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我們收到LP的通知,基金以后要按項目call款了。”說這話的,是北京一家300億規模VC基金的老大,神情凝重。
春節回來,已經有多家投資機構向投資界聊起call款之困。上海一位募資朋友汪芊感嘆,這兩年最痛苦的就是call款——要能等項目推進得七七八八了,才能向LP催款,以致原本談好的項目投資一拖再拖。
“抱歉,我們還在等call 款。”如此一幕開始頻繁出現在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
正如業內已經開始流傳這樣一個段子——這個項目,TS出了,投前盡調做完了,過完投委會了,SPA簽完了。好家伙,就差LP打錢了。而投資機構的擔憂顯而易見——如若以后都按項目call款,GP勢必更加被動,創業公司的融資環境也將迎來劇烈調整。
如此種種,是中國創投圈正在面臨的深刻現狀,新的規則在業內悄然蔓延,而由此產生的變化也正在影響著行業中的每一個人。
最新一幕:“以后按項目call款”
慣例而言,投資機構可以與LP商定打款周期和比例,即分批call款,一般分2到3批打款。在“call款機制”下,GP可以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向LP發出相應的繳款通知書。
雖然這樣的出款方式在股權投資市場很常規,但其實也算是LP、GP雙方妥協后的一種結果。行情好的時候,絕大多數LP還是會按照合同中約定的條款走程序。但當行情下行來到低谷,變化漸漸浮現出來。
近兩年來,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的沖擊,市場資金收緊,加上存量項目的退出與虧損難題,大量高凈值個人、民營上市公司和政府引導基金都出現流動性和資金問題,使得本已艱難的一級市場募資環境雪上加霜。
一線募資從業者更是感知到寒意,他們發現,LP中斷出資的概率似乎越來越高,call款也越來越難了,甚至批量出現LP違約的情況。
“LP不按時打款真的太常見了,常見到了我們都已經默認合理。”長三角一家本土VC基金的IR朋友許斐感到困惑。
去年,她所在的機構就曾碰到某重要LP實繳困難,上到機構老大,下到法務和IR助理,每天都在積極和LP溝通,但依舊call不來款。最終,團隊不得不加班加點臨時找替補LP來接下剩余的份額。
“過程挺曲折的。”回憶那段時光,許斐深覺不易。現在做募資,基本上都是以機構型LP為主,尤其是國資類LP占大頭。大家都是挺挑的,每家都有每家的風格和不同的流程,哪怕是法務各自關注的點都不太一樣,期間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現在,情況又發生了微妙變化。不同于業內常見的按合同“分批call款”機制,一些LP已經向GP明確提出——先找項目,有了項目再出錢。
這意味著GP的處境更加被動了。“真到了項目決策需要call款的時候,也可能會因為LP各式各樣的原因,導致call不來款。”許斐擔憂道,行業似乎進入一個不太健康的循環,如果屆時LP拖著不按時打款,項目的融資節奏被打亂了,GP也很受傷。
“今天的江湖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北京一位市場化母基金合伙人表示能理解當前GP與LP所面臨的處境。他提醒,很多基金已經出現了部分LP無法后續出資的情況,未來一兩年,來自LP后續call款情況的壓力會很大,建議GP提早做好應對準備。
江湖變了
歸根結底,LP資金也緊張了。
正如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23年之于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是充滿變化與挑戰的一年,新募集基金數量為6980只,同比下滑1.1%,總規模同比下滑15.5%至1.8萬億元人民幣。
市場整體募資規模依舊維持下降趨勢,大額基金募資也有所收縮。報告顯示,2023年單只基金規模在50億元及以上的大額基金共42只,合計募資規模為310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2.8%。
跌落的數據背后,是LP愈發審慎的出資態度,包括最大的LP——以國企/央企、政府引導基金為代表的國資LP。清科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政府引導基金等國資LP是人民幣基金的最主要出資方,出資規模占比接近八成。
時至今日,沒有哪家VC/PE機構在募資時不去國資LP“拜碼頭”。但隨著我國股權投資市場調整過渡與地方財政不斷承壓,國資LP出資同步趨緩,GP募資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
一般而言,政府引導基金等國資LP在出資順序上有一個特殊要求——往往在社會資本出資完成后再出資,級別高的引導基金要在級別低的出資完成后再出資,比如市級的要在區級之后打款。
但不到最后一步打款到賬,都不能叫募資成功。最近跟某區域引導基金交流,此前過會了多個GP,近期到了承諾出資約定時間,但最終只實際出資了2家GP,另外5家GP在社會資本募資上進展不順。
“現在很多LP都出現這種情況,一些即便簽了合同,也有可能在最后關頭掉鏈子。”汪芊心有戚戚,即便搞定了民營LP,國資LP也會猝不及防地“變卦”,哪怕是過了會甚至已經公示。
尤其是這兩年,一些地方政府因財政壓力大而無法實現對GP的實繳。許斐對接的國資LP就曾在開年暗示他:“今年投資節奏慢一點,資金我們可能想要挪到別的地方,派別的用處。”
口袋收緊,GP call款越來越難。清科研究中心曾統計了一項令人驚訝的數據——
去年上半年,無論是大額基金還是中小規模基金,普遍存在資金實繳不足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的全部新募基金中約1/5的基金存在實繳比例低、存續規模低或是個別投資者實繳為0等情況,而募資規模在30億元及以上的基金中,實繳到位不足的基金比例已達到60.0%以上,部分已完成募集的大額基金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了LP變更或減資現象。
GP正在承受著由LP傳導下來的變化,平靜的水面下,實則暗流涌動。
“LP性質變了,訴求也發生了變化,今天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約束條件、邊界條件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多。”目睹一幕幕,一位從業20多年的創投大佬忍不住感慨。
“契約精神”
創投行業規則正面臨調整
眼下,中國創投行業生態正在發生劇烈調整,人民幣基金對當前形勢的認知更有切膚之痛。
“這兩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募、投、管、退各個環節跟之前相比都將會發生非常本質的變化。”此前,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曾在演講中提醒。
她指出,中國人民幣基金經過了多年的“拿來主義”,當前服務的對象、募資對象、投資策略、思路等各方面都進入了新的狀態。該現象的核心原因是募資進入了國資LP時代,LP的訴求是GP服務的核心。因此不同LP出資時有什么要求,是需要GP加強認知的點。
而從人民幣LP角度出發,徐清談到了更深遠的問題。她觀察到,整個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規則面臨震蕩和調整。在這個時期里,GP、LP甚至更上層的機構投資人,需要坐下來共同對行業的規則進行梳理。
“我們并不一定需要沿用美國創投所有的條款,而是可以討論出我們需要的現有的規則,即如何建立一個LP/GP認可的方式,大家去遵守和沿用。”在她看來,這是現在的一個迫切的需求,改變相對亂象的狀態,讓一切都更標準化和規范化。
此情此景,“契約精神”被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這也是一級市場從業者最近頻頻提起的關鍵詞。
“大部分LP都是分期call款,而現在資金占比較大的國資LP又是等其他繳完再出資。哪怕一家小的LP不遵守契約精神,就會導致基金募資受阻。”一旦破壞整個生態,最終受害的還是LP和GP雙方。
將心比心,深圳一位資深IR合伙人慨嘆,“LP的背后也有LP,他們也會面臨募資和call款的問題,如果大家不遵守契約精神,那么GP所遭遇的有一天也會在LP身上發生。”
沒有人愿意見到這樣一幕蔓延。
*文中汪芊、許斐為化名