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木 邢自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舞臺上,一眾垂髫身著漢服,口言蒙學經典,隨著樂曲踏鼓而舞。
在衡水市舉辦的河北省首屆研學旅游大會上,該市孫敬學堂原創的《踏鼓讀經》節目一經亮相,便會成為全場的焦點。
孩子們雖略顯稚嫩但專心致志的表演,讓一眾與會人員和游客,沉醉其中。
“孩子們還原和傳承著‘最純粹、最本色’的中國文化。自己很感動,我想這感動背后的,是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感同身受。”在孫敬學堂觀看完節目后,石家莊游客胡光頗有感慨。剛說完,他14歲的兒子胡佳樂接過了話茬。“這次來衡水研學游,既游覽了衡水湖,還在這里學到了‘拜師禮’‘敬茶禮’。下次我會帶著小伙伴,再來衡水研學。為衡水點贊!”
“對,我們為衡水點贊!”父子倆異口同聲。
一句“點贊”,印證著衡水市研學旅游產業發展成果。
近年來,衡水市大力推進“以研促學、知行合一”的研學旅游產業發展,推動研學旅游規范化、標準化、健康化、體系化發展,充分發掘深厚的地域文化資源,形成研學旅游產業鏈,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破局:成語引發“無中生有”的蝶變
“內容為王,文旅項目要靠本土本地的文化沉淀取勝!”3月19日,“孫敬學堂”創始人劉海港如是說。“截止到目前,來自北京、陜西、河南等地,100余萬名青少年到‘孫敬學堂’研學禮孝文化。”
“孫敬學堂”比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衡水湖,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禮孝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古鎮。“孫敬學堂”的前身是房地產項目,后轉型到文旅產業發展上。這樣的轉型,圍繞著這樣一個“圓心”:不搞“文化移植”和“復制粘貼”,依靠“本地符號”形成自己的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孫敬學堂”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從名字上不難能看出。孫敬,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信都(現衡水市冀州區)人,是成語“懸梁刺股”中懸梁苦讀故事的主人公。
“‘歷史點位’和‘本土標簽’是特有的優勢資源。孩子們在學堂學習的教材、接受的課程,都是我們結合本地傳統文化原創的。”在孫敬學堂里,劉海港邊準備“朝闕禮”邊說。每天在晨鐘敲響之際,“朝闕禮”成為孫敬學堂開啟禮孝文化傳承的標志。伴著悠揚的編鐘聲,身著統一漢服的孩子們整齊排列在廣場上,張開雙臂、身體微探,行朝闕禮。山西游客馮強華帶著一雙女兒來此游學。他打開直播,立即引來了圍觀。“千年前的禮節,讓人回歸禮孝的初心!”
學堂上,孩子們“讀蒙經、習古禮、學國藝”,體驗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育。南開大學文學院沈立巖教授認為,“深挖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真正以教育的方式,實現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有機融合。”“通過體驗疊被、灑掃學舍、體驗孝心餐,讓我們懂得感恩父母。”在親身體驗研學營以后,衡水市第十五中學學生趙婉鈺在日記中寫到。
在孫敬學堂衣冠社內,2000余套漢服琳瑯滿目。每位游客都可以“量體選衣”,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在百工坊內,武強年畫、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等工藝,游客可以親自動手,增強研學旅游的體驗感。
研學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孫敬學堂通過打造有用、有趣、體驗感強的沉浸式體驗,實現寓教于游、學有所得。
“孫敬學堂”文化輻射圈在不斷放大——舉辦多次孝禮文化主題廟會,平均參與達近30萬人次;創新研發國學文化產品,推出朝闕禮、拜師禮、敬茶禮等古典禮儀,原創舞蹈作品《踏鼓讀經》叫響全國;打造衡水、北京、天津研學旅游線路,國外學生來此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研習……幾年來,孫敬學堂先后榮膺河北省“不得不游”的十大研學基地,榮獲“河北十大文化產業優質產品品牌”,被評為“河北省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河北省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引領:順勢而為帶來新突破
從傳統旅游觀念看,衡水市的旅游資源相對缺乏,無法與秦皇島、承德等兄弟城市媲美——人文旅游項目支撐少,生態旅游受季節影響大,文旅資源串聯不夠……
市場層面的一絲漣漪,開始攪動起一個產業突破的波瀾。與這一波瀾形成共振的,還有衡水市委、市政府對本市文旅發展創新資源求新路的思考與嘗試:制定出臺《衡水市關于推動“文旅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研學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促進全域旅游投融資和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撬動金融資本投向旅游業。在毫無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組建衡水市研學旅游工作專班,探索研學旅游發展新途徑……
“放大政策引領和政策支持作用,讓衡水在文旅發展上有了方向和底氣。”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宋偉龍表示,“顯然,衡水在這方面是成功的。順勢而為,是關鍵。”
