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鴉智能說
3月19日,微軟發文稱,公司已聘請了Inflection AI的CEO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 )和首席科學家卡倫-西蒙揚(Karén Simonyan)將前往微軟,前者將領導新成立的微軟人工智能部門。據了解,前往微軟的還有Inflection AI大部分員工。
要知道,就在9個月前,Inflection AI完成了一輪1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突破40億美元。就在不久前,Inflection AI剛剛發布了自己的最新模型——Inflection-2.5,在實現接近GPT-4的性能的同時,訓練所需的計算量竟然只有GPT-4的40%。
如今,兩位核心創始人的離開,意味著這家AI獨角獸,正在面臨分崩離析的尷尬局面。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作為Inflection AI的投資人,微軟沒有選擇直接收購Inflection AI,而是讓CEO帶著首席科學家以及大部分員工直接加入了微軟。
這背后隱含更深層次的事情是,創業公司賣給大廠的邏輯,是不是在AI時代跑不通了?
/ 01 / AI獨角獸一夜隕落
這次事情的主人公穆斯塔法-蘇萊曼,大有來頭。
1984年8月出生的蘇萊曼,在英國倫敦長大,他爸是敘利亞出生的出租車司機,他媽是英國護士,還有兩個弟弟。在大學之前,就認識了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戴密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兩人會經常探討如何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2010年的時候,蘇萊曼和哈薩比斯聯合創辦了現谷歌旗下的AI研發中心DeepMind。DeepMind旨在通過結合機器學習和系統神經科學,建立強大的通用學習算法。2014年,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看中了DeepMind,斥資5億美元買了下來。
但是,進入谷歌的蘇萊曼卻過得不是很順利。因管理風格過分嚴苛在谷歌內部屢屢遭到投訴的蘇萊曼 在2022年離開了谷歌。不過,他并沒有放棄AI夢,轉頭加入了風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并在同年,和DeepMind前首席科學家卡倫-西蒙揚、Greylock合伙人里德-霍夫曼聯合創辦了Inflection AI。
與蘇萊曼不同,卡倫-西蒙揚的成就更多體現在學術界。卡倫-西蒙揚曾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后,期間先后在世界頂級科研刊物《自然》和《科學》上發表了5篇論文,總被引次數超過18萬。
憑借蘇萊曼和卡倫-西蒙揚等人背景,Inflection AI受到了很多投資人的青睞成立不久,Inflection AI就融到了 2.25 億美元。去年6月,Inflection AI在去年6月就拿到了一款高達1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約為40億美元,僅次于OpenAI。一夜之間,Inflection AI成了資本和輿論競相關注的明星獨角獸。
讓人措不及防的是,這筆融資完成不到一年,蘇萊曼和卡倫-西蒙揚這兩位聯合創始人就宣布要走了,還要帶著一大批Inflection AI的研發人員一起離開,其中包括一批經驗豐富的算法工程師、基礎模型構建人員、深度學習研究人員。
諷刺的是,他們不是被對頭挖走的,而是被當時的最大投資人微軟撬了墻角。據悉,Inflection AI 的投資者將得到全額補償。
Inflection AI發文稱,雖然公司走了一個CEO和首席科學家,但仍然留下來聯合創始人里德-霍夫曼,同時公司也請來了希恩懷特(Sean White)做新的CEO。
在大模型和C端產品上,一直沒什么起色的Inflection AI也要改變線路了。他們不再執著于跟OpenAI、Gemini大模型繼續內卷,轉而走向了商業to B賽道,想著怎么從企業服務那里盈利了。
隨著核心團隊的離開,那個曾經被多家巨頭聯合押注的明星獨角獸,曾立志研發最強大模型帶走ChatGPT半壁江山的初創公司,一夕之間,在微軟的強勢介入下,遂成泡沫。
/ 02 / Inflection AI的夢想與骨感??
