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宏觀
中國人民銀行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500億元,同比少增3600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5583億元,同比少16027億元。
新增貸款基本符合預期,社融增量則大幅不及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8家券商預測均值顯示,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700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22500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春節錯位效應影響下,今年2月工作日相對較少,客觀上導致信貸表現偏弱,同時,1月新增信貸創下4.92萬億元的紀錄,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項目儲備。但需要指出的是,2月新增貸款規模為歷史同期次高,1-2月新增貸款累計達到6.37萬億元,亦為歷史同期次高。今年開年以來信貸投放保持較高強度,在春節等短期擾動因素過后,新增信貸、社融有望恢復較快增長。
“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在春節錯位效應和季節性規律等影響下,2月信貸投放出現階段性波動,但整體仍保持在相對高位。”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在數據發布后解讀稱。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表示,盡管受到長假影響,今年2月新增貸款規模仍為歷史第二高,僅次于去年同期水平,背后是年初財政資金、抵押補充貸款(PSL)等類財政工具投放使用,撬動配套融資跟進。從供給角度看,監管層持續引導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2月初降準落地也提高了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分部門看,2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5700億元,同比減少40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530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2900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增1800億元。整體看,企業貸款結構改善明顯。
王青指出,2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逆勢多增1800億元,結束了此前連續七個月同比少增的過程,主要原因是去年底發行的1萬億元特別國債投向水利及災后重建,以及年初PSL放量等,撬動相關基建、房地產“三大工程”等領域配套中長期貸款需求。另外,在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下,近期融資項目“白名單”加快落地,也為企業中長期貸款貢獻了一定增量。
相較之下,居民貸款回落明顯。2月,住戶貸款減少5907億元,同比少增798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868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1038億元。這一方面是由于春節錯位導致的季節性負增長,同時也和年初以來樓市持續低迷有關。
“2024年開年之后,新房銷售仍處低位,居民購房意愿仍待改善,中長期融資需求整體不足。同時,年終獎效應帶來居民存款增加,早償壓力有所抬頭,按揭貸款環比回落。”溫彬說,這造成當月居民短貸大幅負增長,同比少增超6000億元,是拖累當月整體信貸的主要原因。
另外,分析師指出,2月末,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增速的“剪刀差”為7.5個百分點,再度回到較高水平,背后的原因仍在于樓市低迷、居民購房需求下降、居民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轉移受阻。
從社會融資來看,2月,社融增速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至9%。同比看,表內信貸、債券融資和未貼現票據是主要拖累。
政府債方面,雖然2月以來各地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較1月有所加快,但較去年同期仍偏慢,使得當月政府債融資同比減少2127億元。另外,企業債券融資同比減少1887億元,票據融資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均呈現負增長。
王青表示,春節過后,3月新增信貸、社融有望恢復較快增長。但考慮到當前地產、城投兩個主要行業都處于調整階段,信貸需求收縮,并且正在償還存量貸款,這會不可避免地影響信貸總量增速。
不過,他強調,當前政策面的重點是盤活以上存量貸款,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可適度淡化對信貸、社融總量的關注,重點觀察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對重點領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其中包括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綠色貸款等的增速。這是今年貨幣政策‘精準有效’的具體體現。”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