圍繞核心資源,挖掘新業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研學旅游產品——衡水市邁出堅實而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建立起推動研學旅游工作高效開展的“2+1”組織保障機制。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市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分別明確一名副組長,作為研學旅游的共同負責人,努力實現教育與旅游的跨界融合。成立了包括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多單位在內的衡水市研學旅游工作專班,抽調人員集中辦公。
——制定了《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創建與評定工作規程(試行)》《研學旅游基地研學課程審核辦法(試行)》《研學旅游基地研學導師管理辦法(試行)》一系列制度,為衡水市研學旅游發展為研學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建立起“基地自主研發申報—專家把關評審—行政部門審定”的研學課程開發模式。全市各研學基地共開發研學旅游課程300余節,為將衡水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研學旅游的目的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也可以說,這樣的一步,為后來衡水市研學產業發展,搶到了市場先機。
在世界研學旅游組織亞太區首席聯絡官田志奇看來,傳統的觀光型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游客更加追求體驗特色文化,追尋歷史、自然留下的痕跡,而研學旅游正契合了這一進程。“衡水有崇文尚禮的優良傳統,生態研學資源、文化研學資源豐富。董子故里、大儒之鄉……這些標簽,都是衡水研學旅游產業強大的后盾。”田志奇說。
在政策的刺激下,資源對發展的托舉作用不斷放大——行走衡水,讀懂歷史,讀懂自然!
近幾年,來自邢臺、滄州及衡水本地的中小學生們,泛舟衡水湖,在研學導師的陪護下,盡情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老師,我們能看到衡水湖的青頭潛鴨嗎?”“老師,衡水湖的鳥兒到底有多少種類啊?”……“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感受衡水湖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規律。”濱湖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廣寧說,“孩子們在自然實景中學習,寓教于樂,研學效果非常好。”
在石家莊舉辦的“相約衡水·樂享生活”旅游推介會上,一眾業內人士對衡水表示高度關注。河北長興國旅總經理申曉慧說:“我們了解到衡水研學旅游資源豐富,支持政策‘給力’。下一步將深度對接,向市場推出一系列衡水研學游產品。”
市場的關注和認可,證明衡水研學旅游已有品牌效應:2020年9月19日,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孫敬學堂舉行,衡水研學旅游模式開始向全國輸出,目前已在浙江、安徽等地得到成功實踐;2021年5月,衡水市首個研學實踐教育專列開行,來自陜西漢中的1620名莘莘學子來衡研學;2023年5月16日,在河北省首屆研學旅游大會上,發布了我省首個研學旅游產品地方標準——《研學旅游產品質量規范》,彌補了河北省研學旅游產品標準的空白。該標準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衡水市相關單位共同編制。圍繞此次大會主題,衡水市還舉辦了重點研學項目觀摩、“少年風華 我是孫敬”行進式傳統文化研學體驗、衡水湖研學主題沙龍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提振了衡水研學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融合:矩陣平臺實現集群效應
“孫敬學堂”東南32.6公里,是故城縣董學村,也是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下帷授業之處。漢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董仲舒正是在這里前往都城,踏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第一步。
2100多年后,這個當年董仲舒授業的小村莊,迎來整體性規劃發展:建設起以國學文化研學為主題的董學園、以地方民俗研學為主題的十里長街、以田野勞動研學為主題的墾學田、以自然科普研學為主題的思源河四大功能區,形成“一園、一街、一田、一河”的空間格局。
“董仲舒是故城縣的‘文化名片’,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優勢。”故城縣故投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寧寧,在董學園內邊介紹邊說,“把‘下帷攻讀’這個出自董仲舒的成語,當做規劃建設理念和研學產品的精神主線。學生們可以在學園廣場中心的下帷學壇體驗國學授課,這就是成語‘下帷攻讀’的情景再現。”
山東游客楊國棟說:“早就聽說過形容董仲舒刻苦學習的成語‘目不窺園’,今天來了董學園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真諦。”
“自董子學村主題研學文化旅游園開園以來,董學園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70余萬人次。以家庭為單位的研學下鄉活動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為全村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創業崗位20個。”董學村負責人于興釗介紹說,董子學村主題研學文化旅游園還為董學村的兒童、學生免費提供研學課程,將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教育,傳承傳統文化。