說起來,Inflection AI有點像去年年初的OpenAI,不僅有已經有自己的模型,也有類似于ChatGPT的聊天產品Pi。
截至目前,Inflection AI一共推出過三款模型。2023 年 6 月,Inflection AI發布了基礎語言模型 Inflection AI-1。該模型在 MMLU 基準測試中的表現優于 Google 的 PaLM-540B、OpenAI 的 GPT-3.5 和 Meta 的 LLaMA 等知名模型,在所有任務中的平均準確率達到了 72.7%,超過了人類專家和人類評分者。
去年11月,Inflection AI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基礎模型——Inflection-2,當時號稱是全世界第二的LLM。今年3月,Inflection AI剛剛發布了新模型——Inflection-2.5,主打一個高效。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Inflection AI-2.5在實現接近GPT-4的性能的同時,訓練所需的計算量竟然只有GPT-4的40%。
Inflection AI的聊天產品Pi,比模型出來的更早,在2023年5月就已經發布。與ChatGPT相比,Pi主打一個私人、走心。Pi在X官方賬號上的介紹是:Pi,你的私人AI,有什么心事嗎?我們來談談吧!
在對話框傍邊,還有一個“發現“按鈕,點擊后會有一些話題的引導,比如職業選擇、今日笑話等等。
與Character.ai等聊天工具相比,Pi不僅僅滿足于表面的互動,而是希望通過對話建立起真正的同理。也就是說,Pi拒絕做深度的角色扮演,而是希望真正成為用戶的助手,通過真誠地交流來探索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當你向其詢問:當我和戀人吵架后不愿意先低頭和好應該怎么辦?
不光產品像OpenAI,Inflection AI的野心也一點不比OpenAI小。在蘇萊曼看來,Inflection AI開放AI應用,本身也是一個 AGI 的研究過程。之所以做大模型,是為了更好地做出滿足自己預期的應用,第一個AI應用就是Pi,后面還會有其他應用。
對于Pi,蘇萊曼同樣也有著很高的期待:Pi會成為個人助理,真正實現人類和AI“相互依存”、“緊密聯系”。
盡管愿景很美好,但Inflection AI的現實無比殘酷。過去三個月,Pi網站每月平均訪問量只有不到400萬左右。
這數據是個什么水平?根據a16z根據最新月訪問量整理的Top50 AI應用榜單,排在第50位的Otter.ai的同期每月訪問量為460萬,且仍然在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數據,Pi在全球AI產品流量排名至少在50位開外了。
Pi在移動端的表現也沒好到哪去。在Appstore美國區,Pi在生活類的榜單的長期在300名開外,3月隨著新模型Inflection-2.5的發布,排名有所回升,但依然在200名左右。
由于產品表現不佳,Inflection AI在商業化層面也毫無建樹。當一家AI應用公司的核心產品遲遲無法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表現,模型層又面臨著軍備競賽的壓力,讓蘇萊曼 最初模型驅動AI應用的邏輯不再成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蘇萊曼和西蒙揚會選擇離開Inflection AI了。
/ 03 / 微軟生吞Inflection AI背后的隱憂
根據外媒報道,蘇萊曼和西蒙揚以及以及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員工都
將前往微軟,前者將領導新成立的微軟人工智能部門。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去年年底OpenAI與奧特曼的那次風波。當OpenAI 董事會決定解雇奧特曼后,微軟就立刻宣布聘請奧特曼和布羅克曼領導一個“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最終,那次風波以奧特曼及背后的微軟獲勝而告終。
不過與那次風波不同,這次在沒有任何征兆額情況下,作為Inflection AI的重要投資人,微軟轉頭把兩個創始人以及大部分員工挖走了。
這對Inflection AI幾乎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多少有點不講“武德“。要知道,過去在互聯網時代,類似對于創業公司團隊的吸納,都是通過并購完成。
說到底,這與AI產業的發展特點有很大關系。現在的AI,是一個典型由少數人驅動的行業,行業最寶貴的資源不是算力,而是人才。
Midjourney發布的時候,團隊不過只有11人。前段時間亞馬遜集團董事貝索斯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全球范圍真的對大模型能有實際大貢獻的天才研究學者可能就兩三百個人,天才科學家的聚集效應是很強的。
尤其對Inflection AI這種創業公司來說,蘇萊曼和西蒙揚更像是團隊的凝聚劑,價值不言而喻。某種程度上說,去年Inflection AI的13億融資,八成是給了蘇萊曼及其背后的技術團隊。
一旦微軟的做法成為行業慣例,意味著互聯網時代興起的大廠并購邏輯或許將不復存在。要知道,無論在中美風投界,并購都是投資人退出的重要方式。在美國風險投資界,超過70%的項目退出是通過兼并收購,而在中國,賣給BAT也是很多創業者的歸宿。
也許這樣的故事,要在AI時代劃上句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