200億,比2020年增長近20倍。到2022年,又有114家企業融資了近千億,124家儲能公司沖擊IPO。
也是這一年,中國99位電力儲能板塊的創業家躋身胡潤百富榜,人均身家255.8億——月薪1萬的話,要工作20萬年才能掙到。
“那幾年,買新能源股票的朋友,身價也都翻了幾倍。”胡志強說,經常是上一次見還在開大眾,下一次再會已經把座駕換成了路虎。
當然,時代的列車滾滾,除了造就富翁,也不會對普通人吝嗇紅利。
“儲能板塊,2021年上馬,目前200多人,今年要擴到1000+人?!?/p>
“招聘產品、營銷、供應鏈、研發經理,年薪150-200W+,現金?!?/p>
......
行業跑步前進下,激烈的招兵買馬隨著而來。豐厚的條件,吸引了房地產、互聯網等正經歷動蕩的各路人才。
李鑫當時就是被高薪誘惑進來的,“我一開始只是想聊聊看的,但公司給待遇非常痛快,且一天一個電話的催,我很快就入職了?!?/p>
石志也有類似體驗,2020年本科畢業時,他并沒有認真找工作,只是在招聘網站上隨便一點,HR就約他去面試了,并且很快給雙非學歷的他發了到手月薪6000元、早8晚5不加班的offer。
但行業的熱切,讓他逐漸想要擁有更多——了解到去電池廠的研究生師兄師姐們,輕松能拿20萬-30萬,他選擇了繼續讀研。
不過,在他幻想著苦讀三年,搏一個更好的“錢”途時,變化正在業內悄然發生。
“一個市值千億的上市企業,管理和各種配套,落后的像‘原始社會’。”入職后觀察到的一切,讓李鑫感到一絲不安。
以數字化來說,很多公司都有供應鏈管理、制造執行等辦公系統,部門與部門之間可以線上完成數據對接。但他們公司還是文字或口頭傳達,甚至是人工復制粘貼,不僅機械低效,也容易錯漏。
組織架構、策略管理上,更是今天模仿華為,明天學特斯拉,“感覺領導層也不太清楚接下來3-5年要怎么走?!?/p>
李鑫的直覺沒有錯,新能源這列疾馳的快車,火熱的表象下已暗藏危機。
二、與時間賽跑
“工程隊跟項目組只要能早一天完工投產,企業就給他們多發200萬獎金?!甭牭竭@條消息時,張橙心中一凜。
新能源行業的變臉,來得似乎比他想象中更快。
胡志強對行業變化也早有見聞,但親身到了光伏展現場,還是大受震撼。
寬敞的光伏展館里,海爾、創維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家電品牌隨處可見,碧桂園等房企也有一席之地,甚至連東方雨虹這種做屋頂防水的,都在賣力吆喝自家產品。
專業的光伏展,竟然變成了大雜燴,胡志強感到一絲無奈。
但他也對此表示理解,這幾年,隨著P型電池(光伏電池片技術)等生產技術發展以及投資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跨界公司涌入光伏賽道,企圖分一杯羹。
業內公司則展開了激烈的產能競賽,工廠在2年內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產線基本都干到冒煙兒了。
而賽道變得擁擠,難免會發生踩踏。一方面是上游硅料成本陡然拉升——硅料工廠的建設周期比組件廠等更長,短時間內難以滿足下游爆發的需求。
另一方面,產品也無法再待價而沽,據胡志強分享:“2022年年中到2023年年中,主流光伏組件價格幾乎下降了40%。”
這讓光伏公司的日子變得難過起來。數據顯示,2023年5月P型電池單瓦毛利已降至0.17元/W,相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62%。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P型技術觸達效率天花板,行業逐漸向轉化效率更高的N型電池升級,很多工廠“剛投產就要過氣兒了”。
然而,規劃好的產能還在源源不斷地落地中,供需失衡的火焰開始熊熊燃燒。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多晶硅、組件產品價格降幅均超過50%,相比2022年降幅進一步增大。
業內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價格倒掛,胡志強觀察到,去年8月硅片大漲價,但下游組件價格一直沒漲,招投標價格還屢創新低,他推測部分二三線組件企業可能在虧本賣組件。
這也是為何明明失衡已成為共識,各大公司仍沒有停下擴張腳步的原因——舊產能已經不掙錢了,擁抱新技術,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現在大家都處在囚徒困境里,不擴張就意味著淘汰。”胡志強說,并且速度要快,要與時間賽跑。
不僅是光伏出現了難題,新能源電池儲能也遭遇了危機,甚至連需求最旺盛的動力電池也無法幸免。
據報道,2019-2022年間,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產能從53GWh擴張至390GWh,而2022年全國動力電池的裝車量為294.6GWh。
也就是說,僅“寧王”一家生產的電池,就能滿足全國的需求了。