從無到有,從有到新。衡水研學產業的一次次突破,是挖掘文化沉淀,創新資源、放大文化優勢的生動實踐。
然而,在全國研學產業快速發展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占有市場?甚至在衡水市域內,各個研學基地如何避免同質化和“內卷”?不同產品的內容,如何在資源合理配置下達到共贏?……
這些不可回避地問題,很現實地擺在眼前。
衡水市通過搭建體系化、矩陣化的研學旅游平臺,發揮城市游學集群效應,實現大調度、大循環,讓“諸多問題”不再是“問題”:充分利用歷史人文、自然生態以及教育這三大特色優勢,著力構建完善的文旅產業體系,在研學旅行產品設計、基地打造、配套完善、服務提升、保障先行等方面深耕細作。目前,衡水市現有生態、傳統文化、名校文化等8大研學游主題產品,精品線路12條,研學基地41家,研學導師150余名。
無人機科普研學館、創客智造工坊、飛行模擬空間……衡水航空飛行營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通過未來飛行員半日研學營、飛行夢想家一日研學營、飛行夢想家兩日研學親子營等基礎航空科技研學項目,沉浸式體驗無人機飛行,感受航空魅力。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冀州古城遺址,游客徜徉其中,感受2000多年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在衡水中學,學生們在勞動基地、藝術中心、體育中心、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中心切身感受德育和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涵。青島市民李堯舜對女兒的衡水研學游贊賞有加。“衡水研學真是‘高質量’——內容辨識度高,本地特色明顯,線路設置精準,生態、教育、農業各種研學線路俱全,讓孩子研有所得。”李堯舜說。
近日,衡水學院音樂學院師生到饒陽縣詩經里·饒陽風物展覽館開啟研學之旅。研學活動現場,師生們跟隨講解員參觀了展廳,認識《詩經》中的名物,穿著漢服身臨其境感受詩經中的美,通過體驗傳統投壺游戲、詩經印章、非遺拓印技藝等學習傳統文化。“游客想走生態線路,有衡水湖。游客想研學非遺,有武強年畫博物館。在整體把控下,研學游產品實現內容特色化,避免了內卷。”詩經里·饒陽風物展覽館館長邢章群說,“衡水市研學矩陣平臺的搭建,實現了集群效應。”
效果的顯著,就是自然——衡水市與全國200多家研學機構建立了長期業務合作,衡水湖景區成“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合作認證基地”……
裂變:跳出“研學”看“研學”
旅游資源的匱乏并不是研學產業,或者是旅游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如何把看上去的“貧礦”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富礦”,讓研學產業裂變出社會經濟發展新價值,發展思維的轉變顯得格外重要。
在帶領著外地朋友們,全方位體驗了衡水研學之旅后,衡水中學2000屆校友、著名冰淇淋連鎖品牌“野人牧坊”聯合創始人姜博非常自豪。“有朋友對我說,一次研學之旅,全面了解了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衡水。原來這里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和文化沉淀是如此優秀。如果進行投資,首選定是衡水。”姜博很激動,“我開始深層次理解,家鄉為什么會以研學旅游作為全面提升‘旅游+’新業態的突破口了,還有研學線路設置的良苦用心。用一個新的支點,去撬動衡水的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經濟提升。”
姜博的感受,便是衡水研學產業創造出的附加值所在。那就是要跳出“研學”看“研學”,跳出“研學”做“研學”。
今年過年期間,244名寒假返家的大學生,報名參與到棗強縣寒假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這個由共青團棗強縣委和縣委網信辦聯合舉辦的活動,旨在搭建在外學子與家鄉常態化聯系的實踐橋梁,引領更多的青年學子返回家鄉參與家鄉建設發展。“這次活動讓我進一步認識了家鄉。我要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為家鄉建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大學生李佳依說。
研學產業與當地實體經濟的結合,已經成為衡水文旅發展整個產業垂直細分體系的重要體現。
“這一點的出現,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就注定了研學旅游產業深層次發展,必定是與當地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研學是為了什么?是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去參與、思考,讓他們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上得以提升。”清華大學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公共事務主任桂曉筠說,“衡水研學游,讓學生們體驗到本地的工業活力、制造能力和創新突破,激發他們對實體經濟的思考、增加他們對本地制造業的參與度。”
在桂曉筠看來,衡水研學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用研學旅游產業來擴大衡水的“朋友圈”,把人們吸引過來。一次研學,聚得是人氣,聚得更是商機。用研學產業,串起來了衡水經濟發展的碩果。用研學產業,全面展示衡水良好的營商環境。研學旅游產業的功能和內涵,在衡水得到放大。
“話說回來,河北省首屆研學旅游大會,為什么選擇衡水?這個問題,其本身就是答案。”桂曉筠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從一個成語,到一個產業。從單個產業,到產業矩陣。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