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直以為自己辦的是定期存款業務,沒想到卻買了個保險。”近日,藍鯨財經記者接到多則爆料稱,原本是去銀行買理財,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買保險”。
沈女士就是其中一個。2022年2月,沈女士去往郵儲銀行某支行咨詢理財,該支行工作人員向她力推一款利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一年存一萬,需要存5年。據沈女士透露,彼時銀行員工并未告知該產品是保險,僅表示利率能超過3%。
“銀行員工拿了一疊合同叫我簽字,我當時看了幾行,理財經理說不用看,合同大家都一樣,只是走個過程,簽個字就好了。我想著是正規銀行應該沒什么我就簽了。”沈女士表示。
直到近日,沈女士才發現其投的是保險產品,當下立刻決定退保。“我按照步驟退保了,買了兩萬,卻只退了一萬出頭,扣了我9000多本金。”沈女士告訴藍鯨財經記者。隨后,沈女士向銀行進行投訴,“這個月6號銀行說去了解下,之后會給我回電話,但至今沒聯系我。”
根據沈女士提供的資料,其辦理的保險產品名為“中郵年年好郵保一生C款終身壽險”。藍鯨財經記者查詢郵儲銀行官網發現,該產品由郵儲銀行代銷,詳情頁介紹顯示,客戶在書面簽收保險合同之日起15日內為猶豫期,在此之間,可以解除合同。不過,詳情介紹里并未標明退保需要扣除本金等相關注意事項。
沈女士提出四點質疑,一是辦理業務時,銀行員工并未告知其辦理的是保險產品,二是未告知提前支取需要扣除本金,三是未告知有15天猶豫期,四是自己未拿到合同,也并未看到現金價值表等材料。
藍鯨財經記者多次致電該支行,但始終無人接聽。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張女士身上。“我父親去銀行存款,本來是想存定期,然后工作人員就介紹了一款收益比較高的存款產品,一年存2萬,需要存5年,我父親就相信了。”
張女士告訴藍鯨財經記者,一年前,其父親在郵儲銀行某郵政儲蓄所辦理業務,銀行業務人員沒有給父親介紹業務詳情,更沒有告知是保險,她在近期才發現父親投的是保險產品。“老年人也不懂這些,現在如果要退保,就要虧掉不少本金。”
據張女士透露,目前她已經投訴至金融監管部門,正在等待處理。
近年來,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銀行理財經理大力向儲戶推薦保險產品,但部分銀行員工會片面夸大產品的收益率,對產品介紹和退保風險少有提及。
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存款變保險”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黑貓投訴上搜索“銀行、存款、保險”等關鍵詞,存在超800條投訴內容,且近期仍有多條相關投訴。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告訴藍鯨財經,從合規的角度來看,給儲戶辦理保險業務必須要將詳細的產品介紹和風險告知客戶,而不能擅自辦理。“如果過了猶豫期,儲戶退保就比較困難了。”該理財經理表示。
(文中沈女士、張女士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