當然,隨著中國新能源走向世界,出口可以極大消化電池的產量,但架不住瘋狂的企業實在太多了。
岳亮在一家鋰電廠當采購,入職的短短2年里,他親眼見證公司產線從1條擴張到了8條,產線上的工人24小時不停歇地工作。
但市場比工廠更熱,“不怕價格拿不到,只怕產能達不到?!痹懒琳f,公司的電池要排好長的隊才能買到,不少客戶空手而歸。
為了吃下更多蛋糕,公司連預估的訂單都會生產。“對接的人察覺到客戶之后會對某個電池型號有需求,或者合同剛簽下來,采購需求馬上就會到我們這里?!?/p>
岳亮的工作變得非常忙碌,雖然疲憊,但也感受了踩在風口上的興奮。
他沒有翻公司的財報,所以也沒有感知到歌舞升平之下,是一片暗潮洶涌。
直到命運襲來的那一天。
三、陣痛來了
李鑫點開群里的視頻,畫面顯示拍攝地點是工廠,鏡頭掃過一片設備,同事的聲音傳了出來:“看看這邊,全都沒有運行,一個人都沒有。”
不止工廠“吃灰”,李鑫自己也閑了下來,以前周末總會有人給他打電話催著要材料,但今年哪怕工作日都沒幾個人來找他了。
冷清,是他對市場的直觀感受:“正在研發的新產品,明明開發得好好的,突然就通知不需要采購了?!?/p>
現在,他的主要工作已經從采購變成了處理廠里面的閑置物料,以及找供應商退訂單。
在光伏公司干銷售的薇薇也感受到了寒意,年前,公司突然大張旗鼓地辦了一場“省思會”,也就是“自我批斗會”,每個員工輪流檢討自己的鋪張浪費行為,并且要保證以后不再犯。
自那之后,薇薇出門拜訪客戶要好幾個領導簽字,出差的住宿費、餐標也縮水了不少,隔三差五出去吃飯、團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裁員自然也沒有缺席,她負責的訂單維護、交付、市場分析等工作,不久前才一一分派給了產品解決方案組、交付組、市場分析組的同事,現在隨著裁員,這些任務又統統回到了她手上。
“那些入職時間比較短的,會首先被輸送出去?!鞭鞭闭f。
而近幾年,新能源行業風口大開,工廠和辦公室可謂遍地是新人。比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巨頭,2022年員工人數已增長至2019年的3-5倍。
這意味著,很多人或許正在為懸在頭頂的大刀而擔驚受怕。
“壞消息確實不少,幾乎每天都有人來跟我聊裁員的事情?!睆埑日f,不過他認為目前只是小范圍震動,行業現狀其實是“一邊裁人,一邊招人”。
畢竟新能源行業再難,卻依然炙手可熱,需求一路猛漲。
“當下的裁員,應該說是產業升級換代的陣痛。”張橙說。以光伏行業為例,向TOPCon技術路線轉變,必然會淘汰舊產能,人員調整無可避免;此外,隆基綠能等押注BC路線的企業,難以抗拒市場大勢,也會糾偏。
然而,饑餓游戲一旦開始,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
據媒體報道,剛剛落幕的2024年濟南光伏展,有企業打出了光伏組件0.7元/W的口號,相比去年初的1.8元/W直接膝蓋斬。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消息也顯示,今年2月硅片產量再創新高,硅片價格已經接近現金成本。
而據中國能源報預測,2024年,光伏價格還會進一步下探。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預告:2023年凈利潤大不如前。
不僅光伏,儲能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國鋰電池社會庫存高達322GWh,與去年全年動力電池裝車量(387.7GWh)不相上下。
與此同時,資本擴張還愈演愈烈,2023年,我國電池產業鏈投資擴產(新宣布)項目高達403個,已知的投資總額就達1.4萬億元。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指出,按照目前的市場規劃,到2025年,國內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行業需求的4倍。
“價格戰肯定還要繼續打,接下來是大魚吃小魚的環節。”岳亮說。
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已把電池成本做到岳亮他們公司的一半,中小企業在融資收緊的情況下,沒有與之一戰的實力。
“公司的8條產線,現在只剩2條在交替開工。”他無奈道,“我們只能猥瑣發育,盡快研發新產品,打差異化?!?/p>
而那些規模更小的企業,沒有過冬的資本,只能夠放手一搏。
薇薇最近就感覺很心累,因為她發現小公司為了活下去,已經到了“只要能把貨賣出去,多少價格都可以”的地步。
“很多沒有受過市場教育的新客戶,都被低價洗腦了?!鞭鞭闭f,這讓她的工作更加艱難。
不過,她并不氣餒,而是留意起龍頭公司的機會:“危中有機,當下或許正是押注下一輪周期的機會?!?/p>
(文中李鑫、張樂、石志、岳亮、薇薇為化名,特別鳴謝博主“策哥光伏論”“橙子哥”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